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基于散射成像数值模拟的地震采集参数论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基于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论证地震采集参数技术,是保证地震采集设计科学化、实用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地震数据采集参数论证软件都是基于反射波的射线理论,但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较陡或岩性横向突变时,在地表往往接收不到反射波,但可以接收到不均匀体产生的散射波,因此可以考虑基于散射波的地震成像。对基于地震散射波成像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勘探目标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正、反演,进行了地震采集参数的论证和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并对优化设计的观测系统和老观测系统的三维偏移剖面进行了对比。应用实例说明,通过论证的优化观测系统,能大大改善剖面的品质,对地下复杂地质体精确成像。  相似文献   

2.
在地震勘探设计方面,通常采用的基于射线理论的正演模拟方法应用几何地震学原理,其缺陷是不能定量分析不同采集参数对高陡构造成像的影响。应用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和散射场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定量分析道间距、覆盖次数、炮检距范围等因素对高陡构造成像的影响,为清晰成像高陡构造选择合理地震采集参数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文中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和散射场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勘探采集方案设计中的应用,并展示了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沙窝地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设计与论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高精度地震勘探对地震采集参数和观测系统的要求较高,通过地震勘探设计与评价技术(SED)可以给出适合研究区地震地质条件的采集参数,以提高野外采集资料的品质。给出了SED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准噶尔盆地沙窝地探区利用SED技术进行了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的设计和论证。首先建立地震地质模型,模拟野外单炮记录;然后对覆盖次数、纵/横向分辨率、面元大小、最大/最小偏移距、最大非纵距、记录长度及采样间隔等进行了设计与论证;最后结合仪器因素优选了8线14炮细分面元观测系统。对观测系统的属性分析表明,该观测系统在保持主测线方向覆盖优势的同时,实现了较宽方位角的激发和接收,这对压制侧面和散射干扰十分有利;均匀分布的近、中、远炮检距对速度分析十分有利;而合理的覆盖次数和相对较少的炮数,降低了勘探成本。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勘探设计方面,通常采用的基于射线理论的正演模拟方法应用几何地震学原理,其缺陷是不能定量分析不同采集参数对高陡构造成像的影响。应用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和散射场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定量分析道间距、覆盖次数、炮检距范围等因素对高陡构造成像的影响,为清晰成像高陡构造选择合理地震采集参数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文中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和散射场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勘探采集方案设计中的应用,并展示了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下扬子地区广泛分布的泥页岩有机碳含量高,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域。但该区构造复杂,地层褶皱发育,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质量差,造成页岩气勘探、开发难度大。基于对工区现有资料的分析,通过正演模拟对采集参数进行精细论证,设计出宽线(3线2炮,60m炮距)大组合(Crossline方向)地震数据采集方法,所采集资料信噪比大幅提高,有效反射的波组特征明显,构造清晰,剖面品质提高。模型正演和实际应用都证明该方法是下扬子构造变形区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改善成像效果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复杂潜山断裂带高精度采集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阳坳陷潜山断裂带勘探潜力大,勘探难度也大,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地震采集方法。通过正演模拟,对潜山勘探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结合实例对目标采集设计、宽方位采集和点激发、点接收技术等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所面对的勘探开发对象越来越复杂,需要寻找的圈闭越来越小、越来越隐蔽,对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分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潜山储集层作为油气聚集和埋藏的重要场所之一,往往具有丰富的地质储量,但其地质构造情况复杂、裂缝发育,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从而导致潜山油气勘探难度较高。以华北某油田潜山及潜山内幕为研究对象,在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之上,通过开展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波吸收系数分析等工作,深入研究了该区潜山及内幕的构造、裂缝发育情况、吸收系数等。研究认为,古潜山裂缝发育、储集性能良好,钻探有利区域应为中高构造部位,并通过进一步研究论证,分别就潜山面及潜山内幕提出了两口滚动开发井井位。  相似文献   

8.
