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热杀菌技术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及肉制品作为人体重要的营养来源,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传统热杀菌方式虽可有效灭活微生物,但会对肉及肉制品的营养及感官品质产生不良影响。新型非热杀菌技术可避免传统热杀菌技术造成的食品品质劣变问题,成为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非热杀菌技术在食品行业的研究现状、特点及作用机制,着重讨论其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非热杀菌技术在肉及肉制品加工中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肉及肉制品保鲜及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食品非热杀菌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食品非热杀菌技术系指不使用热能杀死食品中微生物,最大限度保持食品原有营养、质构、色泽和风味的一类新型杀菌技术;该文重点介绍超高压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等离子体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等非热杀菌技术原理、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即食肉制品中李氏杆菌的杀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氏杆菌污染是即食肉制品的主要安全问题,巴氏杀菌、辐照和紫外线、食品防腐剂、高压处理和栅栏技术都是消除李氏杆菌污染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程腾  薛冬  冯坤  吕静  相启森 《食品工业科技》2023,38(15):427-433
即食肉制品在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环节极易污染细菌、酵母菌和霉菌,造成腐败变质并引发食源性疾病。大气压冷等离子体(Atmospheric cold plasma,ACP)是一种新型非热加工技术,具有杀菌效果好、处理温度低且对食品营养和感官影响小等优点,在食品杀菌保鲜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ACP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和影响因素,介绍了ACP在即食肉制品杀菌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ACP处理对即食肉制品中脂质、蛋白质、色泽及感官品质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ACP在即食肉制品杀菌保鲜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氏杆菌污染是即食肉制品的主要安全问题,巴氏杀菌、辐照和紫外线、食品防腐剂、高压处理和栅栏技术都是消除李氏杆菌污染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椰子水是一种天然功能饮料,但是其非常容易腐败变质的特性限制了它的食品领域工业化的前景。热杀菌技术尽管非常有效,并且目前已经有成熟的工业化产品上市,但是其对风味破坏的固有缺陷不能最佳的保持椰子水的原汁原味。为了掌握非热杀菌技术处理椰子水的研究现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非热杀菌技术在椰子水处理上的应用研究,并且探讨了目前尚未应用在椰子水的加工处理上,但是与饮料密切相关的非热杀菌技术,并且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即食梅香黄鱼热杀菌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软包装即食梅香黄鱼在热杀菌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比较不同杀菌温度时间组合、不同喷淋水升降温速率在一定温度下杀死90%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F值)、热加工过程中导致食品外观特性变化的热损失值(C值)和品质指标(色泽、质构、汁液流失率)。结果表明:杀菌时间越长,F值增加越明显;杀菌温度越高,增加单位时间所带来的F值、C值的增加越明显;喷淋水升降温速率快慢相比,在达到相同F值时,所需的杀菌恒温时间是前者大于后者,前者表面C值更大,两者中心C值接近,前者C/F值也更大;高温短时杀菌色泽、质构好、汁液流失率少;喷淋水升降温速率快,汁液流失率少。在实验范围内适宜的杀菌条件为:127℃、升温速率fh=10.99min,降温速率fc =12.32min。  相似文献   

8.
非热杀菌技术特点及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热杀菌技术是指利用非加热的方法杀灭食品中特定的致病微生物,使微生物的总量符合标准的杀菌技术。该技术具有产热低或不产热,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品的香味、色泽和营养成分的特点,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热杀菌技术影响产品品质的缺点,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非热杀菌技术主要包括超高压杀菌、微波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超声波杀菌以及辐照杀菌五种。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上述五种非热杀菌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对肉品质的影响,并对非热杀菌技术的未来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9.
