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RFRS10型转杯纺纱机纺制麻棉混纺纱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苎麻落麻的性能特点、纺制苎麻/棉55/45 36.7 tex、30.9 tex混纺纱的工艺流程;根据原料特点,纺纱各工序通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合理配置工艺,使苎麻棉混纺纱在RFRS10型转杯纺纱机上顺利生产,成纱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2.
探讨JWF1204A型梳棉机纺制苎麻棉混纺纱的技术措施.针对纺制苎麻/棉85/15 58.3 tex混纺转杯纱梳棉工序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对新型梳棉机进行加高棉箱或加装木罗拉、将排尘滤网更换为80目/(25.4 mm)2的不锈钢丝布等局部改进措施,优化前部牵伸配置并加装胶圈导棉装置,增大刺辊第一落杂区的长度等工艺优化配置,加强清洁保养工作,最终使梳棉机产量大幅提高,生条质量稳定,所纺制的苎麻/棉85/15 58.3 tex混纺转杯纱质量指标满足了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58.3tex 75/25苎麻/棉转杯纺混纺纱的生产工艺.根据原料的性能特点,分析了纺纱工艺配置情况,介绍了各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对纱线的质量进行了测定.实践表明,转杯纺纱中纺杯转速、分梳辊转速、工艺风压等工艺参数对苎麻/棉混纺纱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在生产中应重点控制.经过工艺优化生产出的苎麻/棉混纺纱断裂强度高,强力CV低,条干CV小,麻粒杂质小,成纱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的变化,“麻热”再度兴起。四川是苎麻主要产地之一,资源丰富。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我厂新近开发试制出苎麻/棉(55/45)53.3tex麻棉混纺OE纱及其织物:苎麻/棉53.3tex×53.3tex 200.5×185.123cm麻棉混纺粗平布。产品质量及风格深受外商好评,成为四川众多纺织厂中唯一被选中批量生产的厂家。  相似文献   

5.
棉麻混纺细号竹节纱的试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棉麻细号竹节纱的生产工艺与质量.选择了苎麻和亚麻两种原料分别进行棉麻9.7tex混纺竹节纱的试纺.分析比较了棉亚麻和棉苎麻混纺细号竹节纱各个生产工序的工艺配置和质量情况.结果表明:在前纺工序,两者的质量差异不大,棉苎麻混纺制成率好于棉亚麻混纺.细纱工序棉苎麻混纺竹节纱断头较少、成纱条干较好,但生产中易产生长粗节问题,应对细纱竹节参数及络筒清纱参数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6.
以研发苎麻功能性复合针织产品为目标,将苎麻混纺纱与功能性化纤长丝在针织大圆机上进行织造工艺改进。将28.00 tex苎麻、棉混纺纱(55∶45)与具有良好弹性的8.33 tex/32 f(75 D/32 f)生物索弹丝(黑色丝)、7.78 tex/48 f(70 D/48 f)麦卡云母锦纶冰凉长丝FDY、7.78 tex/48 f温多丝远红外发热涤纶长丝DTY分别进行复合开发,采用针织的疋纱工艺,使面料外层突出麻的特性与风格,内层具有各长丝的多功能效果。该研究为开发丰富多彩的高功能性、高质量麻类针织产品提供参考,功能性化纤长丝苎麻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脱胶和纺纱工艺对苎麻维纶纱质量的影响,探讨了各工序工艺参数改进的方法,提出了改善17.24 tex苎麻维纶纱质量的措施.指出采用苎麻微生物细菌脱胶技术可以确保细特苎麻维纶纱对原料束纤强力指标的要求;改进传统绢纺梳理工艺,结合调整毛纺复精梳工艺,能够确保高质量麻条、硬条的质量要求,并且可以减少精梳次数;优选改进纺纱工艺参数设计,可以降低苎麻维纶纱棉结数,提高其条干均匀度,确保品质.