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亚莉 《肉类研究》2021,35(2):I0032-I003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域旅游的开展,旅游逐渐成为当下社会大众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内容,特别是近年来以享受美食和体验生活为主体的社会休闲旅游模式逐渐成为新的风尚,也促使各大景区纷纷深入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
《肉类研究》2020,34(2):114-115
<正>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等纪录片的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的旅游食品也不断涌现,使得景区特色食品成为丰富旅游项目、拉动地区经济和展示文化特色方面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发、营销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实现旅游业发展和饮食文化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肉类研究》2019,(12):86-87
<正>旅游项目"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食"被排在了居于首要的位置,可见饮食在旅游活动乃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大众旅游理念也在不断提升,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也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古香古色的老宅院、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一样成为人们旅游出行的目标。饮食文化在现代旅游中的融入,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旅游的内容、让人们能够共  相似文献   

4.
万蕾 《肉类研究》2021,35(2):I0031-I003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技艺精湛、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和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旅游文化的兴起,以食文化为主的传统饮食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新的风尚。但饮食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背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滞后问题愈加突出,将传统饮食文化教育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成为创新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以休闲体验为主的饮食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服务体系。随着《舌尖上的中国》、《亲爱的客栈》等一系列饮食和旅游节目热播,将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推向高潮,也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如何将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古香古色的老宅院、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一起,成为实现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创新的关键。图1为展示了我国云南大理白族招待客人时的"三道茶"习俗场景。作为国内旅游业最发达地区之一,云南地区在将饮食文化融入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与质量。旅游作为人们提升生活品质、陶冶情操和增加自身阅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旅游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开发在各地兴起,每个城市都深入挖掘自身的自然旅游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将自己的城市打造为旅游型城市。江西历来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江西的各种资源养活了千千万万的江西人民,并在当地形成了独有的赣菜文化。随着各地旅游竞争越来越激烈,饮食文化也越来越兴起,各地也越来越重视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如何保持赣菜文化的内涵,又使赣菜文化别具一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赣菜文化经营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旅游开发场景下赣菜文化的经营与发展相关内容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日益重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趋势,曾一度沉寂多年的客家饮食文化也以其区域和族群特色收到人们不断热捧,如何依据客家饮食文化特点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宋德剑、罗鑫编著《客家饮食》以梅州地区为主、兼含广东、福建等地,从客味佳肴、绿野觅食、粄粉面饭、佐餐之食、风味小吃、客菜特色和文化食俗七个方面对客家饮食进行叙述,让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品味客家饮食的文化魅力,开启客家饮食文化之旅。1、传客家菜,形成特有的客家饮食旅游菜系品牌  相似文献   

8.
李雪丽  李志献 《肉类研究》2020,34(1):114-115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地区的一种文化景观,将饮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服务体系。饮食文化对丰富旅游项目、拉动地区经济和展示文化特色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下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饮食文化资源成为旅游行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孕育出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无数灿如星辰的文化类型。饮食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其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性质,既有物质实体,又有精神传承。在当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饮食文化与兴盛旅游产业相结合是其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为做好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各地应充分结合当地饮食文化资源和旅游基础资源,学习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相促进作用入手,对海南当前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挖掘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切合海南实际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广西东南地区有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客家人仍保持着自身独特的客家文化,尤其是其饮食文化受到众多的好评,很多游客都因客家饮食而前往桂东南地区旅游。在各国文化旅游相继发展的形势下,桂东南地区也应积极开发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实现中国文化传承与区域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饮食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餐饮在旅游产业中具有核心与枢纽的地位。餐饮既是旅游的基本要素,也是极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中国旅游产业要真正与国际旅游产业完全接轨,并且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除了大力开发具有独特的旅游景点之外,还必须传承与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风采,唯有这样方能更好的吸引世界游客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饮食文化置于旅游背景下,采用饮食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深入田野点进行访谈,以山西阳城传统飨宴“八八宴”为主要调研对象,探讨了旅游作用下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发生变迁与重构,以期为当地发展全域旅游之际如何提升饮食文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饮食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表征。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居住环境等差异形成了相异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饮食要素对于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表现地更加明显。旅游餐饮也因此常被视为旅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经营的好坏程度对旅游经济的深度发展与创新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饮食文化资源具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旅游业越来越重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信阳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显著,但信阳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分析信阳饮食文化资源旅游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信阳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大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精神需求,其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旅游,使得旅游业成为热门行业之一。康养旅游作为休养生息、强身健体、爱护环境等各类优良旅游活动的总和,近些年在健康生活和科学养生等理念的影响下广受青睐。广西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饮食文化使其成为了国内非常热门的旅游地区,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康养旅游的优良条件。  相似文献   

17.
饮食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桂林米粉的饮食文化特点,可以设计出一系列吸引游客的独特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游客们甚至可以为了自己想要吃到的美食,不远万里而来。能否开发利用好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衡量当地旅游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南昌的饮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好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南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南昌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探究,发现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和多样化发展,相应地,旅游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适应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全域旅游应时而生。全域旅游的推进对应用型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为满足不断延伸的旅游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旅游类专业集群的建设,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文章在分析旅游类专业集群建设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旅游类专业集群建设的内在逻辑、建设内容和建设思路,以期为应用型高校旅游类专业集群建设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田江  秦霞 《酿酒》2023,(1):24-28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延绵不息与世代传承的需要,也是发展传统文化、提升现代产业和经济转型的需要,更是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必然之道。全面分析国内外酒文化旅游的模式,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深化酒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并针对四川省现状提出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