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迎风 《山西建筑》2011,37(16):92-93
针对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建立其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深基坑动态施工过程中邻近地表建筑物的变形,对比分析了桩对建筑物变形的影响,并基于相关规范评价了该建筑物安全性能,研究成果可为国内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深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及变形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了按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计算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值的公式,并推导求沉降的有关参数的公式,根据对邻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的需要,引入了两个计算地表变形的指标,并推导出求地表变形的公式,实例计算表明本文计算方法精度较高,对地表沉降和变形预测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开挖沉陷地表变形可视化计算分析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建立开采沉陷预计计算与分析的模型,实现实测多点数据拟合分析、一般条件下的地面变形计算、山区地面变形计算、条带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计算及采留宽计算的可视化系统计算分析。本计算系统主要是运用数据之间的软件流进行数据的转换和传递,计算出沿下沉盆地的走向与倾向主断面的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以及受开采影啊的地表任意点的移动和变形值,此系统的应用对资源与环境的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下开挖地表移动的模糊数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根据岩土工程中大量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利用模糊概率测度(Fuzzy Probability Measures)理论,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岩(土)体移动模糊数学模型,并有效地用于分析地下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从而论证了该模型的工程适用性。本文模型在岩土力学领域形成了新的理论研究体系--模糊数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浅埋隧道开挖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弈麟 《地下空间》2003,23(4):409-413
将浅埋隧道开挖所引起的地表下沉视为一随机过程,应用随机介质理论,对隧道施工所引起的纵横向地表移动与变形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与工程实例进行计算比较,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铁车站深基坑地表变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明确北京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对北京地铁30个明挖车站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国内外类似工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 北京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最终表现为“凹槽形”。最大沉降发生在拆除坑底以上1~2道支撑时,距基坑侧壁10~15 m。(2) 地表最大沉降值随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插入比的增大而减小,为(0.034%~0.316%)H,平均值为0.1%H。(3) 地表最终变形值小于最大变形值。75%的测点最终沉降为0~20 mm,沉降大于30 mm的测点很少,仅占1.93%。(4) 基坑开挖在引起地表沉降的同时还会导致地面隆起,但隆起值随开挖深度的加大而减小,最终的隆起量和隆起测点数较小。(5) 基坑变形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各测点的沉降速率随时间的推移、开挖深度的加大、尤其是排水固结的开始而逐渐加大,但随着内部结构的施作完成,变形逐渐趋于稳定;长边中点处变形值最大,边角处变形值最小,距坑壁30 m以外变形微小。该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及其他地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对防止基坑事故、避免资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1/4的数值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基坑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到基坑不同位置处的支护变形规律和距离基坑不同距离的地表变形趋势,所得结论可为深基坑施工的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将浅埋隧道开挖所引起的地表下沉视为一随机过程 ,应用随机介质理论 ,对隧道施工所引起的纵横向地表移动与变形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与工程实例进行计算比较 ,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 ,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有限元MIDAS分析软件对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随深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设计计算值对比,分析表明:地表沉降随深度变化大致呈抛物线分布,最大值出现在距坑边约8 m处,与设计计算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基坑工程的发展,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杭州地铁地表沉降的监测分析,探讨了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并对施工过程中的渗漏事故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分析,评价了支护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深基开挖引起的基坑变形预测与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玉岐  谢康和 《工业建筑》2004,34(9):19-21,80
由于基坑工程的复杂性 ,很难从理论上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周围地表沉降进行预测 ,故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信息化施工就显得特别重要。采用改进的BP算法对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进行预测的方法 ,与传统的BP算法相比 ,该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 ,能有效地改善传统BP算法收敛慢的缺点。通过对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表明改进的BP网络是预测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最后分析了基坑周围地表沉降与围护结构变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铁车站深基坑连续墙变形的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软土地区75个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的实测结果,讨论了连续墙的变形特性,包括最大侧移位置;基坑开挖深度、第一道支撑形式、支撑组合形式及施工的单位类别等几个与基坑工程关系最为直接的因素对连续墙最大侧移的影响,得到的若干规律性结果,可为今后同类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对软土中地下工程开挖造成的变形问题进行分析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基于土的修正硬化模型,考虑小应变对其复杂变形特性的影响,以一工程实例为依托,对软土中深基坑开挖引起的连续墙变形和地表沉降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连续墙变形预测上,理想弹塑性模型(Mohr-Coulomb(MC)模型)预测结果明显偏大,基坑底部以下尤为明显,硬化模型预测规律与监测值一致,但结果偏大;在地表沉降预测上,与修正硬化模型相比,MC 模型沉降槽要更宽更深,硬化模型结果偏大。总体来看,修正硬化模型可考虑不同加卸载状态引起的土的刚度变化和低应变性态的影响,在变形数值及其规律预测上,都要优于MC模型和硬化模型。  相似文献   

14.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廖瑛  夏海力 《工业建筑》2004,34(9):26-29,35
深基坑支护系统方案的优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 ,其中涉及与安全可行、经济合理、环境保护、施工便捷等准则相关的诸多指标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在建立深基坑支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其中各指标因素权重的基础之上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评价深基坑支护系统方案的优劣程度 ,并从中获得最优的中标方案。  相似文献   

15.
姜兆华  张永兴  蔡宇  商克俭 《工业建筑》2012,42(7):95-99,90
以重庆某开挖深度近30 m、周围存在邻近隧道的岩质深基坑工程为例,介绍了支护桩加锚索、支护桩加分阶预留岩墙两种围护体系及基坑监测方案,并结合数值模拟对主要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支护桩加分阶预留岩墙作为邻近隧道岩质基坑围护体系非常有效,桩身变形主要集中于土层部分,对坡顶部位进行加固,可有效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邻近隧道会改变周围地表最大沉降点位置,其位置与隧道拱顶相对应;由于受连续介质及隧道几何形态的影响,围岩会改变位移场传递的方向,隧道主要表现为横向变形。  相似文献   

16.
徐浩峰  陈斌  朱向荣 《工业建筑》2006,36(11):83-86
变形监测在基坑开挖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同的监测点,选取若干相关联的监测指标,采用MGM(1,n)模型进行综合预测,体现出监测值之间本身的内在联系,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通过联合周围建筑物沉降和相邻的测斜孔位移进行分析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深基坑开挖不仅要保证基坑本身的安全与稳定,而且要有效控制基坑周围地层移动以保护环境。主要介绍了基坑变形现象,基坑变形机理,基坑围护理论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以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试验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顶端水平位移、顶端沉降、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探讨了水平位移、沉降的变化规律与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基坑的顶端水平位移随开挖时间的渐变过程近似成分段抛物线型;顶端沉降随开挖时间的递增而增大,增长速度前慢后快;深层水平位移大小及分布与基坑开挖深度、支护结构等因素有关。由监测结果可知,该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设计方案合理,效果良好,满足了设计和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跟踪注浆对基坑周围土体变形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系统论述了跟踪注浆的施工工艺, 尤其是从跟踪注浆对基坑周围土体变形的控制原理角度对注浆的空间和时间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说明跟踪注浆方法是对基坑周围环境保护的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