冀中坳陷的勘探程度高,目前绝大多数中浅层构造目标已基本落实,而且已经进入滚动开发的中、后期阶段,油气储量和产量呈现不可逆转的递减,迫使中浅层构造勘探工作逐步走入低谷,制约了油田公司的健康发展.相对而言,深潜山及其内幕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且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是目前主要的勘探领域.但该领域现有的大多数地震资料都存在信噪比低、成像差、归位不准确等问题.因此,以凤河营潜山带为目标靶区,针对目标靶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开展覆盖次数、接收线距、道密度及观测系统均匀度等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震资料品质有了显著提高,而且总结了一套适合于冀中坳陷深潜山及内幕勘探的地震采集方法,为今后在类似区域进行地震采集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
潜山油气藏是辽河坳陷重点勘探领域之一,其储集空间以微裂缝、微孔隙为主,受此影响,潜山内幕的地震资料波场复杂、反射特征不清,传统的反射波成像精度低,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制约了对潜山内部结构的认识和潜山油气勘探。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散射波成像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压制地震反射波能量、加强散射波能量,实现地震资料更高分辨率的成像;该技术能够对潜山内部的地震弱散射信号成像,进而实现对复杂地质背景下潜山内部裂缝细节的精细研究和描述,并应用于辽河油田曙光潜山带复杂构造研究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可为同类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西部逆冲推覆带二维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焉耆盆地西部,地表主要为岩石裸露区、戈壁区和巨厚低降速带区,接收和激发条件都较差,地下为逆冲推覆带,构造复杂,是地震勘探困难地区。以往在该区进行了多次地震勘探,解决不了推覆带的构造成像问题,本次二维地震勘探利用射线追踪理论的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采集参数对构造成像的影响,结合试验资料的定量分析,确定激发井深、药量,使地震采集参数更加合理。采集资料经处理,推覆体成像清晰。逆冲断点、断面清楚。  相似文献   

11.
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气藏主控因素与勘探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具有形成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的地质条件。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勘探方向逐步转向埋藏深、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复杂的隐蔽型深潜山、潜山内幕等隐蔽型潜山目标。研究表明,埋藏深度大于3 500m的隐蔽型深潜山以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为主要烃源层,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其储集空间以孔洞、裂缝为主,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潜山内幕成藏受控于潜山内幕储盖组合的有效性、潜山内幕储层物性与油气运移通道输导能力的耦合关系,具有良好封堵能力的内幕盖层、良好储集物性的内幕储层以及优势的油气运移通道是潜山内幕成藏的关键。牛东潜山带、长洋淀潜山带、肃宁潜山带等多个隐蔽型潜山油气成藏区带的发现,展现了冀中坳陷该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冀东油田南堡2号构造古潜山成藏条件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堡南1井在奥陶系古潜山喜获高产油流,掀起南堡凹陷古潜山油气勘探的高潮。在对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十分有利,良好的油气供给、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和储集空间的发育是潜山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具有多样性:潜山顶部风化壳油气藏以新生古储新盖和多向供烃为特点;潜山内幕油气藏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特点;与烃源岩隔断层侧向相邻的潜山底部风化壳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成藏模式。断层和不整合在潜山油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古潜山风化壳型和内幕型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是今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藏类型与成藏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近年来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藏勘探进展,分析隐蔽型潜山油藏的类型和成藏特点,并通过油气运聚模拟实验剖析隐蔽型潜山油藏的油气运聚机制。潜山油藏可分为容易发现的潜山顶(头)聚油的常规型潜山油藏和不易发现的潜山坡及潜山内幕聚油的隐蔽型潜山油藏。有效隔(盖)层的存在是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重要条件,控山断层是其最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潜山坡油藏圈闭的形成需2个遮盖条件,即顶部由不整面之上的泥质盖层遮挡,侧面由潜山内幕隔层形成封堵,不整合面是其主要油气运移通道。二维油气运聚模拟实验表明,输导通道(断层或不整合面)与潜山储集层渗透率的比值及充注动力决定潜山油气的优先充注部位,当断层或不整合面为高效输导层时,油气优先充注潜山顶部,形成潜山顶(头)油藏;当断层或不整合面的渗透性变差或其本身具非均质性,而潜山内幕或潜山坡又存在高渗透性储集层时,则油气优先向潜山内幕或潜山坡充注,形成潜山内幕或潜山坡油藏。  相似文献   

14.
