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域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设施现状情况的调研分析,发现由于基础薄弱、管理混乱、资金不足、技术制约,现状基础设施存在数量匮乏、功能老旧、建设混乱的问题,不能满足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导致当地居民大量外流,不利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文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问题原因,借鉴先进经验,从管理、资金和技术三个层面出发,提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从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方面进一步构建了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为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提供了技术和方法依据,在文化遗产定量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风貌完整、民居建筑特征连续性强,与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区别。本文回顾了我国聚落遗产保护中建筑分类保护方法的沿革,指出应该加强对传统村镇中单体价值一般、但对整体风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践为例,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将目前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地理信息空间落图,发现地域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现象。再结合各批次增长结果分析,某些区域数量增长幅度高度集中,而某些区域长期未有增加,呈现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现象,遵循“马太效应”。通过辽宁省与江苏省进一步论证并非是弱省没有优秀村镇,而是现行评价策略存在不足;结合各省份2021年GDP与名镇名村数量对比,发现经济因素对名镇名村申报评选起到关键作用。马太效应在市场竞争语境下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而名镇名村评选也是一种竞争,如果顺其发展,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基于人类文化遗产共同体的角度,各个类型的历史村镇应均衡保护发展。该文提出可参考高考制度或世界遗产评选规则来调整现行名镇名村评选策略,使之更为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6.
张丛葵  陈京涛  常乐 《规划师》2008,24(12):94-98
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保护规划通过合理确定历史文化名镇的功能,传承与发展其具有特色化的村镇格局,以建筑高度人口容量、土地布局、道路系统、传统街巷、绿地景观、建筑整治与更新、基础设施等规划控制要素对村镇文化环境进行整体动态保护。避免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轮建设高潮中,对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其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价值在当代社会得到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7.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2,30(6):175-178
该文基于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方法,把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评价体系分成客观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与主观量化指标体系两个分支;基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建立更科学、更合理的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新契机,尝试提出甘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措施.以期为其打造出鲜明的特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预警系统和指标体系,运用时间序列曲线预谢模型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镇未来遗产保护发展进行预测和预警,提出排除警情的对策措施.以期对古镇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在文化遗产保护预警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城建档案》2004,(2):46-47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选择一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分期分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  相似文献   

11.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3,(12):144-147
该文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融合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主观评价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主观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模型;评价因素更符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宗旨。研究推进了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定量化发展,促进了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在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该文提出旅游开发主导下历史文化村镇出现的布景化现象,列举了布景化的表现特征.指出在历史文化村镇所处的文化冲突背景下,旅游开发是导致布景化的直接原因,而文化变迁的必然性是其根本原因.阐明布景化是历史文化村镇于当前时代下客观的必然的生存状态,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利用应该是在客观的心态下对其布景化现状进行的理性管理.  相似文献   

13.
罗瑜斌 《华中建筑》2009,27(7):139-142
分析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探讨了保护资金匮乏的主要原因,提出保护资金的筹措途径、管理运作以及资金回报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村镇”概念出台已很久,但学术界还在使用各种意义相近的不同术语让人眼花缭乱。基于此种现象,本文先阐述国际和国内与“历史文化村镇”相关的概念的演化历程,再将国内学术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与“历史文化村镇”类似的概念一一解读,然后根据使用语境、影响范围、内容覆盖范围、范畴关系对之前提到的概念进行比较,最后建议统一一个较为通用的概念或者将“历史文化村镇”的涵盖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处于由专家学者呼吁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主导而民众参与有限的被动保护阶段,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成为实现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政策、经济政策、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和产业引导政策等。  相似文献   

16.
罗瑜斌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1):161-165
回顾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发展,总结了现行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主要类型及存在问题,结合规划新理念进行理性思考和适应性归纳,提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系统的技术流程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7):169-171
"文化空间"保护代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间最直接的纽带。该文把"文化空间"保护的思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分类归纳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更清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罗瑜斌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09,27(8):204-208
根据村镇历史发展、功能特征、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物质要素特点,将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划分为传统农耕聚落文化型、侨乡外来文化型、建筑遗产型、革命史迹型、商贸交通型和名人史迹型六种类型,并归纳出其以水为脉、以祠为宗、以墙为围、以巷为网的村镇整体格局特征以及岭南传统文化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选取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内涵、可持续理念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剖析因人们价值观改变而产生的具体转变和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所带来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形式三方面的变化,文化遗产内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保护内容和原真性理解的变化,可持续理念的转变体现在与遗产关系的融合上。分析结合国内一些历史村落的调查数据,并借鉴国外主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思考这些转变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方法论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