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原 《烹调知识》2011,(8):11-11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张大千爱自制莱肴与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馆进食。  相似文献   

2.
高原 《餐饮世界》2008,(1):70-70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除了在绘画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生平还有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综合中外饮食文化,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  相似文献   

3.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  相似文献   

4.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裹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  相似文献   

5.
安东 《饮食科学》2014,(7):48-48
徐悲鸿曾力赞张大千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却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这位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更是一位杰出的美食家,在他看来,吃绝不仅仅为了果腹,而是已上升为人生的最高艺术。张大千不仅精于吃,更深谙烹调之道,独创的“大风堂菜”为人称颂至今,经他提点过的名厨更是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不仅是蜚声天下的美术家,而且是闻名中外的美食家与烹饪家。 张大千平生,有着两个最大的嗜好:即画与吃。他的画格调高古,气势磅礴;豪迈清新,热情洋溢,近年来已经屡屡突破国际中国画售价的世界新纪录;而他的吃,不但是食遍了中国美味,尝遍了世界佳肴,而且综合中外饮食文化并结合中国书画艺术所创造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知道,张大千先生是近代中国画坛的杰出大师,然而,张大千还是一位懂吃会做的美食家,还在他生前时,就已经被称作是画坛真正的老饕了。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张大千携其家眷来到成都,住在藏书家严谷孙家里。当时书画界的知名人士都经常去他那里聚餐。大千先生不仅请有家厨,  相似文献   

8.
张大千的画画得好,早已扬名世界,张大千的菜做得好,则鲜有人知。一般人只知他讲究吃,殊不知他更懂得该怎样去讲究吃。张大千之精于食道,也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他说:“我先父讲究吃,家母精烹调,旧时成都最有名的一家川菜馆荣乐园,就是我家里的大师傅出去开的。”家里讲究吃的人,不一定就知道如何做菜,必须还要自己有兴趣去研究。菜好,应当说得出它好在哪里?菜差,则要指得出它哪一点未做对,应如何改正?不过大千先生倒是能说出个道道来。有行家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最有名气的中餐大师傅,都是张大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美食家、烹饪家,张大千先生不仅会吃、会做,还会评说,即对饮食烹饪有自己的见解。他曾说:“饮食是文化,是中国最为古老、最为重要、最为普遍,也最为讲究的一门文化艺术”。他认为烹饪与国画一样,同是“国粹”。正因为如此,他才充分地把绘画艺术与烹饪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较大程度地弘扬中国烹饪艺术。  相似文献   

10.
张大千先生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画、一是吃。他把绘画当作第一职业,把烹饪当作第二“职业”。他曾说:“一个搞艺术的,如果连吃都不懂或不会欣赏,他哪里又能学好艺术呢?”由此,他把绘画艺术视为追求意境和笔墨情趣,把烹饪艺术视为味觉艺术和美食情趣。故而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谈画时离不开说吃,绘画时又离不开烹调,正如他本人所言:“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相似文献   

11.
正张大千是绘画天才,丹青巨匠,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还与西画泰斗毕加索齐名,称"东张西毕"。他除创造了非凡的艺术外,更是创作了非凡的美食。他不仅是一位嗜吃如命的美食家,而且也是一位善于烹饪的烹调家。张大千视烹饪为一门艺术,他经常对弟子说"一个搞艺术的,如连吃都不懂或不会欣赏,他哪里又能学好艺术呢"。他不仅亲自设计菜式,入庖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的两张“食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深秋 《美食》2005,(2):21-21
张大千不仅是大画家、大书法家,而且是少有的美食家。早年他在大陆时就以美食家称。之后,无论住在国外还是定居台北,一日三餐都十分讲究。他家中时常宾客如云,很多是仰慕他家的美食盛名而前往一饱口福的。他在台北的家叫“大风堂”,因此,张大干的菜也叫“大风堂菜”,只是不营业罢了。他晚年与张群、张学良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13.
吃的艺术     
在中国,大凡发明某一道菜或嗜食某一道菜者,其大名都可因此而与这道菜联系在一起,如“东坡肉”(苏东坡)、“西子鸡”(西施)和“大千鱼”(张大千)等。苏东坡是名副其实的“老饕”,他不仅善于品评饮食,而且还能亲自下厨烹制佳肴。苏东坡的拿手菜远不止“东坡肉”一种,还有“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酥”、“东坡墨鱼”等。另外,已故名画家张大千先生,除了在诗、书、画、印方面身怀绝技外,在家里烹菜亦十分拿手。他生前每有贵客到访,必亲自下厨献艺。纵观中国历史,最讲究吃的艺术、最能为饮食文化发展推波助澜的,还要数文…  相似文献   

