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河道海绵化特点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市城市河道治理情况、治理理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河道海绵化治理策略,为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人们对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治理问题更加重视,只有采用合理措施将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进行治理,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A市实际治理情况对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进行探究,以期增强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发生频率不断增加,雨水排放及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广州市天河智慧城核心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内防洪排涝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城区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路、总体规划,提出了水系整治、城市设施低影响开发及雨水综合利用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黑臭水体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的思路与技术:开展顶层设计,结合河长制与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并综合采用源头治理、调水及水系连通、构建河道生态和物联网等技术,恢复湖体水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丘陵区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降雨径流特点,从生态海绵流域的全局视角,以现代化湿地花园城市为目标,合理布设"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建设设施,并在措施布设时考虑丘陵地区对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防控、水系景观美化等特殊要求,提出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丘陵区城市湖南省凤凰县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适宜建设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凤凰县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建成区内,应针对产汇流过程急速形成、易出现山洪和内涝灾害的"两碰头"等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和建成区外海绵体措施,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丘陵区海绵城市应区分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设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建成区外应对堤防达标、雨水排放、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建成区内应对可渗透地面、下凹式绿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地表水体水质、非常规水源利用、城市管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研究成果对丘陵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河道硬质河道生态功能和景观娱乐功能差,如何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是研究和工程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土壤生物工程河流近自然治理方法在欧洲采用较多,该文以维也纳丽森河欧盟生态恢复工程为案例对此思想和方法进行阐述,介绍了该工程生态恢复的目的和工程设计原则,并对其具体采取的土壤生物工程生态治理措施作了总结,其生态恢复工程的经验将对我国正在探索及实施中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工作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综合性、长效性的治理过程。近年来,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愈发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南沙河流域为例,详细分析致其黑臭的污染源,并从外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和增强水体流动性等方面提出了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核心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为例,阐述系统结合上位规划要求以及核心区实际需求,针对性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为类似片区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雪松  李骏  张鸽 《江苏水利》2020,(8):6-9,14
研究了采用石墨烯光催化技术治理常州城区黑臭河道长沟河主要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各污染物降解的时效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劣V类黑臭水体采用光催化技术治理后,主要指标DO、NH_3-N、COD、TP分别在第7天、第77天、第4天、第21天消除劣Ⅴ类;水质稳定后,DO、SD平均提升率分别为1 008.8%、297.8%,NH_3-N、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2%、60.5%,TP平均下降率为82.5%,水质类别提升至Ⅳ类,水体感官得到较大提升,水生态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邢台市河道治理情况分析,原来采用河道硬化的治理方法有利有弊。按照邢台市城市总体规划,邢台市河道治理注重自然、生态,可开挖人工湖、湿地公园和人工渠道,形成城市水网,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唐克旺 《水资源保护》2016,32(4):160-160
正近两年,中央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全国各地掀起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但是,对海绵城市建设要有理性和科学的认知,切不可一哄而上,以偏概全,忽视城市建设和水安全的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4大误区。一是内涵扩大化。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是透水路面、地下调蓄及下沉绿地建设等,是城市水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给城市防洪治涝及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的保障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并且很具发展潜力。文章综述了国内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研究;并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包括在其规划设计、评价改进及调度管理等阶段遇到的技术难点;初步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体系,并系统地介绍了相关的关键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关键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调查,归纳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在技术、环境、金融、社区和机构合作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调查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不同试点城市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在形式、尺度和程度上呈多样性;然而,这些问题和挑战也表现出一些共性。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于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包括各种海绵城市措施的适用性问题、功效和成本的不确定性、后期资金的投入问题、跨机构和部门的有效合作等。为此给出一些建议,包括全流域综合管理,传统雨洪基础设施和新型雨水管理措施灵活结合,尽快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全面监测和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寻求更广泛的融资渠道等。海绵城市建设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最为关键。只有更好的部门间合作、更适宜的教育以及更广泛的资金来源才能确保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预期效益并可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王浩  梅超  刘家宏 《水利学报》2017,48(9):1009-1014,1022
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的一种新理念。目前科学界和实践部门因各自的专业所限和视角不同,对于海绵城市的本质内涵、构建模式和建设途径还存在诸多不同观点,缺乏统一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绵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本文试从对城市水问题的基本判断出发,分析指出海绵城市的科学内涵,综合提出海绵城市构建的系统模式。该模式从系统思维出发,总结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内涵、系统诊断、基本途径和耦合平衡,并统合于海绵城市"一片天对一片地"核心思想,突破专业限制,从宏观上提出了涵盖海绵城市全要素全过程的系统科学范式,可为海绵城市研究、规划与建设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海绵城市建设为背景,通过云湖水生态系统构建、云湖调水排盐,构建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水生态系统,有效提升云湖水质,解决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内涝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了片区水环境改善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本研究可为类似区域的海绵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科学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承载的期望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水科学学科体系的10个方面(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水法律、水文化、水信息、水教育),阐述水科学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6方面水科学难题:海绵城市建设水文效应与水系统模型、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及方案优选、面源污染物通过土壤渗虑消减机理及效应、"渗、蓄、滞"作用机理与城市雨洪计算、水安全风险管控及适应机制、水管理体系研究,并初步提出这些难题的解决途径,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大多局限于城市或研究区内部,缺乏内部与外部流域的统筹协调,突出强调低影响开发建设,忽视了老城区硬质化严重、改造难度大等问题,重点探讨海绵城市与流域控制的相互关系以及流域控制的基本措施,简要阐述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步骤,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多部门、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应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8.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车伍 《水资源保护》2016,32(6):19-26
针对学术界和工程界对海绵城市建设内涵的不同认识和解读,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中产生的一些质疑和争论,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领域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追溯海绵城市概念的起源和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析海绵城市的内涵和意义,并展望海绵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前景,旨在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绵城市理论和方法,有序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综合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绿色环境生态系统的生态设计模式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格局的生态选择,并对其应用要点做了分析阐述;指出了该生态设计模式与往常城市雨水管理利用的典型下凹式绿地应用的根本区别和应用方法。该生态设计模式强调了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的格局特点、规模含义、竖向规划、土壤的作用、绿地的城市自净核心作用、LID理念生态学思想的理解及其模式的应用方法等,通过该海绵城市生态设计模式的应用,促进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规划建设向具有巨大节水效益、有效的防洪防涝能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有效控制空气粉尘污染和消除面源污染强大自净能力等良性循环的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发展,建成能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使城市雨水管理利用在城市建设中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