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7)
<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来形容有文化有才艺的人。在我国历代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也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是文人骚客、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琴棋书画"中的"琴",是指古琴,"棋"是指围棋,"书"是指书法,"画"是指绘画。"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自古以来,就是君子、文人雅客喜爱的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又被道家尊为"三玄之一"。《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卦爻辞中包含有丰富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经过《易传》的系统阐释,人生哲学形成体系,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正>话说吉琴热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文明宝藏里的一株瑰丽的奇葩,被命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年宇宙飞船上天时,就曾携带古琴家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看看月球上有没有类似人的生物,能否理解这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古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具有深厚、翔实文化内涵的、富于中国人文精神和高雅审美标准的乐器,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6):216-218
当代高等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设置之古琴相关课程,不但是古琴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非华夏文化圈古琴文化传播者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按照专业特色,采取1+2+3的办法:以《古琴演奏》一门课程为基础,以《古琴文化概论》、《古琴名曲欣赏》两门课程为选修,以古琴文化与其他课程对接、鼓励校内古琴社的成立与活动、促成高等院校间的古琴文化交流三种形式来丰富古琴的学习交流氛围。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应使汉语国际教育的毕业生在具有汉语教授能力之外,并具有在海外推广以古琴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8)
<正>中国的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古琴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琴史上的"四大名琴"你听说过吗?它们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四大名琴"之首"号钟"的故事吧!"号钟"是传说中周代的名琴,此琴声音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可是,此琴如果不是巧遇齐桓公,不是齐桓公慧眼识琴,恐怕早已埋没人间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正>《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文姬所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本期的古典音乐盒,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中国古典名曲吧!《胡笳十八拍》名字的由来胡笳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汉代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最早的胡笳,是胡人(即长着胡子的人,是古时对西域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统称)把芦苇叶卷起来吹奏的,所以称为"胡笳"。  相似文献   

7.
汤思琦  彭浪  毛华松 《中国园林》2022,38(10):139-144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与其相关的抚琴、听琴等活动,是中国古代山水与园林中的重要活动,塑造了以古琴为主题的园林空间与园林意境。基于古琴活动的图文史料和园林实存,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归纳了古琴活动文化意象从神性到诗性的变迁历程,以及此历程推动下的活动方式雅化和活动场所范式化。最后从古琴声音审美的“和”“静”“清”“远”4个方面,总结了园林古琴声景空间组织的典型方式。探索了古琴活动文化内涵和空间场所的耦合关系,对理解中国园林的内在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8)
《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从《和汉朗咏集》对白居易作品的收录情况,可以看出,平安时代的日本人追求的不是中国文人所热衷的"文以载道",钟情的是"风花雪月"的风雅之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
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弹拨音乐的"鼻祖"。古琴风格柔美典雅,音色深沉,余音悠扬,极富神韵和意境。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古琴这种闲情逸致、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化渐渐的变得无人问津,古琴演奏者也更难找到知音和共鸣,古琴文化将面临失传的危机。今天,记者请到了中国著名青年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周芙晖女士,来介绍古琴乐的文化和神韵,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乐,享受古琴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园林史是有"魂"的 追溯中国园林的历史渊源,从古代的囿、园及《汉制考》所载的苑,已绵绵数千年.自秦汉始,园林均成为帝王游畅之处,文人士大夫尽其诗情画意之地.私家园林的出现,史籍见于汉代.魏晋六朝,出现了大量吟风诵月的诗文及留山影水的画作,而在宅第之旁构景筑园也随之大量出现,其设计主导思想概出自"寄情赏"、"复山水".文人构园自此成为中国园林传统.从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周密《吴兴园林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园林非但均出于文人所构,而且与今日所见园林基本已无区别.可见,文人构园、文化造园是古往今来,形成中国园林的精髓.因此,"文化为魂"应是园林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