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国良 《食品科学》1987,8(10):27-29
驰名中外,誉满三湘的松花蛋,由于沿用传统的泥糠包涂保质,套装塑膜衬袋,再装竹篓或陶缸成件的形式,对于讲究清洁美观,经济方便的今天,显得不卫生,不雅观、操作也繁琐。且搬运笨重,仓贮运输费用高,泥糠占用的车船和仓客吨位相当松花蛋的70%(陶缸重量大体和蛋相等)。在运输过程中,泥糠运费与蛋同等计价,陶缸和泥糠的运费大于蛋的运费。在食用前,除泥、洗涤更是麻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蛋品加工人员作过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禽蛋类加工     
纸包无铅无泥皮蛋新工艺,三无(无铅、无泥、无糠)鹌鹑松花蛋的配料探讨。  相似文献   

3.
辨别松花蛋质量优劣可“三看”松花蛋是人们喜爱食用的一种食品。但市场上销售的松花蛋,质量有优有劣,需进行辨别。其辨别方法主要是“三看”,即:一看糠泥。品质好的松花蛋,糠色金黄,泥身饱满呈卵形,个体大小一致,有浓郁的确香气味;若糠泥干燥、发白,个体大小不...  相似文献   

4.
以精制糠蜡为原料,通过钙化与皂化一步工艺及无萃取工艺制备二十八烷醇,新工艺简化了现有皂化或酯交换工艺,无废水产生,并降低溶剂消耗成本和溶剂回收能耗。研究了精制糠蜡、氢氧化钙、水的最佳配比,皂化温度,皂化时间等因素对皂化提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糠蜡∶氢氧化钙∶水为10∶2∶3,皂化温度85℃,皂化时间6 h为最佳皂化反应条件,柱式分子蒸馏最佳温度分别为190℃和210℃,二十八烷醇质量分数为93%,三十烷醇质量分数为95%,完全符合医药和食品等行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糠醛歧化得到糠酸,以糠酸和异戊醇为原料,浓硫酸催化合成了糠酸异戊酯,运用正交方法考察了糠酸用量、异戊醇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糠酸异戊酯产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6.
泥蚶无公害养殖水体中铜、铅、镉安全限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制定我国无公害泥蚶养殖规范中铜(Cu)、铅(Pb)、镉(Cd)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方法 以泥蚶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其对铜、铅、镉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泥蚶体内铜、铅、镉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求泥蚶富集铜、铅、镉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结果 泥蚶对铜、铅、镉的生物富集和排出都很缓慢,对铜、铅、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457.3、1 712.6、1 873.7,依次是镉>铅>铜;铜、铅、镉在泥蚶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分别为39.4、106.6、91.2 d.结论 参考我国农业部无公害蚶标准NY 5135-2005及NY 5073-2001标准中关于铜、铅、镉的安全限量,通过BCF计算可得到泥蚶养殖水体中铜、铅、镉的安全限量.  相似文献   

7.
传统工艺加工的松花蛋成品中含有2-6ppm的铅,铅对人体有毒,影响消费者健康。各地生产出来的无铅无泥松花蛋都是以铜盐或锌盐来代替铅。但在用铜盐或锌盐加工时与传统铅工艺相比,总是存在着一些质至问题难以控制。本文对无铅松花蛋生产的工艺、配方、重要的工艺环节、影响因素及控制条件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以达到工业化生产无铅松花蛋时质量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糙米酵素的发酵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米糠、糙米为主要原料,配入适量蜂蜜、玉米胚油进行发酵,以功能活性物质——还原型谷胱甘肽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糙米酵素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和最佳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9.
以高筋小麦粉和薯泥为主要原料,采用二次发酵法,加工不同薯类面包。在其他配料及加工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考察了不同种类薯泥添加量对于薯类面包感官品质及硬度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薯类面包产品与普通高筋粉面包的保藏指标及营养指标,评价各类面包的保藏品质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在薯类面包的加工过程中,保持高筋面粉及薯泥中干薯粉质量之和为50 g、水及薯泥中的水分之和为28 g,各类薯泥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白马铃薯泥34 g、黑马铃薯泥32 g、红马铃薯泥38 g、紫薯泥32 g。从营养品质来看,紫薯面包的花青素含量最高,可达32.67 mg/100 g;黑马铃薯面包的蛋白质含量仅次于普通高筋粉面包,可达11.24%;红马铃薯面包脂肪含量最低,仅为2.04%;黑马铃薯面包膳食纤维含量最高,可达4.16%。从保藏品质来看,同样在4℃冷藏3 d后,普通高筋粉面包水分含量下降6.33%、比容减小0.18 mL/g、弹性降低2.62 mm、硬度增加了8.54 N;但各种薯类面包保藏指标变化值远小于普通高筋粉面包。综合看来,与普通高筋粉面包相比较,各种薯类面包的保藏性能更好,营养品质更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米糠中砷(As)、镉(Cd)、铅(Pb)含量分布,选取湖北产10种稻谷,测定了不同加工等级下得到的米糠中蛋白质、As、Cd、Pb的含量。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不呈线性递减分布,从高到低为:二道米糠、一道米糠、三道米糠、四道米糠、精米;而As、Cd、Pb含量分布从高到低为:一道米糠、二道米糠、三道米糠、四道米糠、精米。  相似文献   

