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环境和水质条件冲击下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性是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重要特性,环境和水质条件变化是常见的失稳致因。主要探讨了稳定性的内涵和表征参数,分析了环境和水质条件冲击下反应器运行失稳的机理和表现,剖析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指出厌氧反应器抗环境和水质条件冲击能力受系统特性和冲击特点双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2.
冲击负荷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玉米杆纤维浆粕废水,研究了冲击负荷对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在进水COD浓度为4000mg/L,HRT由40h减少至18h,OLR由2.40kgCOD/m~3·d上升为5.35COD/m~3·d水力负荷冲击下,COD去除率仅由81.9%下降到75.7%;在HRT为24h,进水浓度由4002mg/L上升到6560mg/L,OLR由4.00kgCOD/m~3·d的有机负荷冲击下,COD去除率81.1%下降到75.1%。表明反应器对水力冲击负荷和有机冲击负荷均由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洁霉素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在34℃下处理洁霉素废水。通过进水稀释与不稀释的实验对比,分析探讨了有毒有害物质、碱度、容积负荷等对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洁霉素废水的CODCr质量浓度为16.8~24.3g/L,BOD5质量浓度为7.2~9.9g/L。在进水不稀释条件下,CODCr负荷为5.7kg/(m3·d),进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16.8g/L,进水BOD的质量浓度为7.2g/L时,CODCr平均去除率为72%,BOD5平均去除率为84%。  相似文献   

4.
徐亚同  史家梁 《上海化工》1998,23(19):41-43
早期的厌氧消化,主要用以处理BOD浓度1万毫克/升以上的浓污泥水、粪尿以及固体含量为2%~7%的污水、污泥等。随着厌氧微生物和厌氧工艺的不断发展,在近20年,对各种低浓度污水以及有机固体含量高达40%的麦杆、作物残渣等,都可采用厌氧工艺。在当今能源紧张的情况下,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于利用消化沼气提供处理厂内部所需的部分能量,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1 厌氧消化法的分类 1.1 化粪池 最早的厌氧生物处理构筑物是化粪池,流行于本世纪初,我国的一些城市至今仍在沿用。化粪池主要用于居住房屋及公用建筑的生活污水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5.
厌氧流化床生物膜形成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行设计的厌氧流化床反应器上地厌氧流化床生物膜的形成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影响反应器内生物滞留量的因素(接种污泥,温度,pH,基质特性,有机质负荷)和影响生物膜构成的因素(微生物的品种及性质,生物化学反应,载体,水力特性)简述了生物膜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性能的稳定性及其判据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仁村  胡宝兰  郑平  陈旭良 《化工学报》2006,57(5):1166-1170
引言 性能稳定性是反应器的基本性能指标,一个不稳定的反应系统,即使反应潜力再大,其应用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负荷冲击经常出现,抗负荷冲击能力便成了衡量反应器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尽管对反应器抗负荷冲击能力的研究较多,但大多为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1-2],更缺乏通用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8.
废水处理厌氧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厌氧生物反应器历史沿革,阐述了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各种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特点和应用情况,指出了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造纸黑液厌氧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建民 《水处理技术》1997,23(6):358-362
造纸黑液是一种最难处理的工业污水,其特点是色度深,COD值高,木质素多,碱性强,排放量大。针对此情况,确定采用厌氧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5℃左右,Nv为10.2kgCOD/m3·d,pH值为7.0左右,进水COD值为10000mg/L,HRT为48h的条件下,厌氧处理结果,COD去除率达到70%~85%。可为造纸黑液的处理工艺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厌氧消化系统中三相分离器的各种结构形式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影响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各种因素,并就分离器的关键尺寸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国内外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应用于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从ABR的启动和进水方式、出水循环和增设填料、处理低浓度和高浓度废水等方面分析了ABR的特点和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ABR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甘蔗渣喷淋废水进行了一系列的厌氧处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厌氧处理对废水中的CODcr及BOD5的去除有显著的效果。当废水的pH为7.5,水温为30-40℃,CODcr及BOD5分别为3000-9000mg/L和2000-5000mg/L时,CODcr及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94%,为该废水治理达标排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有效工艺.综述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特征,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低温下厌氧处理低浓度废水的效果,并展望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UASB厌氧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皂素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控制在35~40℃、pH在6.8~7.5之间、COD容积负荷保持在6.0kg/(m3.d)时,COD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污水厌氧处理系统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厌氧处理系统中产生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因其自身的性质、潜在危害性等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综述了国内外对厌氧SMP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厌氧SMP的性质及影响其产生的运行参数。对其生成与降解数学模型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今后厌氧SMP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厌氧处理含动植物油废水的设计和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豆蛋白废水和屠宰废水的水质和性质特征,分析了污水、污泥、沼气工艺设计和工程的调试运行状况.实践表明大豆蛋白和屠宰废水混和处理,利于均衡生物处理系统营养,降低油脂和长链脂肪酸的影响,优化厌氧系统工艺设计及参数,使COD总去除率达95.0%以上;尽快从间歇进水变为连续进水,利于基质和污泥的混和接触,可促进油脂和脂肪酸的降解,防止油和脂肪酸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使用高温厌氧微生物处理有机废水的机理以及温度、pH值、有机负荷、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载体等对有机废水处理工艺过程的影响。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厌氧流化床为例,介绍了高温厌氧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介绍了国内高温厌氧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应用现状。评述了高温厌氧生物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将中温、高温耦合技术以及阶段式系统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厌氧流化床处理红霉素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温(33~35℃)条件下,厌氧流化床(AFB)反应器处理红霉素废水的运行特性.结果发现:进水COD为6 900 mg/L、HRT为4.4 h时,COD、B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6.6%、65.9%.最后利用Garrett-Sawyer关系式求出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浓度,并利用Monod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出了红霉素废水中温条件下厌氧消化过程的基质降解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纤维素乙醇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底物COD与接种物VSS的质量比分别为0.13、0.27、0.40、0.54,初始COD分别为5、10、15、20 g/L的条件下进行了BMP测试。结果表明:厌氧发酵30 d后各样品的BMP测试结果分别为37.7、81.2、114.2、153.0 m L/g VSS,厌氧生物可降解率RA在80%以上。利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对累积产甲烷量进行非线性拟合,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出不同初始有机负荷下的最大产甲烷速率、厌氧启动延滞期以及合适的停留时间。BMP测试结束后,测得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p H和碱度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naerobic treatment of distillery wastewater, 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 (PTA) wastewater and synthetic glucose wastewater was conducted and the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SMPs) in the anaerobic effluent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 apart from the degradation residuals, the long chain alkanes, esters and acids totally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MW) SMPs in the effluents. The sum of protein and polysaccharide SMPs in the effluent increased from 50 to 323 mg L?1 when organic loading rate (OLR) was increased from 2.5 to 10.5 kg m?3 d?1; when influent COD changed from 5000 to 10 000 mg L?1, the sum increased from 54 to 98 mg L?1 at about the same OLR of 5 kg m?3 d?1.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MPs made up an important propor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anaerobic effluents; the main low MW SMPs were long chain alkanes, esters and acids. The protein and polysaccharide SMP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LR, while higher influent concentrations led to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SMPs at the same OLR. From the variation of protein and polysaccharide SMPs along the height of the anaerobic reactors, 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the methanogens might have contributed more in SMP consumption. Copyright © 201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