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施则雄 《山西建筑》2008,34(3):77-78
论述了提高住宅居住密度的意义,同时评述了几种有效提高居住密度的中、低层住宅类型,从而对居住密度和住宅形式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小高层住宅的出现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观念的改变和房地产的推动。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和分房制度的限制,城市住宅类型较为单一.以多层为主.几十年一贯制,住宅从三、四层发展到七、八层.甚至有些地方住宅建到九、十层却不设电梯,给住户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完全谈不上使用上的合理性与舒适性。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的锐减和高昂的土地成本成为住宅建设面对的严峻现实,为缓解这一矛盾,小高层住宅应运而生。与多层住宅相比,小高层住宅比多层住宅增设了电梯.虽增加了辅助面积.但提高了建筑容积率,减少了建筑占地面积,可使更多的土地用于小区的美化和室外活动。其电梯前室一般不需机械加压通风,小高层住宅消防要求低.加之居住方式.生活观念的改变,小高层住宅成了提高生活档次的一种新类型。  相似文献   

3.
当前城市住宅用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土地使用与住宅用地现状入手,对制约城市住宅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土地使用制度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通过多层住宅与中高层住宅用地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提高城市住宅用地集约度、提高居民居住质量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一、立项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也不断提高,逐渐从过去“人适应房“的模式开始向“房适应人”的模式转变.并对居住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住宅光环境是居住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开发强度和居住密度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住宅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民用建筑中最量大面广的建筑类型,它的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城市住宅的设计与节约用地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在保证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居住区的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即每m~2居住用地上的居住面积指标,从而节约城市用地。 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可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置两方面来考虑。 下面先讨论一下哪些因素对住宅的用地有较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每幢住宅的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宅的要求也向着更舒适、方便的方向发展,单纯“多层+高层”的住宅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土地日益紧张的城市要求。因此,城市建设中相继出现了大批小高层住宅,而且正在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本文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密度,多层、高层和小高层住宅混合布置,组合体单元的优化设计,采用经济适用的结构围护体系等角度出发,阐述了小高层住宅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时刻不忘记经济二字,切实为大众设计出自己的家,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7.
对联排住宅这一新的居住模式,分析了与其它类型居住模式的不同及自身特点,并对联排住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旧城改造的住宅综合开发建设中,普遍遇到的难题是回迁住户多,余房率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如何合理的、适当地提高住宅建筑密度,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问题之一。 在合理提高居住建筑密度方面,建筑师们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都作了许多努力,如在多层住宅建设时,总平面布置中经常采用院落式布置(图1),这类布置,东西单元相接,是常见的。由于采用了东西向单元,土地利用率高,居住建筑密度大大提高,同时还出现了一个为居民乐于接受的、便于交往和游憩的半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
姚雪艳 《华中建筑》2007,25(10):16-19
介绍了美国土地学会的《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一书.该书在详细客观的调查研究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美国城市郊区居住区开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未来居住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趋势提出预测,如住区开发时,必须认识到购房者本身及购房者的需求在不断转变;未来住区应为居民提供包括步行通行在内的多种交通方式;提高居住密度,增进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利用开放空间环境为住区开发创造价值;提倡多种住宅类型的混合开发,以延展市场潜能;探索成功进行回填式住宅开发的途径;建设经济、有效的可持续性绿色社区.该书内容对于中国城市住区开发研究同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住宅市场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消费对居住人性化的观念日益加强,追求健康、崇尚自然、渴望提升居住品质,特别是“非典”疫情爆发以后,人们对居住区建筑和人群密度开始反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举办的“2003中国低密度住宅系列学术活动“,首次对我国各地低密度住宅的发展情况开展全面调查.对低密度住宅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不同形态的低密度住宅规划设计的合理标准.从而使我国的低密度住宅建设实现既能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切实提高居住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居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下向上,从单层到多层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住宅集层化。本文的主旨在于研究中国住宅集层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初步探讨未来中国都市住宅模式的合理选择。研究这一问题的切人点,在于对居住文化的时间轨迹和空间结构的正确认识。时间上,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过去的农耕时代,现在的机器时代,并正在走向未来的生命时代。空间上,它可以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环状结构(图1):图1居住文化的空间结构作为物质因素之一的土地资源状况和土地使用制度是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什么东北民居宽宅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城市用地紧张,特别在旧城改造中,居住密度高,建多层住宅难以平衡要求。因此,在不少大中城市都相继出现了七层以上不设电梯的中高层住宅,不少专家对在大中城市中运用中高层住宅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我们也以节约土地为前提,结合城市规划,改善住宅使用功能,设计并试建了两幢九层坡道住宅。  相似文献   

