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光纤光栅交流电流传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以超磁致伸缩棒调谐光纤光栅作为传感头的交流电流传感系统,提出了自发放大辐射宽带光源解调技术,用50Hz交流信号对系统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较好地检测出被测信号的幅值、频率和相位,应用高阶方程组拟合具有迥滞线特性的系统传递函数,可实时准确地重建被测电流波形.  相似文献   

2.
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FBG电流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光纤光栅(FBG)与超磁致伸缩材料(GMM)进行固性连接,并置于电流线圈产生的变化磁场中,则GMM在磁场中产生的轴向应变与粘贴于其上的FBG波长漂移相关联,通过解调FBG波长漂移量就可以获得电流的相关信息.本文应用GMM与匹配FBG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对传感信号的解调,并采用小波分析技术对信号进行了滤波处理,减小了噪声对测量误差的影响,最后应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数据融合技术对传感器的温度误差进行了补偿,实验结果证明测量误差有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利用超磁致伸缩材料的伸缩特性,并结合谐波传动原理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电磁传动装置.首先,通过分析其工作原理,初步设计出了该传动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组成部件超磁致伸缩驱动器,并对所设计的驱动器进行了分析实验,效果显著.然后根据所设计的由四相超磁致伸缩驱动器构成的超磁致伸缩波发生器,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案,简要叙述了该传动实现调速、换向、精确定位等各项功能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为此新型传动装置的成功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超磁致伸缩材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换能器材料,本实验研究将其应用于活塞式水下声源,构建了简易的机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电-磁、磁-力、力-振动和振动-声辐射的转换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建立起声源的电-声数学模型.最后根据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编制程序进行仿真计算,结果显示采用超磁致伸缩材料驱动活塞式水下声源,具有非常好的低频响应,材料本身的相对磁导率和刚度系数影响低频响应的幅值和频率,较高的相对磁导率和较低的刚度系数,有利于提高声源低频辐射的声源级水平.  相似文献   

5.
超磁致伸缩材料驱动器实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介绍采用国产超磁致伸缩材料研制的新型驱动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理论分析及静、动态特性实验结果。实验表明,该驱动器具有较大的静态位移、力输出和满意的动态特性,频宽可达1500Hz。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磁致伸缩形变传感器的结构设计,标定,以及磁致伸缩形变的测量。  相似文献   

7.
超磁致伸缩材料Terfenol-D在机械应力作用下,磁化强度会发生变化,这种效应为逆磁致伸缩效应或Villari效应,利用该效应可以制作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振动传感器。进行振动传感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偏置磁场和较小的预应力偏置条件下,传感器输出的感应电压峰-峰值较大,传感器输出感应电压的峰-峰值和输入振动信号的频率和幅值成正比。基于电磁学原理和铁磁材料的磁化强度模型,计算振动传感器的偏置磁场和预应力对感应电压输出的影响,并计算振动传感器在机械振动输入条件下的感应电压输出,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相符。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为振动传感器的优化设计和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超磁致伸缩材料(GMM)内部磁场强度分布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动态J-A模型分析了GMM棒动态磁滞特性.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考虑磁场内部分布时的J-A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不同频率下GMM棒的动态磁滞特性,验证了该处理的有效性.利用该模型对GMM棒动态磁滞特性做出预测,结果表明高频驱动下应综合考虑内部磁场分布情况、涡流损耗和异常损耗.结合该模型和Z-L模型对GMM棒的动态输出特性做出预测,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大,GMM棒的平均应变逐渐减小,滞环宽度逐渐增加,预测结果对GMM器件的设计和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超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在电动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毅  曲丽伟  寇宝泉 《微电机》2007,40(11):46-50
超磁致伸缩材料(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简称GM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将超磁致伸缩材料在电机中的应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简要介绍了超磁致伸缩材料以及在电机中的应用举例,还对研制一种新型电机-压电陶瓷-磁致伸缩电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磁功能材料——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着重介绍了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国内外发展近况以及在军事和海洋探索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彭惠民 《电世界》2013,(10):53-53
日本金泽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一种坚固、高效的磁致伸缩材料,研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振动发电技术。本文对这一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磁致伸缩原理的结冰传感器设计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复杂环境中结冰的自动探测 ,本文对一种基于磁致伸缩原理的结冰探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文中首先依据磁致伸缩材料的特性分析了该方法的工作原理 ,然后对振管式结冰传感器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建模 ,并推导出了其理论计算公式 ,最后对传感器样品进行了性能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超磁致伸缩材料固有的迟滞非线性特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前馈逆补偿与PID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首先利用CMAC神经网络学习获得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MA)的迟滞逆模型进行补偿,再利用CMAC模型在线快速学习适应的能力,结合PID控制器降低跟踪控制时的误差和扰动,从而实现GMA的精密控制。通过MATLAB建立了CMAC前馈逆补偿控制器和CMAC-PID复合控制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利用CMAC神经网络逼近的迟滞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精度,在CMAC-PID复合控制方案的作用下,系统的期望位移与实际位移相对误差值最大值仅2.39%,平均相对误差值不到0.5%。说明该控制策略能适应控制对象的非线性变化,有效地提高GMA的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14.
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电路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的低成本化,提出了一种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路方案,分析设计了脉冲功率放大、信号放大与整形、时间测量、传感器输出接口等电路模块。磁致伸缩效应的特性,以及高精度时问测量电子电路的实现,保证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电路系统各部分信号的实验波形和测试数据表明,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整体性能,为传感器的低成本产品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温度不敏感光纤光栅大电流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高压传输电线上电流的测量,设计了一种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温度不敏感光纤光栅大电流传感器。该电流传感器具备温度补偿的特点,避免了超磁致伸缩材料热胀冷缩对传感器的影响,消除了光纤光栅的温度-应变交叉敏感问题,同时增大了光纤光栅的应变,提高了测量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在-10~70°C的温度变化范围内,补偿后光纤光栅的温度系数约为4.38×10-4nm/°C,约为补偿前的1/23。传感器的布拉格波长漂移与电流变化具有较好的线性度,温度变化影响很小。螺线管电流灵敏度为1.9127nm/A,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0.26%。理论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表明该传感器结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DSP(TMS320LF2407)控制超磁致伸缩换能器,利用MATLAB进行了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仿真分析,为换能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信号数字滤波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介绍应用数字滤波方法提高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测量准确度的方法,提出用窗函数设计数字滤波器的方法,通过试验数据分析表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磁致伸缩换能器材料的物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磁性物理的理论解释了磁致伸缩的产生机制,分析了磁致伸缩材料在磁化过程中的物理特性,指出了使用磁致伸缩换能器的物理条件。文末还介绍了磁致伸缩换能器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9.
超磁致伸缩材料 (GiantMagnetostrictiveMaterial,简称GMM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分析了磁致伸缩现象产生的唯象机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控制模型 ,提出采用磁感应强度作为控制量的原理及其在执行器中的具体实现方法 ,并对采用电流强度 (磁场强度 )和磁感应强度作为控制量的两种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实验研究 ,得出了基于磁感应强度的控制方法可提高超磁致伸缩微位移执行器的线性度和控制精度并减小滞回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Bragg光纤光栅电流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以及电器绝缘性等优点,本文结合光纤光栅传感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材料调节布拉格光栅的光电流传感器,并从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针对传感信号的特点,采用了基于可调谐F-P滤波器的解调方案,并采用单片机进行信号处理及控制的方法,从而达到使用的目的。最后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对温漂造成的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了温漂是造成系统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