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计算提出了一种实用方法.此法考虑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托梁与上部砖墙的组合作用,以及水平地震作用下底部两层框架与抗震墙的协同工作;提出了过渡层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和侧移刚度计算公式.方法简便实用,可供设计此类房屋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框架的抗震变形验算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正在修订之中,在抗震设计方法上有若干重大修改,其中之一就是对高层与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要进行抗震变形验算。从抗震设计的指导思想来看,进一步体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原则,实行“三水准、二阶段”的设计。第一水准是遭到常遇小震时建筑物不损坏,仍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第二水准是在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建  相似文献   

3.
砖填充墙钢筋砼框架房屋实用抗震计算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砖填充墙钢筋砼框架房屋的抗震计算,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用方法。在这个方法中,考虑了砖填充墙的刚度及强度,这样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本法简便实用,可应用于实际设计。  相似文献   

4.
砖混结构抗震加固实用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阳 《福建建筑》2010,(11):48-50
近年来,汶川地震后,中小学建筑的抗震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关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已进入抗震加固的实施阶段。本文针对砖混结构抗震加固设计中存在的计算问题,依据提高砖墙折算抗剪及抗压承载力来达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原理,通过工程实例采用了行之有效的设计计算方法,供同类工程加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研究了拱桥纵向实用抗震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拱桥横向抗震的实用计算问题,并对现行抗震规范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通过分析若干典型实例,了解拱桥横向弯扭振动的基本特性及其横向地震反应规律,并结合模型试验和实桥的动力测试,确定近似振型函数,简化力学模型,分别建立板拱和肋拱桥横向抗震的实用计算方法。利用本文所提供的周期系数和内力反应系数,可十分简便地进行拱桥的横向抗震计算。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后置翼墙加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结合已有研究中试验轴压比为0.31、0.36、0.40,原柱纵筋配筋率为0.82%~1.23%的18个后置翼墙加固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采用ABAQUS软件进行了675个后置翼墙加固试件在水平反复荷载下的有限元模拟。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后置翼墙作为原柱的耗能及加固部件有效保护了原柱,后置翼墙加固试件中原柱损伤相对较轻;后置翼墙一字形加固柱的损伤主要发生在两片后置翼墙端部区域,T形及L形加固柱原柱损伤主要发生在未后置翼墙一侧,且损伤区域较小;建立了翼墙加固柱极限层间位移角关于原柱轴压比、剪跨比、翼墙钢筋配筋率等关键参数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7.
带边框低矮抗震墙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广泛,其受力性能复杂,在地震作用下一般发生剪切破坏.以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带边框低矮抗震墙的承载机理.利用等效斜压杆的方法,给出了无洞及开洞带周边框架RC低矮抗震墙的受剪承载力和不同受力阶段刚度的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可供设计计算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双向偏心结构的水平双向平动位移和扭转相互耦合显著,为此,对该类结构的实用抗震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单层双向结构为例,分析其模态特点和不同地震输入方向时的位移响应,表明异阶振型同向位移的乘积不为零和激励方向对位移响应影响显著。结合位移反应谱和随机振动原理,并引入激励输入角度,推导出实用的抗震计算方法,并与时程分析法进行了比较,证明该算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土钉墙变形的实用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大量的土钉墙现场实测、模型试验、拉拔试验等资料的基础上,假定土钉轴力沿土钉轴线呈双抛物线形分布、土钉剪应力-位移关系满足理想弹塑性模型以及土钉面层不受力,推导出钉土相对位移、土钉墙坡面侧向变形和被动区土体内沿土钉轴线任意点土体位移的实用计算公式,给出了多根土钉及分步开挖后土钉坡面侧向位移增量的计算方法,讨论了本文提出的土钉变形计算方法中主要参数的计算模式,包括土压力、钉土间剪切变形系数、土钉整体稳定性计算等。通过三个工程的实测资料对本文计算理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了本文土钉墙变形计算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所提出的土钉墙变形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工程实践中大量的土钉抗拔实测资料,比较容易地推算土钉墙开挖后的变形情况,从而为土钉墙变形的预测和控制提供了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15个不同配箍率RC框架柱拟静力试验研究,发现对配箍率低于现行设计规范要求的框架柱,当设计轴压比不小于0.6时,其极限位移角并不能达到1/50;采用试验所得数据对已有框架柱极限位移角计算公式进行复核,结果表明该公式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既有建筑中常见的配箍率不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的框架柱;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几种约束混凝土本构关系,认为Saatcioglu-Razvi模型最为合理。基于Open Sees建立有限元模型,其中对于约束混凝土本构关系采用Saatcioglu-Razvi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150个纤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研究了箍筋配置对低配箍率框架柱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配箍特征值不变前提下,增大箍筋间距(箍筋强度随之增大)会使框架柱极限位移角减小;修改并提出了适用于低配箍率既有框架柱的极限位移角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大量计算实例,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寻求到对各种不同跨度、不同高度以及单跨、多跨、荷载、刚度均不相同的情况下的框架其自振特性的内在规律性,并导出了基本振型下各种不同框架的值为0.861,从而求得第一振型周期公式。以此还通过相关对比求得第二第三自振周期的简便公式。此外,本文还利用侧移估算法将框架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之侧移计算与地震力作用下之框架内力分析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实例与 D 值法分析框架对比,其误差是较小的,但计算过程进一步得到简化。  相似文献   