13.
蓬莱路地区改建规划是上海与日本大阪规划专家共同完成的旧区改建规划实例。该地区是上海典型的高密度地区,本文介绍了该地区改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步骤,从土地功能分区——详细规划——住宅单体设计的全过程。对住宅分别采取保留、拆除、改建三种手法,保留独立住宅、公寓、新式里弄和解放后新建住宅,拆除简棚屋和质量差的旧住宅,改建建筑结构尚可且密度适中的成组旧式里弄住宅。为提高土地利用率,采用高层综合楼设置商业和公建服务设施。方案保留了地区内绝大多数的历史建筑和古迹,并新辟了绿地,改善了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4.
姚黛丽 《山西建筑》1992,(3):11-13,10
安全防范是居住环境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该文建议通过改进住宅群体布局、探索住宅设计类型和注意住宅细部设计等三方面来提高居住环境的安全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日本高龄者住宅居住设施的类型和高龄者的居住现状进行了考察,并列举了高龄者租赁住宅的三个实例,归纳出日本高龄者住宅的特点和发展动向,以期获得对中国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环境构筑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住宅建设,将从解决住宅有无问题转向切实提高居住水平,改差居住环境。表现在每户建筑面积增大,分区明确,户外环境高质量;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匮乏,住宅用地的紧张,迫使城市居住区(包据城市内、城市近、远郊居住区)建设的英要志针之一仍是节约用地。这对建筑师和规划师提出挑战,要来住宅设计在从小面积问中高面积标连过通中,民书约用地,又创造天冒多变的空间形式。城市土地的百偿使用,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用地紧张,越来越多的大进深住宅被采用,现在日曾通这到11~12m。从目前国家试难小区着新建…  相似文献   

17.
近代时期,城市发展变迁与住宅建筑变化紧密相连,体现在三个方面:(1)住宅建设密度加大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生成;(2)相较于传统居住方式,出现了新的城市住宅建筑类型,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迁;(3)单体住宅建筑细节改变,隐含着时代价值观念和具体运行方式的信息,因此城市住宅受到具有高度时代敏感性的建筑师们的关注,无论中外。李英年建筑师正是这样一位建筑师,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居住方式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变化,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8.
荷兰社会住宅的运作方式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高人口密度、土地匮乏的国家,荷兰为居民创造安全、多样化,并且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居住环境的经验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住宅发展和城市更新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荷兰政府和社会住宅机构共同推动的社会住宅政策,以及这些社会住宅如何保障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居住质量,如何实现了贫、富社会阶层的整合.如何促进了历史街区的保护等经验。  相似文献   

19.
刘业 《华中建筑》1997,15(2):117-123
文章分析了广州市近代居住建筑发展的背景与条件,分析了“模范新村运动”的开展与意义。介绍了广州市近代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分布。并对广州市近代住宅的基本类型与特征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因此浪费土地资源的低密度是最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低层高密度及高层高密度都是可选择的方向。研究表明对不同形式的住宅类型用地进行了比较,多层住宅和排屋是用地最节省的住宅类型,高层用地与排屋近似,但造价更高。从综合角度来考虑,低层高密度的紧凑型住宅更节能、省地。低层高密度紧凑型住宅布局紧凑,在解决居住的亲切舒适性与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上,更有优势。本文对紧凑型住宅的概念诠释及设计技术进行了探析,旨在推广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