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线激光通信技术根据应用场合分为近地无线激光通信和星际激光通信.近地无线激光通信在地面架设,具有适合在特殊地形、地貌工作,带宽大,无电磁辐射,抗电磁干扰,机动灵活等特点,成为无法敷设光缆场合的有效补充手段.星际激光通信用于卫星之间,卫星与地面之间的信号传输,通信容量大,弥补了微波传输容量的不足,是未来星际通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刘萍 《光机电信息》2002,(10):19-19
用激光束作信号载体首次在地球轨道卫星之间建立了光学数据通信线路。这些卫星可及时地将各种数据、图像从空间传递到地面。 该实验性光学数据通信线路由法国航天局的地球观测卫星Spot-4上的半导体激光星际通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两颗卫星间的激光数据传输。确定的目标是将数据从一个离地球较近轨道上的卫星(近地轨道卫星)——如地球观测卫星或载人卫星——实时传输到地面站。为此首先将数据传送至地球同步轨道中的同步卫星。再由同步卫星将这些数据或者直接传送到地面站,或者据根近地轨道卫星的位置,通过第二条激光中继线传送到同步轨道中的另一颗中继卫星,然后利用微波发送至地面站。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激光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得以创造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现代先进技术。激光是结合光和无线两种通信形式来实现数据、图片以及语言在空中的传播,是一种现代较为新颖的技术。根据其使用场合的不同,目前可以将其分为星际激光和无线激光两种通信方式。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建立高速、广域覆盖的通信网络,而光通信则是实现高速通信的理想方案.利用激光进行通信的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速率高、保密性好、功耗低、设备小巧轻便、传输信道受大气影响小等诸多优点,是星际通信的理想的手段.而其技术的核心在于对于激光光束的捕获、对准和跟踪,即ATP技术.本文主要介绍卫星光通信系统以及其核心技术-ATP,并浅析卫星光通信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吴龙生 《现代通信》2003,(11):21-22
激光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应用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无线激光通信即空间激光通信;另一个是有线激光通信即光纤通信。无线激光通信是把激光束作为通信的载波在空间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有线激光通信虽然也是将激光束作为通信的载波,但它是在光纤内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可见,两者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激光束在空间传输信息的无线传输,而后者则是在光纤内传输信息的有线传输。早期无线  相似文献   

7.
数字电视的概念提出已有20余年,然而真正开始应用是近几年的事情.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数字电视可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3类.目前卫星传输、有线传输我国普遍采用了国外成熟的标准,唯独地面无线传输我国已经通过了国家标准,借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之势,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市场正在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8.
雷达信号是空管调度员指挥飞行器正常飞行的主要技术依据。而保障雷达信号的正常传输是通信保障人员的重要工作,为更加完善的传输雷达信号,采用地面有线和空中无线两种方式传输,空中传输主要通过KU卫星系统传输雷达信号,由于KU卫星系统的自身特点使其成为民航地面有线通信传输的重要备份链路。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进步使得地面无线通信技术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使用卫星进行通信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无线通信技术在传播区域和传播效率上的缺陷,还实现了固定数量通信对象的大范围通信目标,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通讯技术。地面无线限通信技术仍然多应用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中,而偏远的地区无线信号无法实现全覆盖。卫星通信系统利用地面和卫星之间的传播角度,有效地规避了地面障碍,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的质量和效果,还能克服地面通信环境恶劣的困难。随着人们对通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未来卫星地面无线通信的应用性需要继续加强,这就进一步催生了本文将要研究的卫星地面无线通信增强技术的诞生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移动基站的传输线路,设计了一个新的系统,实现地面与卫星之间的自动备份,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以及性能评估。利用卫星传输进行备份,能够实现地面线路和卫星链路之间的自动切换,使得应急通信服务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8~14μm长波红外激光在大气中传输特性优于常用的近红外激光,长波红外无线激光通信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比较了长波红外激光与近红外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性能,介绍国内外长波红外无线激光通信技术研究情况,并对系统主要关键组件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激光通信凭借其在传输距离、传输容量、保密性和抗干扰性等方面的优势,将成为未来卫星通信,尤其是星间通信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受到卫星高速度移动等因素的制约,基于激光链路进行高动态卫星激光组网将面临一系列关键技术挑战.综述了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软件定义卫星激光网络的架构,分析了高动态卫星激光组网关键技术,最后...  相似文献   