12.
桥梁的抗震变形能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得到强烈地震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弹塑性变形能力,本文介绍一种较为简易而有效的等效弹性方法,而不采用正规的非线性分析。通过等效弹性法分析可以很方便的掌握桥墩的抗震变形能力,并能保证在某水准的大震作用下不致发生桥墩坍塌和落梁现象。  相似文献   

13.
单跨单层框架是框架体系中常用的一种,特别在工业建筑中应用最为普遍.这种结构的内力计算,目前有直接计苒公式.但这些公式均对一种荷载作用而言,且系数较多.具体应用很不方便。本文通过简单推证,求出这类框架在任意垂直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统一公式,并将公式申有关系数制成表格;供工程中直接查用。  相似文献   

14.
郑山锁  曾磊  张亮  梁雨多  钟龙  李磊  车顺利 《工业建筑》2007,37(3):86-89,29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4号高炉,由于炉壳底部温度偏高不满足生产工艺要求,需在炉底原有间距仅为260mm的80个(下排)孔与144个(上排)孔之间再开设大量孔洞以增设新冷却管。通过对该高炉炉壳进行强度验算与加固设计,介绍高炉炉壳抗震承载力的一种实用计算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填石路堤因荷载大,采用一般的分层总和法计算其地基沉降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沉降的非线性性质。以某高速公路为背景,通过对龚帕斯生长曲线模型的合理取值,可较好地利用该模型来分析沉降数据,并且可以反映出沉降的发展变形趋势,预测沉降结果。该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框架弹塑性变形验算方法,对底层框架在罕遇地震下承担的地震剪力进行分析并进行简化计算;在满足底层框架弹塑性变形要求条件下,提出采用底层框架屈服强度系数及框架柱配筋的弹塑性变形协调控制的计算方法,在进行底层框架的设计时,便于对框架抗震承载力进行调整,通过这种协调控制计算,可以减少设计工作量及设计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7.
剪切型结构层间抗震极限强度的实用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表明,层间极限强度及其分布是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最重要因素,结构中相对薄弱楼层的破坏和变形有非常明显的集中现象。通常用“层极限强度比”ζ作为衡量参数,它定义为(对于第 i 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空腹拱桥视为由梁(桥面梁),柱(直立的支杆)和折线形拱组成的杆系,建立了一组专用的地震振动基本方程。利用这组方程,就几类典型的空腹拱桥,分析了桥面系对拱的振动的影响,并提出一种实用的工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增设消能支撑后钢筋混凝土主体框架进行快速抗震评估,提出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层间变形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首先定义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层间变形极限状态;然后基于框架梁柱组合件的破坏型式,确定出层间最弱塑性铰;最终计算出框架相应的层间变形能力。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和已有的框架拟静力试验分别对框架层间变形能力简化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框架的层间塑性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层间最弱塑性铰的塑性转动能力;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能够有效预测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层间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按照倒无梁楼盖“等效框架法”的原则,计算框架下平板基础内力。此法既简便又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