黄骅坳陷中部潜山具有含油层系多、勘探程度低的特点,利用新三维地震数据体,对中部潜山进行构造落实、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研究,明确了该区潜山发育受控于印支—燕山期挤压构造及喜山期盆缘伸展断裂,存在背斜潜山、翘倾断块潜山和走滑隐伏潜山3种类型。背斜潜山主要发育在沿岸走滑带以东,勘探层系为奥陶系;翘倾断块潜山夹持于沿岸与孔西走滑带之间,勘探层系包括二叠系、中生界;走滑隐伏潜山发育在孔西走滑带两侧,勘探层系为二叠系及中生界。结合潜山供烃及内幕结构特点判断,认为中部潜山勘探主攻方向应集中在两大领域:其一是喜山期扭张运动中发育的翘倾断块潜山,紧邻歧口主生油气中心,双源供烃,油气源充沛,重点预探"新生古储型"南大港潜山,突破意义重大;其二是与潜山内幕存在的盲冲断层相关的走滑隐伏潜山,中、新生代经历了断裂改造,储层发育,着重探索"古生古储型"孔西走滑隐伏潜山油气藏,甩开勘探意义大。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牙哈潜山构造带断裂解释不精细、控储控藏机理不明确、资源潜力不清楚是制约勘探突破与产能建设的瓶颈问题。综合利用三维逆时偏移处理新资料、储层反演、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试油分析等方法,对牙哈潜山构造带的地层与岩相展布、潜山构造形态与断裂系统、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牙哈大断裂早期强烈逆冲推覆是断块潜山遭受剥蚀改造、影响储层发育与油气富集的重要地质事件。古生界发育不同类型白云岩,为内幕储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构造裂缝对岩溶型储层的发育具有积极的影响,优质储层沿断裂展布。油气源对比表明,牙哈断裂北侧油气来源于库车坳陷的三叠系-侏罗系陆相烃源岩,沿不整合面向南运移;牙哈断裂南侧油气来源于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沿断裂垂向运移并在潜山面横向调整。牙哈断裂构造带为大型断块潜山复合油气藏,其重新评价突破了上寒武统背斜潜山控藏的观点,拓展了震旦系和寒武系断块潜山的勘探领域,明确了牙哈潜山构造带2 000万吨级油气勘探潜力,对潜山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乍得Bongor盆地潜山油气成因和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ongor盆地前寒武系基岩潜山裂缝油藏的发现打开了非洲陆上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潜山油源问题是制约Bongor盆地勘探进程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潜山原油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研究M-P区、B区潜山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M-P区、B区潜山原油与M凹陷烃源岩和BN凹陷间的油源关系;结合Bongor盆地热演化史以及构造演化史,分析M-P区、B区潜山油藏带的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M-P区潜山原油主要来自M凹陷烃源岩,B区潜山原油接受M凹陷烃源岩和BN凹陷双重贡献。M凹陷烃源岩在晚白垩世中期开始向B区潜山带供烃,晚白垩世中期—晚期,M凹陷、BN凹陷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共同在B区潜山带聚集成藏,同时M凹陷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M-P区潜山带运移聚集形成潜山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南堡凹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残丘圈闭勘探潜力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描述、露头观察、成像测井解释、试油资料统计及地震剖面解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借鉴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及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储层形成及成藏模式,深入研究了南堡凹陷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岩溶储层的特征及主控因素、发育模式,提出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岩溶残丘圈闭是该区下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的潜在新领域。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主要是缝洞型储层,垂向上主要分布于水平潜流带及垂直渗流带,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潜山不整合面之下<100 m的范围内、少数也可深达200 m以上。