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体内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内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为一类经手术植入体内或皮下,或经穿刺导入皮下的控制释药制剂,适用于靶向给药或长期给药。本文根据系统植入形式和释药机制的不同,将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种植入药物体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反向温敏型注射式原位凝胶植入系统是一类最具潜力的长期释药系统,可实现药物的长期、安全、有效释放,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常见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是现在国内外研究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一个热点,因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较长的滞留时间、高效的生物利用度及良好的控制释药性能等优点成为了新型给药系统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的相关文献,对其基质选择、给药途径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从而为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的新型药物研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温敏凝胶的原位给药系统是理想的长效给药系统。本文从凝胶材料和给药系统的制备、凝胶的机体反应和体内降解以及药物控释三方面,综述了该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与解决途径。水凝胶网络的不规则形态和较低的机械轻度,其植入后引起的机体炎性反应、组织融合与水分快速流失及这些反应造成的凝胶网络结构和降解速率的个体差异性变化,是控制药物释放的主要困难。通过提高凝胶表面亲水性,降低其表面正电荷,或在其表面修饰抗炎性多肽,可减轻炎性作用、减缓组织融合;通过与亲水性高分子形成共混凝胶或互穿凝胶网络,以及共价交联等方式,可提高凝胶强度,保持凝胶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水分;通过在凝胶表面建立扩散屏障、加强药物和凝胶骨架的相互作用、构建微粒/原位凝胶复合释药系统等技术,可进一步改善药物释放特征。  相似文献   

4.
采用温敏凝胶的原位给药系统是理想的长效给药系统。该文从凝胶材料和给药系统的制备、凝胶的机体反应和体内降解以及药物控释三方面,综述了该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与解决途径。水凝胶网络的不规则形态和较低的机械强度,其植入后引起的机体炎性反应、组织融合与水分快速流失及这些反应造成的凝胶网络结构和降解速率的个体差异性变化,是控制药物释放的主要困难。通过提高凝胶表面亲水性,降低其表面正电荷,或在其表面修饰抗炎性多肽,可减轻炎性作用、减缓组织融合;通过与亲水性高分子形成共混凝胶或互穿凝胶网络以及共价交联等方式,可提高凝胶强度,保持凝胶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水分;通过在凝胶表面建立扩散屏障、加强药物和凝胶骨架的相互作用、构建微粒/原位凝胶复合释药系统等技术,可进一步改善药物释放特征。  相似文献   

5.
载药原位凝胶中水份随渗透压的变化及其对释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凝胶是实现注射埋植给药的理想载体,凝胶水是药物存在的主要环境并对维持凝胶骨架形态有重要作用,而释药环境渗透压是影响凝胶水的重要因素.以壳聚糖/甘油磷酸钠温敏凝胶为例,研究了体内外渗透压变化引起的载药原位凝胶中水含量与组成变化,及其对释药的影响.由于生物组织与水中的渗透压差异,凝胶植入SD大鼠皮下后水分(主要是自由水)迅速流失,水含量最终接近周围组织,与其在体外溶胀、溶蚀的过程显著不同.通过在释放介质中加入PEG,对体外试验方法进行了改进,模拟研究了渗透压变化对释药的影响:凝胶自由水快速流失携带药物快速流出而出现突释;水分流失又使凝胶网络更致密、凝胶中剩余药物结晶析出,导致药物后期释放缓慢且不完全.控制凝胶水分变化是控制凝胶释药特征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天麻素为主药,泊洛沙姆P407和P188为凝胶材料制备凝胶,考察P407、P188的浓度及药物的加入对胶凝温度和体系黏度的影响,优化处方组成;采用无膜溶出法,扩散池法和透析袋法考察凝胶的体外释药行为。确定天麻素含量为10%,以P407 20%,P188 1. 5%或2%为优化的处方组成,平均凝胶温度分别为31. 5℃和33. 6℃。体外释放结果显示三种方法药物均释放完全,无膜溶出法显示药物的释放量与溶蚀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透析袋法表明药物以扩散和溶蚀相结合的方式释药,且以扩散方式为主。天麻素原位凝胶制备工艺简单,药物释放具有缓释行为,适合鼻腔给药。  相似文献   

7.
采用振荡模式考察了盐酸米诺环素原位凝胶体系的流变学性质。结果表明,盐酸米诺环素原位凝胶溶液态为一种假塑性流体,非牛顿流体;原位凝胶遇水后弹性模量、粘性模量及复数粘度增大,而相角减小,原位凝胶中的高分子材料分散状态改变,发生时间依赖性的相转变。该体系为一种溶剂敏感型原位凝胶。  相似文献   

