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层序地层学在齐家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为指导,从地震层序、测井曲线、沉积层序分析入手,对泉头组三段至青山口组二、三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研究,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并划分出了体系域,确立了地层格架。其中,层序Ⅰ相当于泉头组三段至青山口组二、三段下部地层,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是一个完整的旋回;层序Ⅱ代表的是青山口组二、三段中部沉积,低水位体系域不发育,只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层序Ⅲ代表青山口组二、三段中上部地层,与层序Ⅱ有相似特征。  相似文献   

2.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封闭深源气的区域盖层是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巨厚泥岩层,下白垩统泉头组及其以下地层中的泥岩层为局部盖层。青山口组盖层封闭水溶气和游离气能力强于泉头组及其以下盖层,盖层封闭扩散气能力随着盖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泉头组及青山口组沉积演化与成藏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松辽盆地泉头组与青山口组沉积演化的研究,阐明生储盖组合特征及油气宏观分布规律.应用沉积地质学方法研究认为泉头组与青山口组属于拗陷期湖进-湖退旋回形成的一套大型河流、浅水三角洲与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地层,青山口组一段发育的油页岩及深湖相泥岩是重要的烃源岩和盖层,储集层主要是大型三角洲、浅水三角洲及河道砂体,形成高台...  相似文献   

4.
长岭凹陷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较大的区域不整合,长岭凹陷可以划分为泉头组-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嫩江组两个二级层序。以局部不整合、沉积转换面为标志,青山口组可划分出 4个三级层序。位于保康三角洲砂体前缘带的大情字井地区,在层序S1和S2低位体系域中砂岩分布广泛,为该区的主要含油层段。层序地层不仅控制油气藏的类型,而且还控制含油性。据统计,60%的工业油气井位于低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5.
松南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区块断裂构造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和钻探资料,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腰英台区块断裂构造特征。根据物性和岩矿报告,分析了该区块储层特征。腰英台圈闭群是由多组走向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分割成不同的构造,即西部的斜坡带、中部的地堑和东部的地垒,各构造带内又被次级断层分割成不同的构造。腰英台区块主要含油层系为泉头组顶部、姚家组和青山口组砂岩;储层样品平均渗透率为3.1 8×1 0 -3 μm2 ,平均孔隙度为13.13% ,平均含油饱和度为1 8.80 % ,平均含水饱和度为20 .2 4 %。在腰英台区块,泉头组、姚家组和青山口组地层走向近南北向,倾向近西,地层倾角4°~8°左右,整体呈现向东部一直抬高的缓坡单斜形态。  相似文献   

6.
根据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引入沉积转换面概念,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前缘带的青山口组—姚家组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层序划分方案,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地层格架;认为青山口组底部层序为盆地快速水进时期,向上至青三上层序为水退时期,至姚家组层序为另一水进初始阶段;各旋回叠加样式随基准面升降呈现有规律变化,层序格架分布样式也对油气运聚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信息,结合古地理、地层岩石学特征、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在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划分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水下扇-扇三角洲及湖泊等4种沉积体系类型,9种主要的沉积相和若干沉积亚相.断陷初期和坳陷早期以发育冲积扇为主;断陷早中期以发育湖泊体系及水下扇-扇三角洲体系为主,湖泊体系中深-半深湖亚相及水下重力流水道相较为发育;断陷晚期水体略微变浅,以滨浅湖及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坳陷期形成两个大的水退、水进旋回,泉头组及姚家组以河流及浅水湖泊沉积为主;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沉积时期则主要发育湖泊体系.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序列与年代地层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利用裂变径迹法和K-Ar翻译法对松辽盆地白垩纪年代地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泉头组及其以上地层的实测年龄与生物地层、磁性地层所推断的各组的地质年龄基本一致,上、下白垩统的界线应划在青山口组和泉头组之间;而泉头组以下地层,实测年龄与生物地层、磁性地层所推断的年龄值有较大的偏差(认为火石岭组应为早白垩世最早期沉积),并据此对下白垩统各组的地质时代归属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T2”断层系及青山口早期伸展裂陷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T2”地震反射层面是泉头组顶面或青山口组底面,“T2”反射结构是指其同相轴不连续且错迭的现象。这种反射结构不是前积成因,而是“T2”断层系的反映。“T2”断层为的形成是青山口期NEE-SWW向伸展裂陷过程中,先存NNE向断裂产生扭张运动,导致上覆层变形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包裹体分析技术对松南气田充注期次和成藏期进行初步分析后认为:松南气田存在四期有机烃类气体充注,分别为泉头组沉积时期、青山口组沉积末期、姚家组沉积末期和嫩江组沉积末期,具有多期充注多期成藏的特点;新近系以来受深大断裂的影响,幔源二氧化碳充注,形成混合气藏。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西部地区发育有巴什托、亚松迪等石炭系油气藏,油气前景广阔,但石炭系储层发育模式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地震和钻/测井地层对比来分析不整合面特征,以岩心和地震相结合来研究储层发育特征。晚石炭世的巴楚运动造成了麦盖提西部区域抬升剥蚀,形成了T55(卡拉沙依组/小海子组)和T45(小海子组/南闸组)2期不整合。其中T55为构造不整合,形成隆起、斜坡、谷地等岩溶地貌,发育渗流带-浅部潜流带和深部潜流带2套喀斯特岩溶体系,岩溶斜坡发育较好的储层;而T45为地层不整合,主要受到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控制,在小海子组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内,地貌高地的台内滩部位较易发育白云岩化储层和淡水淋滤储层。   相似文献   

