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鑫  付跃文 《失效分析与预防》2018,13(6):358-361, 372
为检测铁磁性平板构件背部的小型点腐蚀缺陷,使用脉冲涡流检测的方法实现缺陷的检测与识别。基于脉冲涡流检测技术,设计脉冲涡流传感器,在激励频率为32、16、8、4 Hz的低频下对厚度为3、6、9 mm的平板上的腐蚀缺陷点进行了试验。检测结果表明,使用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可检测到深度1 mm、直径2 mm的圆形点腐蚀缺陷,能有效检测出铁磁性平板表面及背部的小型点蚀缺陷。  相似文献   

2.
如何检测老龄化飞机多层结构中的裂纹缺陷一直是无损检测领域的一个难点。脉冲涡流技术是一种可以对多层结构中缺陷进行有效检测的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理论推导了脉冲涡流渗透深度的公式,得出适当的减小脉冲激励频率与增加占空比有利于检测深层缺陷。设计了实验系统与矩形传感器,对激励信号的频率与占空比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多层结构中的内层缺陷进行了实验,并对微弱的检测信号进行了必要的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证明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可以对内层裂纹缺陷进行有效的检测。脉冲涡流技术将会在航空无损检测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脉冲涡流无损检测技术在裂纹定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宾峰  罗飞路  曹雄恒  徐小杰 《无损检测》2005,27(6):291-293,296
脉冲涡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与传统涡流不同,脉冲涡流用一个脉冲电流来激励线圈,对检测探头感应的时域瞬态响应信号进行分析,选用信号的峰值、过零时间和峰值时间来对裂纹进行定量检测。对表面和近表面裂纹的长度和深度进行了定量检测,提出了辨别表面和近表面裂纹的公式。试验证实,脉冲涡流只需一次扫描就可对被测试件上不同深度的裂纹实现定量检测,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赖圣  付跃文 《无损检测》2011,(10):13-15,23
飞机多层铆接结构中内层埋藏缺陷的检测是无损检测领域的一个难点。设计了一套脉冲涡流阵列检测系统,包括线性霍尔阵列探头和软件成像系统。应用该系统对铝合金深层裂缝及铆接结构内层裂纹腐蚀缺陷进行检测,通过时间切片分析法获取缺陷信号特征值,组成特征幅值的矩阵,实现成像扫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时间切片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对试件近表面及内层的缺陷进行成像检测。  相似文献   

5.
由于工况复杂,在役金属构件极易产生亚表面腐蚀缺陷,严重影响其安全运行。脉冲调制涡流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脉冲涡流检测技术。相较传统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其在金属构件缺陷检测和评估中具有优势;将其与磁场梯度测量技术有效结合,探究其在金属构件亚表面腐蚀缺陷检测中的成像方法和技术优势。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相较脉冲涡流磁场梯度信号,脉冲调制涡流磁场梯度信号对金属亚表面腐蚀缺陷边缘识别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并且,搭建了相关试验系统,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脉冲调制涡流磁场梯度检测信号对金属构件亚表面腐蚀缺陷成像具有更高的精度,有利于缺陷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余付平  朱荣新  王韫江  李斌  丁克勤 《无损检测》2008,30(11):842-846,857
飞机多层结构中缺陷的检测是目前航空领域无损检测的难点。脉冲涡流检测技术近年来在航空无损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综述了国内外科研机构在脉冲涡流技术的工程应用、理论计算、缺陷成像以及缺陷识别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脉冲涡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飞机多层结构的内部腐蚀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因而难以及时发现,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利用远场涡流检测技术,针对飞机多层结构的内层损伤,研究了硬铝合金多层结构内层模拟腐蚀缺陷的涡流检测。结果表明:对相位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缺陷的埋藏深度;结合飞机蒙皮的单层厚度,可以确认缺陷所在蒙皮的层数,根据埋深和层数调用相应的公式,可以获得缺陷的准确信息;远场涡流检测的灵敏度高,可以实现对腐蚀缺陷的定位检测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两种新兴的无损检测与评估技术,涡流脉冲热像和长脉冲光热像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针对两种技术检测铝平板类结构中存在的亚表面缺陷,开展试验对比研究。在利用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实现增强和提取缺陷信息的基础上,定量对比两种热像技术检测不同尺寸人工平底洞缺陷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涡流脉冲热像和长脉冲光热像分别能从18个缺陷中检测出14个和12个。此外,涡流脉冲热像对埋藏较浅的缺陷更具检测优势而长脉冲光热像对孔径较大的缺陷检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脉冲涡流主要用于对飞机多层结构中出现的腐蚀缺陷进行定量检测.针对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探头提离变化和腐蚀缺陷同时存在时的信号难以识别的问题,应用时频分析的方法能同时得出信号随时间和频率变化的特性,为脉冲涡流检测信号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可视化识别途径.  相似文献   