8.
可注射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涛  姚康德 《化工进展》2004,23(8):827-831
组织工程采用可注射原位形成水凝胶,与预成型支架相比具有特定的优势:能填充任意形状的缺损,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植入对机体组织的侵入性,且能与各种治疗药物混合。本文介绍了可注射凝胶形成过程及几种水凝胶系统.并以实例说明可注射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药物剂型是药物存在和发挥药效的形式,是药物输送到人体的必经途径。药物剂型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病人的接受程度。在临床使用的药物中,有一类药物需要长期(几个月甚至数年)稳定地给药,例如抗癌药物、戒毒药物、心血管药物、避孕药物以及疫苗等。对这类药物,当采用常规给药系统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患者需要频繁服药或者接受注射,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多糖凝胶在高性能陶瓷原位凝固成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高性能陶瓷原位凝固成型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了琼脂糖、明胶、果胶和淀粉等高分子多糖的凝胶特性以及这些多糖凝胶应用于高性能陶瓷原位凝固成型时,对悬浮浆料的流变性能和成型坯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乙烯在一个以应器中同时进行齐聚和共聚反应的新工艺,是近年来乙烯聚合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本文以混合型有机铬/氧化铬催化剂和钛系催化剂为例,介绍了乙烯聚合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技术特点,聚合动力学以及所合成树脂的性能等,综述了该研究领域的一些新进展,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功能催化进行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2.
用原位聚合/原位增容的方法,在密炼机上将PSMMA/CL共混并引发CL阴离子聚合制备PS-g-PA6/PA6的共混物。试验发现,分散相颗粒直径随共混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调节大分子活化剂和小分子活化剂的用量,可以获得含有大量纳米级分散相的聚合物合金。提高密炼机的转子转速,有利于分散相颗粒的细化和均匀化。  相似文献   

13.
农药微胶囊剂的加工和进展(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微胶囊方法是农药剂型制备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它与常规农药剂型相比,具有延长持效期、降低对环境污染、降低毒性、改善抗雨性、有好的防效等优点,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论述微胶囊技术进展和农药微胶囊剂特点及其几种适合农药微胶囊剂工业规模生产的方法,认为在农药微胶囊剂开发中应优先开发微囊悬浮剂。同时也论述了农药微囊悬浮剂的配方组成、剂型稳定性、控制释放性能、实例、国外市场产品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农药微胶囊剂的加工和进展(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华乃震 《现代农药》2010,9(3):10-14,18
微胶囊方法是农药剂型制备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它与常规农药剂型相比,具有延长持效期、降低对环境污染、降低毒性、改善抗雨性、有好的防效等优点,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论述微胶囊技术进展和农药微胶囊剂特点及其几种适合农药微胶囊剂工业规模生产的方法,认为在农药微胶囊剂开发中应优先开发微囊悬浮剂。同时也论述了农药微囊悬浮剂的配方组成、剂型稳定性、控制释放性能、实例、国外市场产品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Toluene 2, 4‐diisocyanate (TDI) functionaliz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NTs‐NCO) were used to prepare monomer casting polyamide 6 (MCPA6)/MWNTs nanocomposites via in situ anion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AROP). Isocyanate groups of MWNTs‐NCO could serve as AROP activators of ?‐caprolactam (CL) in the in situ polymer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howed that a graft copolymer of PA6 and MWNTs was formed in the in situ polymerization. MWNTs‐PA6 covalent bonds of the graft copolymer constituted a strong type of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in the nanocomposites and increased the compatibility of MWNTs and MCPA6 matrix. The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he morphology, mechanical, crystalliz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 through field emiss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ETEM), tensile testing,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FETEM analysis showed that MWNTs were homogeneously dispersed in MCPA6 matrix. The initial tensile strengths and tensile modulus of the nanocomposite with 1.5 wt % loading of MWNTs were enhanced by about 16 and 13%,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for neat MCPA6. DS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nanocomposites was increased by 8°C by adding 1.5 wt % MWNTs compared with pure MCPA6. Besid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MCPA6 was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MWNTs.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9  相似文献   

16.
在“双碳”背景下,绿色可持续的酶促反应正受到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反应平衡的限制、不稳定产物的分解、酶的产物抑制等。结晶作为一种高效成熟的分离技术,可通过移除液相产物的方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结晶也是晶体产品的“生成”过程,其与酶促反应耦合可一步实现晶体产品的高效、绿色、可控制备。综述了近年来酶促反应结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原位产物结晶(ISPC)技术的发展历程,并讨论了结晶与酶促反应耦合时的相互影响关系;从结晶方式和过程控制角度阐述了酶促反应结晶的实现形式和连续化过程;最后,对酶促反应结晶这一耦合过程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In recent years TP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research interest as a promising replacement for commodity polymers in some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a nove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o produce PLA fiber reinforced biodegradable TPS composite, and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were first reported. PLA micro/sub‐micro fibers were generated in situ by elongational flow during die extrusion and subsequent hot stretching. The addition of 10% PL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rawability of TPS. Compared to direct extrusion, hot stretching tripled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to 34 MPa. Extensive PLA fibrillation was evident in the composite. The generated PLA fibers measured ca. 400 nm in diameter with a large L/D ratio.

  相似文献   


18.
吴涵竹  司志豪  秦培勇 《化工进展》2022,41(3):1318-1329
生物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燃料,使用生物乙醇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建立更高效低能耗的生物乙醇回收工艺,原位分离(ISPR)技术应运而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醇原位分离的研究进展,从原理及应用等进行多方面详细地介绍,包括气提、真空发酵、吸附、液-液萃取、渗透汽化、膜蒸馏等分离技术。针对分离性能、能耗成本等问题分析了不同分离技术耦合发酵过程的优势及不足,重点回顾了以渗透汽化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总结了渗透汽化膜材料的选择以及膜的制备方法,旨在提升乙醇分离膜性能优化乙醇分离工艺。为整合不同分离技术的特点及优势,聚焦多级耦合分离系统的开发对各级分离技术联用的性能及潜力进行剖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研判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催化剂原位表征的进展和应用,阐明了原位研究对催化剂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着重分析了原位红外测试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总结了几种较新原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