该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期暴露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当时的岩溶古地貌及断裂-裂缝的发育控制了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南堡凹陷中南部总体处于岩溶斜坡并形成了优质的潜流带缝洞储层,仅其中的次级高地因发育风化残积层及垂直渗流带较厚等原因导致储层变差。亮甲山组顶部及下马家沟组顶部分别发育1套厚达20~30 m的膏溶角砾岩,因其泥质含量高可作为油气盖层/隔层,与上覆古近系-白垩系区域盖层及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2套潜山岩溶储层形成2套有利储盖组合,并在南堡凹陷中南部斜坡区形成多个岩溶残丘地层-成岩岩性圈闭,成为南堡凹陷下古生界潜山有利油气勘探新领域。类似潜山岩溶残丘圈闭在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大港油田探区及济阳坳陷也有分布,可作为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潜山油气藏具有多种油气来源和充注成藏方式。为揭示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以油气物性、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分析了埕岛—桩西潜山带的油气来源及充注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来自低等生物为主的湖相烃源岩,天然气为腐泥型干酪根在热解生烃过程中产生的原油伴生气;受多源供烃的影响,油气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在不同层系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构造带间差异显著。埕北11潜山原油中4?甲基甾烷不发育,是埕北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埕北断层垂向注入而形成;埕北20潜山的原油成熟度相对较低、伽马蜡烷含量高低不等,为来自沙南凹陷沙一段和沙三段的混源油,通过不整合侧向充注而聚集;埕北30潜山和桩海潜山的原油成熟度高,是黄河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埕北30断层和供烃窗口充注而形成;桩西潜山的油气来自孤北洼陷沙三段,经桩南断层从供烃窗口充注进入潜山。  相似文献   

19.
渤海大中型潜山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运华 《石油学报》2015,36(3):253-261
渤海潜山油气田的勘探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20世纪70-90年代,借鉴中国东部陆地油区潜山油气藏勘探经验,在渤海寻找碳酸盐岩潜山大油气田,钻了很多探井,效果很差。在失利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分析,认识到渤海有其独特的潜山地质特征,例如渤海油区凸起上的基岩以太古代、元古代及中生代的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为主,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较少,最利于形成潜山大油气田的上元古界藻屑白云岩在渤海不发育;渤海油区断层很多,晚期活动非常强,按照常规经验,渤海潜山储层及保存条件都差,不利于形成潜山大油气田。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与密集的基岩断层耦合也可形成潜山好储层,取心收获率低,测试产量高;利用地球物理信息可准确预测基岩岩性与断层。临近富烃凹陷的低凸起上的残丘潜山被浅湖-半深湖相泥岩覆盖,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在一系列创新认识的指导下,再探渤海潜山,发现了2个亿吨级花岗岩潜山油气田,其认识和实践过程在其他探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冀中坳陷中央断裂构造带潜山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由于独特的构造演化,冀中坳陷潜山圈闭十分发育,从而成为重要的勘探领域。冀中坳陷潜山构造带可以划分为陡坡、缓坡和中央断裂潜山构造带3种类型。根据中央断裂潜山构造带的构造发育特征、储盖组合特征、封闭保存特征以及油气供给方式,将中央断裂构造带潜山油气成藏划分为3种模式,即:以任丘潜山构造带为代表的早隆-中埋-晚稳定型成藏模式、以河西务潜山构造带为代表的早埋-中隆-晚稳定型成藏模式、以及以肃宁潜山构造带为代表的早隆-中埋-中稳定型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构造作用控制潜山的规模和油气的供给方式,对潜山储层的发育及油气的保存也有重要的影响。3种模式中以早隆-中埋-晚稳定型各种成藏要素匹配最好,成藏条件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