13.
现有方法关于研究低轨卫星切换的场景主要是地面终端用户与卫星接入点直接通信,要求地面移动终端用户自身的天线必须达到极高的发射功率才能连接.另外,卫星需要处理每一个地面终端用户的切换消息将会承担较大的计算负担和带宽消耗.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小功率移动终端在低轨卫星之间安全切换的方法.该方法基于身份密码体制进行协议设计,将网关作为代理完成卫星之间的可信关系传输,避免了卫星需要处理与整个移动终端用户可信关系的情况.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减少星地之间的传输数据和通信次数,且卫星的计算量在地面移动终端用户数量增多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稳定的较小计算开销,能够满足安全切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顾龙翔  顾宁江 《电子技术》1990,17(8):15-16,28
卫星电视信号的传输时间与时延,对节目播出时刻和不同地区节目切换有直接影响。本文应用微型计算机分析方法,给出通信广播卫星传送电视节目时,播出时刻的提前量、各地接收站的时延、不同地区的卫星地面发射站之间的电视节目切换时差校正值。一、传输时间与时延卫星电视节目通常是由卫星地面站将电视信号发射到通信广播卫星,再转发到卫星波束覆盖区的各个地面接收站。由于卫星地面站和接收站到卫星之距甚远,经卫星转发的电视信号电波,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传送到接收点。电波由卫星地面发射站传输到卫星,或由通信广  相似文献   

15.
星地光通信发展状况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地之间日益增长的高数据率和大通信容量的通信需求,必须用光通信来实现。否则卫星光网与光纤光网之间将形成传输“瓶颈”,限制通信的发展。美国的激光通信演示系统、光通信演示和高速率链路设备、空间技术研究卫星2实验、同步轨道轻量技术实验、火星激光通信演示系统,日本的激光通信实验装置等均对星地光通信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中国也在跟瞄(APT)、光相控阵和新型星地通信等研究方面不断探索。如何提高跟瞄系统的性能,如何克服空同大气影响,如何将数据传输率提高到每桫吉比特并实现低误码率,如何使卫星与地面光纤网相连将是未来星地光通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由于解析法在研究相干光通信的相位补偿等问题中存在困难,采用多层相位屏分步传输的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大气湍流对星地相干光通信下行传输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卫星地面之间的大气湍流中激光传输的仿真模型,可以实现不同天顶角和不同湍流条件下的光传输仿真计算。然后用其进行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下行光通信的数值仿真分析,并通过与理论值的对比来检验算法的可靠性。最后结合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BPSK)相干激光通信系统的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模型,计算分析了下行激光通信信号的衰落系数和BER。  相似文献   

17.
邓国辉 《激光杂志》2022,43(4):140-143
信道时变性对无线激光通信系统性能具有强干扰影响,因此,提出基于信道时变均衡控制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性能优化方法.构建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时变信道模型提取信道时变性特征,以此建立无线激光通信系统传输的输出信道衰落特征估计模型进行抗干扰抑制,分析信道时变性对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相关指标参数的影响,通过Matlab仿真分析进行性能测...  相似文献   

18.
日本邮政省电波研究所在气象厅气象卫星中心的协助下,成功地进行了从该研究所向位于赤道上空36000 km的静止轨道上的“向日葵”卫星传输激光的试验。这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的地面-静止卫星之间的激光传输。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弱光干扰原理研究,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研究可行性。依据大气光学领域中的激光信息通信原理,明确认知激光可以在大气中进行传输,并且在当前无线光通信中激光已成为重要的载体,优化设计实现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弱光干扰技术,提升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在军事等应用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在发动机高速旋转状态下,其叶片的应力和温度等参数的测量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无线激光通信的数据传输模块。该模块由发动机转子端的发射部分和地面接收部分构成。发射部分将叶片采集的测量数据通过激光驱动电路采用直接调制的方法驱动激光二极管以光信号的形式发送给地面。地面接收部分通过光电探测电路将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搭建了实验测试平台,测试结果表明无线激光数据传输模块在50cm的传输距离下可达到18MB/s的数据传输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