食品加工中的非热杀菌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热杀菌技术是食品加工中的一类崭新技术,它可克服传统热杀菌的不足,有效地保持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可以更好地保护食品的色、香、味.文章主要介绍了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脉冲强光杀菌、超高压杀菌、辐射杀菌、超声波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超高压杀菌、辐照杀菌、微波杀菌、紫外线杀菌是四种在肉类中的研究及应用较为广泛的非热杀菌技术,具有处理条件相对温和、对食品固有营养品质、质构、风味、色泽破坏小等优势。相比较而言,超高压杀菌成本较高,辐照杀菌易产生辐照味,微波杀菌尚难以建立一套可靠的程序和依据来评估杀菌的效果和安全性,紫外杀菌主要用于肉类生产的环境和水体杀菌。文章对以上四种非热杀菌技术的杀菌原理、杀菌效果、对肉类品质的影响及安全性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水产品营养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其水分及蛋白质含量较高,导致水产品极易受微生物作用造成腐败变质,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保鲜方法来防止或延缓腐败,保证其品质。非热杀菌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有别于传统食品加工中采用的热杀菌,能够有效保护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本文综述水产品在贮藏过程中致腐及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危害,并综述超高压技术、高密度二氧化碳技术、辐照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高压静电场技术、臭氧技术及酸性电解水技术的机制及研究进展,同时对非热杀菌技术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植物精油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但过高的用量会损害食品的感官质量。新兴非热杀菌技术的应用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但高强度的物理技术可能会影响产品品质。研究发现,将植物精油和非热技术结合,可以减少精油用量、降低非热技术加工功率、缩短处理时间。本文就植物精油与冷等离子体、高压和辐照3种非热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肉制品中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其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和机制进行阐述,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精油与非热杀菌技术在肉类产品中的协同作用及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CO2是一种绿色、环保和实用的超临界流体,目前已广泛用于提取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非热杀菌技术的兴起,超临界CO2在杀菌方面的研究也显著增加.与冷等离子体、高压脉冲电场和高压CO2等非热杀菌技术相比,超临界CO2的操作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能最大限度保留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提高食品的微生物安全性.本文综述超临...  相似文献   

14.
由于低温鸡肉制品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能够保留鸡肉原有的营养,成为我国肉制品发展的一个趋势。低温鸡肉制品水分含量和pH值较高,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影响产品的质量安全,甚至引发食源性疾病,因此采用合适的杀菌技术来解决致病菌的污染是低温鸡肉制品贮藏保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热杀菌技术不适合用于低温鸡肉制品的灭菌,非热杀菌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应用在低温鸡肉制品加工中的非热杀菌技术主要包括超高压、辐照、超声、低温等离子体、脉冲紫外线、脉冲电场和脉冲微波。本文主要综述以上7 种非热杀菌技术的杀菌机制以及在不同低温鸡肉制品加工应用时对致病菌的控制效果,为未来非热杀菌技术在低温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用超临界CO_2作为肉及肉制品的杀菌剂,重点概述了超临界CO_2对肉及肉制品中微生物的致死作用和对肉及肉制品的品质影响情况。另外,展望了超临界CO_2杀菌技术在未来肉品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朱光富 《肉类研究》2000,4(4):39-40,47
本文综述了肉品消毒灭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韩鹏飞 《肉类研究》2010,(10):70-74
消费者需求高质量、天然、营养、新鲜且方便的肉类制品,也要求肉制品带有天然的风味和较长的货架储存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辐照、高静水压、天然抗菌物质以及活性包装等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本文综述了这几种杀菌保鲜方式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辐照技术在肉制品杀菌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段鑫  欧杰  李柏林 《食品科学》2010,31(1):278-282
辐照是利用原子能射线的辐照能量对食品杀菌处理来保存食品的一种物理方法,其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的特点,应用于肉制品杀菌可以有效抑制或消灭致病或致腐微生物。本文简要介绍辐照杀菌机理,国内外辐照食品现状,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辐照肉类标准,并重点介绍60Co-γ射线辐照、电子束辐照以及X 射线辐照在肉制品杀菌保鲜中的研究进展,总结影响辐照杀菌效果的因素。探索了X 射线辐照应用于肉制品杀菌保鲜中的可行性和优势,展望了未来X 射线辐照作为一种先导性的储备技术应用于食品辐照领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即食发酵肉制品有着悠久的加工制作历史,因其营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色泽和风味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迄今为止,未见即食发酵肉制品的熟化过程及其机制的全面综述。本文结合了近年来即食发酵肉制品相关研究进展,系统地阐述了其熟化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包括蛋白质和脂质的水解氧化、风味物质的形成以及质构的变化等。同时也总结了影响熟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包括酶的水解、发酵剂的抗氧化等以及腌制剂的呈味和增色的作用机制。最后讨论了现今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即食发酵肉制品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