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10 个科学类微信公众平台展开调研,归纳了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四大特征,讨论了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的两大要素,最后提出完善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议:提高多类型功能利用率,丰富科学信息传播形式;强化多类型营销理念,扩大科学传播范围;细分多类型受众群体,明晰不同受众关系属性;强化多类型制度监管,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  相似文献   

2.
韩扬眉  诸葛蔚东 《科普研究》2017,12(4):17-24,76
在哥本哈根、南非、巴黎等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日益高涨,学术 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在西方,气候传播经过近50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领域和 学科体系。那么近十年来,国际上气候传播的研究程度如何?都在关注哪些议题?学者的分布和合著状况怎 样?本文以《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两本SSCI 期刊在2006 年至2015 年所发表的以“气候传播”为 主题的学术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类型、发表年份、国家/ 地区分布、发表机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理论运用、合著情况、关键词等方面建立类目,进行定量地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的学术研究伴随 着相关会议热点起伏,不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媒介”是气候传播框架与话语的制定者之一、多元化传播者 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与行为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青年与科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办的通俗科学刊物,提倡科学研究与普及科学知识为其办刊宗旨。《青年与科学》介绍和传播了基础科技知识、科技新发明和新发现以及科学人物,同时刊登科学评论引导社会舆论。《青年与科学》的传播内容围绕军事和抗战,适应抗战的时代需求,传播内容具有实用性和亲近性的特点。写作上通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稿件多由专家、学者撰写,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传播手段上注重与读者进行互动。《青年与科学》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为普及科学知识,唤起民众的科学救国意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5.
金涛 《科普研究》2011,6(4):90-92
科技传播承载的社会责任很多,诸如信息的交流,科学精神、观念和思想的弘扬,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普及科技知识,报道科技事件及典型,揭露迷信及伪科学案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等。这些,对于从事科学传播的媒体都是责无旁贷的。不过,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或者说科技传播当前的第一要务,是要讲真话,不仅科学传播的媒体本身要讲真话,还要大力提倡说真话。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讲真话作为科学传播当前的第一要务?道理说起来简单也很  相似文献   

6.
1975年美国186位知名科学家,在18位诺贝尔奖得主带领下,联名批判占星术。费耶阿本德却对此举提出严厉批评。本文通过对这一案例及相关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提出科学传播必须借鉴主要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在内的科学文化研究的成果,才能避免朴素过时的科学观的干扰影响,实现科学传播从朴素向反思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渐引人关注,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世界第二大排放国,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有关全球气候的谈判中,其地位至关重要。然而,与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相比,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却有很大不足。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了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分析与面向气候变化科学家及科技记者的问卷调查,试图得出那些造成媒体报道气候变化问题不充分的社会的、科学的和传播方面的因素。在中国,缺少制度化的科学传播途径导致了媒体对这一题材上报道能力不足。在传播技术上,缺乏对科学争议、细节和与读者相关性的报道,则让这类新闻的影响力相当有限。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在科学传播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曦 《科普研究》2006,(3):37-44
在2005年于中国北京召开的国际公众科技传播网的工作会议上,青少年科技传播问题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本次会议提交案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青少年科学传播活动在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即青少年科学兴趣的下降,分析了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以及各国学者所提出的对策。希望可以对中国青少年科学传播活动给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胡昭阳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5,10(4):12-20,34
众包科学是由科学研究主体与活跃在社交网络的社会公众组成,将科学研究中的相关人员、数据资料、研究创意通过网络技术动态地联系在一起,跨越时间、空间及传统科研组织边界,以提高科研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新兴科学生产方式。英国“星系动物园”的实践表明,公众会在众包科学组织中经过认同、学习、表达三个阶段达到良好参与的效果,以此丰富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内涵,为科研组织形态和科学生产范式的演进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10.
PCST国际会议 公众科技传播国际会议(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ST)由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网(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组织,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国际科技传播领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术会议,在推动国际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汤寿根 《科普研究》2012,7(4):15-19
本文试图阐明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与作用。科学是"求真","科学用逻辑和概念等抽象形式反映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技术是"务实",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还可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工艺过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求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穷尽"自然的真理";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穷尽"人生的真谛",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理想。科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性活动。科学的理性包含着批判、怀疑、创新的精神;理性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人类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全面发展需要科技为动力,人文作导向。科技为人文提供依据,人文为科技确定目标。科普的社会责任是:"解读自然奥秘;探究人生真理。"  相似文献   

12.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传播研究和技术传播研究在国内已经成长为颇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但一些基本概念的不甚清晰,人们的理解也不甚一致。科学传播与技术传播的区别并不在于传播的内容是科学还是技术,而是在于传播的目标与任务、技术的角色、流动的关键信息、面对的对象群体、利用的渠道手段等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我国的公众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为科学文化总体的不断发展,是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传统文化与科技普及,科技普及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素质的评价体系3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使得科学文化持续不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Continued from previous issue) The State gets involved Starting in the early 1980s, the valuing of SL and PCST - more precisely the form this valuing took - was seen as a societal issue. Governments were on the right path and very quickly they made publicization their business. Up until then, while not uninterested, they had essentially left it up to the actors to speak out as needed. What Louis Cros had hoped for in 1958 (cf. supra) happened: the decade became one of State commitment.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为依据,对调查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的过程质量控制做了介绍,从测算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和公民科学素质指数的两个路径,重点分析描述了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和状况;对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影响公民科学素质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概述.  相似文献   

16.
传播中的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正确认识科学技术魄不确定性关系到科技的应用、经济的发展,甚至于社会的安定.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作为公众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两大重要渠道,在传播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据通信》2009,(2):F0002-F0002
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兴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属的面向信息通信产业的高科技企业。  相似文献   

18.
《数据通信》2009,(1):F0002-F0002
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兴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属的面向信息通信产业的高科技企业。  相似文献   

19.
《数据通信》2008,(1):F0002-F0002
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兴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属的面向信息通信产业的高科技企业。  相似文献   

20.
《数据通信》2012,(4):55
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兴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属的面向信息通信产业的高科技企业。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简称数据所)是从事数据通信技术和设备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