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醋酸格拉替雷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一线药物,可通过诱导调节性CD8+T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为研究GA诱导的CD8+T淋巴细胞,我们将茶树菇分离的两种凝集素AAL(Agrocybe aegerita lectin)和AAL2(Agrocybe aegerita lectin 2),通过生物素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分别分析GA诱导的免疫耐受小鼠模型中脾脏、腹股沟淋巴结CD8+T淋巴细胞的糖基化水平,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发现脾脏AAL+CD8+,AAL2+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46±3.1和9.08±2.8,淋巴结AAL+CD8+,AAL2+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0.65±4.6和8.25±5.9,且脾脏、淋巴结CD8+T淋巴细胞中AAL+细胞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CD8-T淋巴细胞(p0.05)。淋巴结中AAL+CD8+T细胞表达IFN-γ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AAL-CD8+T细胞,AAL2+CD8+T细胞表达IFN-γ和perforin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AAL2-CD8+T细胞。该结果为CD8+T淋巴细胞表面糖基化研究提供了初步数据,并暗示糖基化水平与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藏蒲公英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小鼠在灌胃0.1 ml质量分数0.85%生理盐水、0.1 ml质量分数1%藏蒲公英多糖水溶液和0.1 ml质量分数1%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剂情况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藏蒲公英多糖和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剂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尤以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剂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藏蒲公英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小鼠在灌胃0.1 ml质量分数0.85%生理盐水、0.1 ml质量分数1%藏蒲公英多糖水溶液和0.1 ml质量分数1%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剂情况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藏蒲公英多糖和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剂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尤以藏蒲公英多糖纳米乳剂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酪蛋白糖巨肽(caseino-glycomacropeptide,CGMP)是κ-酪蛋白经凝乳酶和胃蛋白酶酶解后形成的含有64 个氨基酸的不同种类肽段,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独特的营养特性,探讨CGMP对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以健康小鼠为实验动物,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长期和短期灌胃不同剂量的CGMP(30、60、120 μg/d)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乳源CGMP干预后的结果表明,在短期灌胃实验中,灌胃不同剂量后CD3+淋巴细胞数比例均显著降低,12 h后恢复灌胃前水平;CD3+CD4+和CD3+CD8+淋巴细胞比例在灌胃30 μg和120 μg CGMP 4 h后均显著降低,而60 μg组则无明显变化;长期灌胃实验中,在第2天和第4天,外周血中CD3+淋巴细胞和CD3+CD4+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120 μg/d剂量组的小鼠外周血中CD3+CD8+淋巴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30 μg/d剂量组在2、4、6、8 d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在第2天,30 μg/d和120 μg/d剂量组外周血中CD3+CD4+/ CD3+CD8+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乳源CGMP能够引起正常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调节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由此提示CGMP可作为功能性食品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探讨榆耳发酵液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用1、5和20mg/d的发酵液多糖饲喂小鼠后,测定了脾脏指数、血清溶血素水平、巨噬细胞吞噬率、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CD4+/CD8+比值。结果表明,与水对照组相比,低、中、高三个剂量对脾脏指数均无影响;低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p<0.01)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中、高剂量组对血清溶血素水平、巨噬细胞吞噬率、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CD4+/CD8+比值等四项免疫指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增高。说明榆耳发酵上清液多糖对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功效。 相似文献
7.
8.
9.
10.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Origanum vulgare L. ssp. hirtum Prevents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es in C57BL/6 Mice 下载免费PDF全文
Milica Vujicic Ivana Nikolic Vassiliki G. Kontogianni Tamara Saksida Pantelis Charisiadis Bobana Vasic Stanislava Stosic‐Grujicic Ioannis P. Gerothanassis Andreas G. Tzakos Ivana Stojanovic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6,81(7):H1846-H1853
11.
从黄皮核中提取分离,得到单体黄皮新肉桂酰胺B(Lansiumamide B,LB),并进行结构鉴定,通过细胞和小鼠实验验证,LB具有较强的体内外降脂效果。结果表明:LB能高效抑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脂肪酶的活性,IC50分别为18.43、15.27和0.16 mg/mL;作用于油酸(OA)诱导的高脂Hep G2细胞,浓度为5μg/m L时,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分别降低了30.77%、30.00%、58.33%、39.97%、38.84%和43.9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分别提高了83.33%、253.37%、60.97%;LB饲喂于高脂小鼠6周后,体重都有明显的降低,与高脂组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中的血脂四项,给药组剂量为60mg/kg时,TC、TG和LDL-C分别降低了29.18%、23.69%、70.27%,HDL-C升高了50.51%,说明高脂小鼠的体重和血脂四项指标都得到了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hisandra Chinensis lignans,SCL)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血脂调节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60 只,随机抽取30 只设为正常对照组(CON)和正常+SCL 组(CON+SCL 100 mg/kg),每组15 只,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0 只小鼠以高脂饲料喂养4 周,确定高脂血症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SCL治疗组(模型+SCL 100 mg/kg),全部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2周后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检测小鼠脂/体比,检测肝组织中TC和TG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AI及脂/体比均显著增高(P<0.01),HDL-C含量降低,肝组织中TG和TC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SCL 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TC、TG、LDL-C、AI及脂/体比(P<0.01或P<0.05),升高了HDL-C含量,并降低了肝组织中TC和TG含量(P<0.01)。结论:SCL 可以减轻高脂血症小鼠脂肪含量,对小鼠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以C57BL/6J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建立高血脂模型,喂食不同剂量的岩藻黄素微囊粉,测定了小鼠血清和肝脏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并利用RT-PCR法探讨了岩藻黄素微囊粉对小鼠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调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岩藻黄素微囊粉能有效降低肝脏中的TC、TG和LDL-C的含量,增加HDL-C的含量;降低血清中TG的含量,增加清血清中HDL-C的含量,同时增加了小鼠粪便中粗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但在代谢过程中却并没有降低血清中的TC含量。RT-PCR结果显示岩藻黄素微囊粉调节胆固醇代谢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抑制HMG-COA-R、CYP7A1、LXRα、ABCA1和ACAT2等基因的表达,促进SREBP2、LCAT以及LDLR等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探究生食三文鱼中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对小鼠的致病力。采用VBNC-VpRS1分离株和Vp17802毒力株分别灌胃C57BL/6J小鼠,连续观察小鼠感染72 h内行为变化,测定其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Vp定植量、肠道损伤、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VBNC-VpRS1组小鼠出现感染症状较Vp17802组延迟6 h;VBNC-VpRS1组和Vp17802组小鼠DAI评分、Vp结肠定植量和促炎因子水平高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1),结肠长度、抗炎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01、P<0.05),且伴有结肠组织结构缺损、出血积液和中性粒细胞浸润;VBNC-VpRS1结肠定植和病理损伤程度高于Vp17802(P<0.05),而抑制肠屏障功能和促进炎症反应弱于Vp17802(P<0.05)。综上可知,VBNC-VpRS1能够在小鼠体内复苏并具有较强的结肠黏附性和侵袭力,VBNC状态Vp严重威胁机体健康,应纳入生食海产品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