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多种工艺试验对比,综合分析了纺制苎麻/棉55/45 58.7 tex转杯纺纱选择合理工艺参数的过程,进而提出了实现最佳质量的合理原料配比要求和理想工艺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对比分析了竹纤维和棉纤维的性能,介绍了利用新型集聚赛络纺技术开发18.2tex竹/棉(50/50)混纺紧密赛络针织纱的工艺流程,重点阐述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工序的主要生产工艺与技术措施;指出:开发18.2tex竹/棉(50/50)混纺紧密赛络针织纱的技术关键是控制双喇叭口间距和吸风负压的大小,通过合理配置工艺参数,能够充分发挥集聚赛络纺的优点,该纱各项指标均达到优等品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羊毛/竹浆纤维/棉50/30/20 14.5 tex针织纱的条干均匀度,对半精纺纺纱工艺生产的羊毛竹浆棉混纺针织纱条干CV值较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改进原料的混配和喂入方式,优化各工序工艺配置,合理选用纺纱专件器材和加强运转管理等,最终使羊毛/竹浆纤维/棉50/30/20 14.5 tex针织纱的条干CV 值由14.5%下降到12.6%,提高了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具有双面闪光变化效应的双面金银线针织面料的编织工艺,包括织针排列、三角排列、穿纱方式、意匠图等。选用18.2 tex精梳黑色棉纱、11.1 tex/4.4 tex(100 D/40 D)涤氨包覆丝及12 tex(80 D)X型金银丝在4针道双面大圆机上试织,并说明了编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双面金银丝针织面料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苎麻纤维的特性,在棉纺粗梳纺纱系统上一般只能纺制较粗特的麻/棉纱,而目前一些厂家采用精梳纺纱系统纺制出了高品质的细特麻/棉纱。本文分析了精梳纺纱系统的优势,并总结了19.5tex麻55/棉45精梳纱的生产经验,为开发细特高比例含麻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精梳有机棉/珍珠纤维针织纱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顺利开发有机棉/珍珠纤维70/3014.6tex混纺纱,确保成纱质量,针对各种纤维的特性,在纺纱中采取了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包括优化工艺配置,控制温湿度,选用合适纺纱器材。经测试,该针织纱多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同细度精梳纯棉优等纱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大麻纤维较粗,与棉纤维混纺抱合力差,成纱条干差,麻粒多,产品以27.8tex以上居多。使用改性处理后的大麻纤维,在棉纺设备上进行部分改造,并配以合适的工艺,可以生产出条干均匀、麻粒少的细特大麻/棉混纺纱,可广泛用于机织和针织。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保大豆纤维/竹纤维/精梳棉(50/30/20)14.5 tex针织用纱的成纱质量,针对大豆纤维及竹纤维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优化了工艺参数,细纱采用了仿赛络纺纺纱方式,使产品成纱质量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6.
羊毛/精梳棉/竹浆纤维赛络纺针织纱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通过对传统环锭纺细纱机进行改造,利用半精纺工艺开发生产羊毛/精梳棉/竹浆纤维(50/30/20)29 tex赛络纺针织色纱的生产过程,提出了应在原料混用、各工序纺纱工艺参数配置和操作管理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指出了生产赛络纺纱的重点应是细纱机改造,针对纤维长度差异大的情况,选用V型牵伸和压力棒隔距块来加强对纤维运动的控制,并优化了纺纱工艺配置,络筒工序分门别类的进行疵点控制,并设置长细节门限来清除长片段单股纱,稳定和保证了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介绍在长麻纺设备上纺制53texR/C58/42苎麻棉粗纱并合复合纱的方法,并就其性能与同细度的麻棉混纺纱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8.3 tex/36 f(75 D/36 f)纳米硅扁平聚酯长丝与11.1 tex/144 f(100 D/144 f)超细旦聚酯长丝交织,结合架空添纱工艺,在28针/25.4 mm的佰龙单面大圆机上,开发一款吸湿速干针织内衣面料。采用18.0 tex(32^S)聚酯纤维、黏胶、精梳棉赛络紧密纺混纺纱(50∶25∶25),在28针/25.4 mm的福原单面大圆机上,开发一款多组分吸湿凉爽舒适性针织内衣面料。阐述原料选择、编织工艺及染整工艺,并对面料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开发的多组分吸湿凉爽舒适性针织内衣面料具有吸湿凉爽、质轻、弹性好、透湿、透气、穿着舒适等特点,面料服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