10.
脉冲涡流检测技术作为当前无损检测的一种新技术,能够快速方便地检测金属导体构件中的缺陷。与传统的单频涡流技术相比,宽频谱的脉冲信号激励使得响应信号中包含了更丰富的缺陷信息。对不同深度的表面缺陷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差分信号的特征值与缺陷深度之间的关系,试验表明利用峰值不仅可以判断缺陷位置,而且还与缺陷的深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并对一阶微分信号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采用一阶微分信号分析可提高脉冲涡流检测系统的线性度。  相似文献   

11.
袁英民  程文  杨晓华 《无损检测》2011,(1):31-32,36
涡流检测是对金属多层结构内层腐蚀检测的首选方法。为解决检测在役飞机蒙皮多层结构夹层腐蚀问题,采用了低频涡流检测方法。综合上层下底面和下层上表面腐蚀的信号幅度、相位分离度各方面因素,选取了最佳频率,制作了专用的涡流探头,运用阻抗分析图中相位和幅度的变化,有效区分了不同层的腐蚀缺陷。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成功地解决了飞机大修蒙皮夹层腐蚀检测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探头提离造成的信号畸变是脉冲涡流检测中主要干扰之一。本研究针对飞机多层铆接结构脉冲涡流检测中的提离效应进行抑制,采用一种基于提离数据库的峰值补偿方法对探头提离效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抑制。通过线性阵列探头获取提离补偿后的信号峰值,组成幅值矩阵,实现成像检测。对比探头提离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多层金属结构近表面及深层缺陷的提离检测。  相似文献   

13.
基于频谱分析的脉冲涡流检测提离消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王晓锋  荆炳礼 《无损检测》2008,30(12):923-925
脉冲涡流检测中由于探头倾斜等原因容易产生提离效应,严重影响缺陷的定量精度。利用激励脉冲频率成分丰富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提离效应消除新方法。通过试验发现,经该方法处理后的有提离的原始检测信号在低频部分已基本重合,消除了提离效应对低频的影响,且可通过提取低频特征值对缺陷的深度进行定量。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提离效应,提高缺陷的定量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带保温层管道腐蚀缺陷的脉冲涡流检测技术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冲涡流检测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应用于金属管道和金属板的内腐蚀检测。以低碳无缝钢管的内壁腐蚀作为检测对象,建立了针对脉冲涡流检测的ANSYS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磁场仿真的理论基础,列出了仿真分析的具体步骤。为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在脉冲涡流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为脉冲涡流检测设备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松巍  蒋勇翔 《无损检测》2010,(11):857-860,864
为了有效利用脉冲涡流信号的低频成分检测钢板内部裂纹缺陷,提出了脉冲涡流同步采样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工作原理;采用在钢板上加工不同规格矩形槽的方法模拟钢板的裂纹缺陷;设计了由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构成的传感器,实现脉冲涡流信号的提取;采用数据采集卡采集信号,以Labview为平台,实现同步采样方法的软件设计。对钢板缺陷的检测和试验数据的分析,证明了脉冲涡流同步采样方法在钢板内部裂纹缺陷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有效识别钢板内部裂纹缺陷。  相似文献   

16.
应用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对带包覆层的铁磁性管道腐蚀进行了检测。对不同厚度的包覆层、不同面积和深度的腐蚀缺陷进行了试验,分析检测灵敏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较大面积的腐蚀缺陷,即使包覆层较厚,在合适的检测参数下,脉冲涡流也具有很好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7.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edge of a defect i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NDT), which affects the result of a C-scan image acquired by arrays of pulsed eddy current sensors (APECS).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low accuracy in identification of the edge of a defect using the conventional eddy current techniques, which only extract features in time domain, features from pulsed eddy current that has a broadband frequency are extracted both i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s. A method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s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in identification of the edge of a defect,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ory and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cable and preferable to APE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