11.
骨肉泥丁鲜辣酱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肉泥丁鲜辣酱以猪骨泥、猪肉糜为主要原料经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配方制成骨肉泥丁,添加到辣椒糊中,既提高制品的营养价值,又明显改善辣椒酱的口感和风味。  相似文献   

12.
骨肉泥丁鲜辣酱以猪骨泥、猪肉糜为主要原料,经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配方制成骨肉泥丁,添加到辣椒糊中,既提高了制品的营养价值,又明显改善了辣椒酱的口感和风味。  相似文献   

13.
莆田糖厂与福建农业大学合作,以蔗糖滤泥为主要原料,配以无机化肥研制成有机──无机高效复合肥于12月20日由省科委组织技术鉴定。蔗糖滤泥是长期困扰糖厂的最大污染源,以往未加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污染,且都得交大量的排污费。为了化废为利,省内多家糖厂曾试图用滤泥制复合肥,但都没真正成功。1994年莆田糠厂与福建农大合作,首先研制成广谱性有机一无机高效肥,消除了滤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一成果值得在甘蔗糖厂推广应用。复合肥的生产工艺过程为:滤泥堆放大地经几个月自然发酵、…  相似文献   

14.
以新鲜山药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牛肉、胡萝卜、脱脂纯牛奶和食盐为辅料,制备一款营养丰富、无添加剂的新型山药复合营养面条。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筛选山药复合营养面条配方;通过物性指标、微观结构确定山药复合营养面条的最佳配方为:山药泥35%、牛肉∶胡萝卜质量比为1∶1、脱脂纯牛奶3%和食盐2.5%。  相似文献   

15.
以萃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对SPME萃取白酒中香气化合物的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条件为:顶空模式,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40min,加盐量2.5g,搅拌转速500rpm,解析时间6min,通过GC-O分析,确定了2-糠酸乙酯、4-乙烯基苯酚、4-乙烯基愈创木酚、1,4二甲氧基苯、1,2二甲氧基苯、笏、土嗅素、[3.3.1]壬二烯-3,7-二酮等八种物质是白酒中的糠味物质;建立了外标法快速定量七种主要的糠味物质的方法,该方法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并且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通过对白酒酿造原辅料稻壳,高粱,高粱壳及大曲中糠味物质的调查,初步确认了典型的糠味物质产生的来源,生糠味物质[3.3.1]壬二烯-3,7-二酮主要是在稻壳受热时产生的,土糠味的土嗅素和湿糠味的1,2二甲氧基苯主要来自于大曲,是由微生物的污染产生的,2-糠酸乙酯是发酵过程产生的,呈现咸糠味。  相似文献   

16.
广东东风糖厂为石灰法生产赤砂糖的糖厂。两年来他们发动群众研究试验采用滤泥喂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表明,用70%滤泥、19%粗(稻谷)糠、10%青料、10%精料  相似文献   

17.
以混合食用菌菌糠为原料,以菌糠粗纤维降解率作为评价参数,采用边心响应面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考察食用菌菌糠双螺杆挤压膨化中4个重要因素,并优化菌糠双螺杆挤压膨化工艺。结果表明,混合食用菌菌糠修正后最佳挤压膨化工艺条件为:菌糠水分含量30%,机筒温度160℃,螺杆转速为125 r/min,进料速度100 kg/h,在此工艺条件下,食用菌菌糠的粗纤维降解率平均为(40.86±0.18)%。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中间试验后进行生产规模试验。飞灰由飞灰过滤器运送至泥汁混和箱,在箱内同时加入蔗渣糠与泥汁混合,然后送至真空吸滤机过滤。经过两次对比试验,飞灰与蔗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糠壳用量对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过程中水分、酸度、淀粉、酒精含量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规律.利用模糊数学法对出窖糟醅进行评判,结合酒样感官评价,以确定最佳糠用量.  相似文献   

20.
以鹌鹑蛋为原料,着重对三无(无铅、无泥、无糠)鹌鹑松花蛋的料液碱度及相关工艺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25℃下料液碱度从4.0%~7.6%均可做成松花蛋熏但以4.6%~5.2%碱度品质较好;料液碱度与溏心大小及后香味有着密切关系;在浸蛋过程中,料液碱度越高熏当量浓度减少越快;温度、料液碱度、成熟期三者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溶蜡涂膜可提高其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