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润滑脂工业发展之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润滑脂工业的发展势头及趋势,本刊特约请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廷彬先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其昌先生就国内润滑脂工业的发展以及存在是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润滑脂产量、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结构等方面概述了我国润滑脂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指出润滑脂消费量偏高是我国润滑脂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润滑脂产品结构和质量、应用、基础油等方面分析了造成润滑脂消耗过大的原因;提出未来我国应切实提高润滑脂产品质量,调整润滑脂产品结构,尤其是提高高滴点润滑脂产品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2.
朱廷彬 《石油商技》2011,29(6):4-1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给润滑脂工业注入了勃勃生机。我国润滑脂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已超越美国、日本,成为位居世界第一的润滑脂生产大国;润滑脂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锂基润滑脂及高滴点润滑脂比例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石油商技》2011,(6):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给润滑脂工业注入了勃勃生机。我国润滑脂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已超越美国、日本,成为位居世界第一的润滑脂生产大国;润滑脂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锂基润滑脂及高滴点润滑脂比例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徐世敏 《石油商技》2006,24(1):21-23
准确估计我国润滑脂的产量发展状况,对于把握我国润滑脂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应用状况及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推动润滑脂工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回顾了近10年我国润滑脂产量的发展,从调查氢氧化锂原料在润滑脂行业的消耗量入手,测算了当前我国润滑脂的实际产量,并就我国润滑脂产量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分析和展望。[编按]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正>润滑脂工业:生产促"大",应用促"强"在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风暴的猛烈冲击后,我国润滑脂工业整体显现出企稳向好的发展势头。2009年,我国润滑脂产量达到3.78×10~5t,保持世界第一;代表润滑脂工业发展水平的高滴点润滑脂比例进一步提升,由2006年的15.48%提高到2009年的21.78%。虽然我国润滑脂产量不断增长,产品性能不断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润滑脂消耗量偏大、质量水平和应用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为此,普及润滑脂应用常识,加速调整润滑脂品种结构,提高润滑脂应用水平,将是我国润滑脂工业未来发展道路上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石油商技》2010,(6):15-15
<正> 2011年适逢全国第一届润滑脂技术交流会召开30周年之际,根据润滑脂专业委员会的计划安排,拟定于2011年第4季度举办"全国第16届润滑脂技术交流会暨30周年纪念活动",现向全国润滑脂及相关行业征文。1 会议目的总结近年来我国润滑脂工业的技术进步,展望润滑脂工业技术的发展,交流国内外润滑脂生产工艺与设备,产品品种开发与应用,试验方法标准化的进展,企业管理及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工业上越来越多地利用合成脂肪酸代替动植物油,润滑脂工业也不例外。用合成脂肪酸代替动植物油生产润滑脂,是符合“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的,是今后我国发展润滑脂生产的方向。合成脂肪酸润滑脂(以下简称合成脂)的生产,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以前曾用氧化蜡、工艺酸、粗酸等来生产钙基脂。十几年来,我国石蜡氧化制合成脂肪酸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合成脂已发展到用馏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委员会于1984年10月13日至20日在江西九江炼油厂召开了第三届全国润滑脂技术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理事王汝霖同志主持,来自全国润滑脂科研、生产及部分省市石油学会共38个单位、75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就如何加快我国润滑脂工厂技术改造、改进加热方式及产品包装等重要课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认真的讨论。大会的报告反映了国内润滑脂生产工艺设备及产品包装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反映了建国三十五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润滑脂生产技术改造取得的主要成就与经验。一致认为,三十五年来我国润滑脂工业基本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军工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汽车产量、产品结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节能、新能源技术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介绍了我国车用润滑脂的发展现状,并从满足国内汽车行业发展要求的角度,预测了我国车用润滑脂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目前国内车用润滑脂行业存在的问题、而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玮 《石油商技》2006,24(2):29-31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汽车轮毂轴承用润滑脂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制定汽车轮毂轴承用润滑脂寿命特性测定法标准对促进我国汽车轮毂轴承用润滑脂的发展,提高汽车轮毂轴承用润滑脂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编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润滑脂工业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已形成以大、中型生产厂为骨干的润滑脂工业体系。润滑脂品种及数量基本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锂基润滑脂产量已达到润滑脂总产量的48.49%,在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发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中国润滑脂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润滑脂工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生物降解型润滑脂的基础油、稠化剂、添加剂和工业应用进展情况,针对我国国情,提出现阶段我国主要应发展以合成酯类油为基础油的生物降解型润滑脂.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工作计划安排,拟定于2017年10月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全国第十九届润滑脂技术交流会",交流近年来润滑脂学科和润滑脂工业、及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及成果,展示润滑脂新产品研发与应用研究、润滑脂生产新工艺与设备研发、润滑脂试验方法和设备标准化研究、润滑脂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企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成果;展望润滑脂学科和润滑脂工业技术发展趋势,促进润滑脂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推进中国润滑脂技术强国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随着进口及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的大量增加,许多车辆采用了先进的设计及润滑技术,这对车用润滑脂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合理选用车用润滑脂,对提高中国汽车零部件质量及至整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车用润滑脂在诸多润滑脂中用量最大。据统计,2004年汽车充填和维修用润滑脂合计13.86万吨,占当年我国润滑脂生产总量的2/3左右。由于国内企业对润滑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对国产新型润滑脂了解不够,有些企业用普通润滑脂代替车用润滑脂,导致设备故障和车辆事故的发生;或过分依赖进口润滑脂,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期双月策划以“车用润滑脂”为主题,介绍了车用润滑脂的技术发展动向、市场应用现状、相关产品标准的制订以及产品开发等情况,以使读者对于车用润滑脂有更为充分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南非润滑脂市场及生产企业的发展及现状。讨论的内容包括:所生产的工业和车辆润滑脂的类型,烃油基润滑脂和稠化剂类型,生产润滑脂的主要企业,重要的质量标准,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环保因素。几乎全部(98%)的润滑脂是烃油(矿物油)基润滑脂,最普通的是聚α-烯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润滑脂生产大国,润滑脂产量、消费量、平均生产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在润滑脂产品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立、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在回顾30年来中国润滑脂工业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21世纪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提出了"十二五"中国润滑脂工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为达到"十二五"发展目标,对降低润滑脂生产能耗、降低润滑脂消耗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钟泰岗 《石油商技》2011,29(6):22-25
合成润滑脂是指由合成润滑油或合成稠化剂制备的润滑脂。随着合成润滑脂的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合成润滑脂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本文介绍了合成润滑脂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润滑脂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节能、环保角度,提出合成润滑脂是我国润滑脂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提出了促进合成润滑脂发展和扩大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2011年中国润滑脂生产调查情况,并与近年来国内润滑脂调查统计数据进行了对比,从润滑脂产量、品种结构、生产规模及其分布、基础油类型、包装形式及材料5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润滑脂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相似文献   

19.
接触器-循环冷却剪切工艺生产锂基润滑脂投产成功为了改进我国润滑脂生产的工艺流程,我院在1979年研究成功了循环冷却剪切等制备润滑脂的新工艺,并于1980年在北京油脂化学厂的工业装置上使用循环冷却剪切生产锂基润滑脂获得成功.1981年我院又帮助成都石油化学厂用接触器-循环冷却剪切工艺在工业装置上生产工业锂基脂投产成功,从而形成了国内独具特点的润滑脂生产新工艺. 接触器-循环冷却剪切新工艺的生产流程是,首先在接触器中完成皂化反应和整个加热过程(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润滑脂的组成与分类、润滑脂的性能特点,并综述了世界润滑脂生产与市场情况,重点论述了国内润滑脂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