12.
张阳  邱隆伟  杨勇强  李际  师政 《石油学报》2014,35(5):857-866
频繁超剥地区具有岩性变化快、断裂体系发育等特点,是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有利位置。为了系统研究频繁超剥地区不整合特征及圈闭发育模式,以草桥北部地区沙河街组四段(简称沙四)上亚段—东营组为例,对研究区的层序、不整合平面特征及纵向岩性配置特征、不整合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沙四上亚段—东营组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16个体系域、24个准层序组。共有3个级别6个不整合,分为4种类型:削超、平超、削平以及平行不整合。一级不整合发育有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黏土层、半风化岩石3层结构,其他小级别不整合不发育风化黏土层,为2层结构。不整合对地层圈闭的控制取决于不整合平面类型与不整合纵向结构的组合关系。建立了频繁超剥地区圈闭发育模式,认为在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等砂体的层序中,低位域有利于形成地层超覆圈闭,高位域有利于形成不整合遮挡圈闭;在主要发育湖泊相等泥质沉积发育的层序中,低位域和湖侵域有利于形成断层-岩性圈闭和断层圈闭,高位域可形成不整合遮挡圈闭。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盆地不整合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3,自引:16,他引:43  
基于不整合与油气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阐述了采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所识别的不整合面,并将其分为区域不整合和局部不整合2种主要类型,探讨其成因认为,不整合的形成与频繁构造活动、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大气水淋滤等有关。然后指出: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藏为变质岩侵蚀残丘、顺向断块风化壳、地层不整合遮挡等类型,且具有高凸起上的低断块和低凸起上的高断块易于聚集油气的分布规律;不整合面易于形成高孔渗带,既可以改善储集体的渗透性,又是油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不整合对油气的生成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最后,预测斜坡带上发育的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是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中、下奥陶统接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面剖面的构造、地层、岩性、古生物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中、下奥陶统的岩石组合特征、化石带分布的分析对比,重新认识了中、下奥陶统的接触关系,认为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北相区中、下奥陶统之间存在着地层和化石带的缺失现象,而且区域性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十分明显。这对于解决盆地覆盖区地层和地震统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秘鲁Maranon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秘鲁Maranon盆地是安第斯山山前的前陆盆地之一。结合该盆地的勘探历史和勘探现状,对相关的钻井、物探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评价了该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及其勘探潜力。Maranon盆地内有三叠-侏罗系的Pucara组和白垩系的Chonta组两套主要烃源岩,分别于晚侏罗世和始新世开始成熟生烃。Pucara组生成的原油运移至该组地层的剥蚀面,充注至白垩系,但遭到后期造山运动的破坏,通过再次运移聚集成藏;Chonta组生成的原油向盆地东北部运移聚集成藏。盆地内的圈闭类型有背斜、断鼻、断块和地层圈闭等,可能发育多套储盖组合。Maranon盆地西部逆冲-前渊带和无古生界构造圈闭背景的白垩系圈闭、Pucara组碳酸盐岩圈闭以及白垩系Chonta组以下地层潜在的含油气圈闭是该盆地3个重要的潜力勘探领域。图4表1参24  相似文献   

