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域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
将目前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地理信息空间落图,发现地域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现象。再结合各批次增长结果分析,某些区域数量增长幅度高度集中,而某些区域长期未有增加,呈现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现象,遵循“马太效应”。通过辽宁省与江苏省进一步论证并非是弱省没有优秀村镇,而是现行评价策略存在不足;结合各省份2021年GDP与名镇名村数量对比,发现经济因素对名镇名村申报评选起到关键作用。马太效应在市场竞争语境下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而名镇名村评选也是一种竞争,如果顺其发展,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基于人类文化遗产共同体的角度,各个类型的历史村镇应均衡保护发展。该文提出可参考高考制度或世界遗产评选规则来调整现行名镇名村评选策略,使之更为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3.
上海在日益加速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建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新完善保护制度和机制、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是一项十分迫切且重要的系统工程。从上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调研分析、保护规划、保护管理3个层面出发,对现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布局、设施、安全、政策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引导各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4.
<正>为进一步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下简称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开展名城和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并于日前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的通知。本次评估检查范围涵盖13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27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历史文化街区  相似文献   

5.
为认真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促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下分别简称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此次检查将对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下或简称"名镇名村"),乃至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是中国传统聚落传承至今的,能传承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历史文化信息,能见证中华  相似文献   

7.
热点聚焦     
《小城镇建设》2011,(1):10-1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举行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 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于2010年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河北省涉县固新镇等38个镇、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等61个村成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至此,我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达到350个(其中名镇181个,  相似文献   

8.
《中州建设》2008,(3):5-5
江西省日前召开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经验,部署下一步保护工作。 近年来,为发掘和保护江西的历史文化村镇资源,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延续,该省建设厅和省文化厅联合开展了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保护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江西省村镇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国民对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城市特色的呼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文章总结了国内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规划的方法经验,并结合黄山西溪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实践案例,对其进行了研究。这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聚落民居、历史街巷的保护工作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目前福建省拥有12个国家级、5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名村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乡)20个、名村34个。  相似文献   

11.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3,(12):144-147
该文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融合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主观评价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主观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模型;评价因素更符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宗旨。研究推进了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定量化发展,促进了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在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7):169-171
"文化空间"保护代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间最直接的纽带。该文把"文化空间"保护的思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分类归纳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更清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传统村镇保护价值评价标准》的编制思路和创新之处,主要包括:兼顾传统村镇不同的遗产存留状况和价值特点;大量试评,兼顾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传统村镇的价值特点;保持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兼容和对接;具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使用的条件。本文认为,《传统村镇保护价值评价标准》填补了我国传统村镇,特别是未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村镇的价值评价空白,在未来可作为行业标准广泛应用于我国传统村镇的保护价值评价,使保护工作走向“普适路线”,有助于各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选工作,推动各类别传统村镇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从特色认知出发,透过文化景观视角,基于价值评估进行历史村镇的类型化研究,是掌握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典型特征并制定科学保护与发展对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借助层次分析法建构历史村镇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西北地区 324 个历史村镇为样本进行基于价值评估的类型化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特色型、民俗景观特色型、建筑景观特色型、格局肌理景观特色型、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解读其空间分布与景观特色,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在厘清历史村镇典型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现实依据,并资鉴其他地区历史村镇的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5.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2,30(6):175-178
该文基于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方法,把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评价体系分成客观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与主观量化指标体系两个分支;基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建立更科学、更合理的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历史村镇历史及文脉的保护,造成历史村镇历史面貌的破坏。正确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针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战略构思,以恢复古镇活力,并以此作为其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冷泠  周铁军  王雪松 《新建筑》2011,(4):130-133
通过对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实地调研。在对村镇保护规划与破坏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保护预警的基本要素,并结合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基本构成要素和村镇外部空间的成因,确定构成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保护预警的要素体系,为保护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回顾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展后,认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价值、形成演变、保护与发展以及旅游研究上,并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的局面;但在历史文化村镇的资源普查鉴定、定量数理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科间交叉融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罗瑜斌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09,27(8):204-208
根据村镇历史发展、功能特征、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物质要素特点,将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划分为传统农耕聚落文化型、侨乡外来文化型、建筑遗产型、革命史迹型、商贸交通型和名人史迹型六种类型,并归纳出其以水为脉、以祠为宗、以墙为围、以巷为网的村镇整体格局特征以及岭南传统文化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处于由专家学者呼吁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主导而民众参与有限的被动保护阶段,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成为实现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政策、经济政策、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和产业引导政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