14.
作家汪曾祺是文化圈中知名度颇高的“美食家”。他总是用一种睿智而又有诗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他又把自己亲身感受的酸、甜、苦、辣记之于文,传给他的读者。这就是汪先生的“道”,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几十年来,汪老足迹遍中国。他吃过北咸南甜,尝过东辣西酸,从国内吃到国外,中餐吃遍,西餐尝够。汪老爱吃,这不光是为他“口福”,更重要的是在用心去尝人生滋味,以眼去品世态炎凉。如果说他的散文比小说好,那么他论吃的文章可以说是他的散文中的精品。只要你读过他的《蒲桥集》,你就会领略到其内涵的“独道”。汪老对…  相似文献   

15.
张大千的一生,具有两大特别技能:一是绘画,二是烹饪。 大千的绘画,举世闻名。在国内,人们尊他为国画大师、画坛巨匠,徐悲鸿称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在国外,与西方的毕加索齐名,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授予“世界第一大画师”的头衔。 大千的烹饪,身手不凡。徐悲鸿先生在“《张大千画集》序”里是这样描写的:“大千蜀人也,能治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生活》2011,(2):10-10
年夜饭半成品美味温馨 年夜饭去哪里吃呢?知名的饭店年夜饭早已订满。既然是“宅”人,那就在家里陪着家人过个温馨祥和的除夕夜吧!要想这顿饭吃得美味又省心,各大知名饭店推出的年夜饭半成品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大千不仅是大画家、大书法家,而且是少有的美食家。早年他在国内时就以美食家而著称。出国后,无论住在美国还是定居台北,一日三餐的饮食极为讲究。家中宾客如云,很多是仰慕他家美食之盛名,前往一饱口福的。他在台北的家叫“大风堂”,因此,张大干的菜,也叫“大风堂菜”,只是不营业罢了。他晚年与张群、张学良等过往甚密,他们办了一个“转转会”,轮流做东,而以在“大风堂’就餐最多。  相似文献   

18.
甜的追寻     
1.甘蔗泪蓉城的司马相如称甘蔗为“诸蔗”。它挤兑出的甜汁儿,不就是楚地屈原招魂食单子上的“拓浆”?不过,我不喜那蔗之溶液,只爱吃它变的白雪皑皑般的晶体。不请世事方才执拗,总想以自个的城泪珠赚取甜尤物,这才对母亲大撒其谎:知道么,糖来自甘蔗的点点泪珠儿!在破  相似文献   

19.
食久必厌     
在火车上与同座者聊天,很长见识。有一次由上海去金华,与二三同座高谈阔论,其中一位女士,老家舟山。我去过舟山几次,有不少话题可谈。我问她:“你对海鲜是否失去了兴趣?”她说:“吃多了不太感兴趣,但很少吃到的还是能吸引我。”我想起一种说法:“就数舟山和丽水的人嘴最难侍候,前者尝遍海鲜,后者吃惯山珍。”此话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全面。因为舟山人难侍候的只是吃多了本地海鲜,如让他们吃闽、广海鲜,就称心了;对丽水人也一样,让他们品尝川、湘山珍,他们不一定会挑剔。这说明人都爱追新求奇,不甘心一成不变。上海的白领由于有“实力”,常吃粤…  相似文献   

20.
吃与性格     
有人曾对笔者说:“我一直认为,人是吃什么就像什么。不仅是形象,也包括语气和神态。”大概他这是在说一个人对吃的喜好,可以影响他的性情和形象。假若真的像前面那个人所说吃什么就像什么的话,那么猪肉怕是很少有人敢去吃了,至于乌龟王八大闸蟹,那更是无人敢问津。我认为,说一个人的吃有时会受他性格的影响或许更确切。在大的地域范围是这样,针对个人也大致如此。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性格差异很大,所以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吃上的要求也不一样。中国人讲究菜品的色香味形器,而美国人则更注重食物的营养。由于中国人谦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