16.
���ϵ���ʮ�ݶ��ݷǹ���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现已在十屋断陷发现许多圈闭,这些圈闭中已见到较好的工业油气流。特别是部分井在非构造上打出高产气井之后,人们逐渐注重非构造圈闭的研究。根据钻井、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十屋断陷非构造圈闭主要为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复合圈闭三种类型。地层圈闭主要表现为削切不整合面,超覆不整合面;岩性圈闭主要是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低水位期发育的冲积扇砂体,河道砂体、湖泊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水下重力流河道砂体;复合圈闭主要为地层岩性与构造(背斜)圈闭共同构成。上述圈闭是下一步勘探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珠琼运动二幕是发生在珠江口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一次重大构造运动。通过对恩平凹陷的地震层序、沉积演化和断裂活动研究揭示,珠琼运动二幕的构造-沉积响应表现为文昌组与恩平组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盆地演化从断陷至断-拗阶段的变革、沉降中心迁移、新生EW走向断层和沉积体系整体转变等。结合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研究,珠琼运动二幕及同期构造作用不仅在珠江口盆地,而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均可追索,对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以及油气生-储-盖组合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共同特点是拗陷作用增强、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方向偏转并伴随右旋张扭作用,其形成与晚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新方案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须家河组与川中、蜀南等地区的香溪群在该坳陷的北、中、南段的地层对比问题,一直颇有争论,目前有四种对比方案共存,即:岩石地层、地震地层、运动界面和建议方案。为深究这一问题,据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在各自登记区块接壤的大邑地区分别进行的地震勘探和钻探工作成果,采用层序地层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钻井层序与地震波组等时对比,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进而提出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对比的最新方案:即须五段对比香四、五、六段,须四段对比香三段,须三段对比香二段;须二段部分地层遭剥蚀直至尖灭;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侧变为海相香一段。这种划分方案对复原沉积时的岩相古地理、有利相带与储层准确预测、油气资源评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乾西北地区的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是吉林油田地震勘探开发的重要目的层段,具有湖盆复杂的砂泥薄互层结构,以往基于常规地震资料采用常规解释识别这类薄储层有些力不从心。通过在该区实施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并以此为基础利用三维时频地震数据体中的频率属性和在时间域的频率方向性变化来识别和划分不同期次的时频层序,初步摸索到一套识别和划分砂泥岩薄互层多期时频层序的方法。研究表明,时频层序与地层层序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即地层层序的地震响应在频率上具有方向性,不同类型层序的频率具有不同方向特征,时频分析剖面上的频率属性分布特征符合地层的沉积规律。据此认为,此方法在分析陆相砂泥岩薄互层层序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Palaeo‐exposure surfaces within and at the top of the carbonate‐dominated Aptian Dariyan Formation have been poorly studied in the Iranian sector of the Persian Gulf.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sedime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y of the Dariyan Formation at four oil and gas field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Gulf. Facies stacking patterns in general indicate shallowing‐upwards trends toward the exposure surfaces, which are interpreted to correspond to unconformities. The Dariyan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upper and lower carbonate units by a deep‐water, high‐gamma shale‐marl interval. At fields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Gulf, significant diagenetic changes were recorded in the top of the upper carbonate unit, including meteoric dissolution and cementation, brecciation and paleosol formation. An exposure surface is also present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carbonate unit in all the fields in the study area,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eteoric dissolution and cementation of grain‐dominated facies. Age calibration of studied intervals was carried out using microfossil assemblages including benthic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Negative excursions of both δ18O (?10‰ VPDB) and δ13C (?0.66‰ VPDB) were recorded in weathered intervals located below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s. A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Dariyan Form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integrating sedimentological, palaeo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The δ13C curve for the formation in the Iranian sector of the Persian Gulf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reference curve for the northern Neotethys and used as a basis for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Where the top‐Aptian unconformity is present, it has resulted in an enhancement of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lying carbonate succession. Accordingly, the best reservoir zones in the Dariyan Formation occur in the upper parts of the lower and upper carbonate units which are bounded above by significant palaeo‐exposure sur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