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动方程偏移的成像精度高于Kirchhoff类偏移,且对速度误差更敏感,故舍弃Kirchhoff深度偏移,针对波动方程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直接进行速度迭代,更具现实意义。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属性偏移的计算策略,可实现高效的波动方程类偏移的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计算。通过对地表炮检距调制后的数据再偏移,将该偏移结果与原始数据偏移结果的比值作为各成像点的地表炮检距值;依此将偏移结果重排入所属炮检距段;逐炮依次计算并叠加,最终获得地表炮检距道集。上述两次偏移可纳入成像循环中同时计算,因此只增加了一次检波点波场的传播,计算量仅增加约30%。通过2D、3D模型及实际数据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零炮检距(MZO)偏移也叫做倾角时差(DMO)或叠前部分偏移,它将叠前偏移地震数据变成近似的零炮检距数据,以便消灭反射点上的画弧现象,并可获得在反射层倾角范围内的优质叠加结果,MZO是标准地震数据处理中重要的一步。迄今,各种频率-波数(f-k)和积分 MZO 算法已应用于实践中。文中,介绍了一种可应用于正常时差(NMO)校正的、共炮检距剖面的有限差分 MZO 算法。这种算法用的是一种常规叠后偏移15度有限差分偏移算法和一种特定的速度函数,而不是真正的偏移速度。本文证实当速度随深度而变化时这种 MZO 算法的实现结果,并探讨这种算法应用于速度随深度和水平距离变化情况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观测系统的特殊性,无法采用地面地震技术处理三维三分量(3D3C) VSP数据。现有的VSP成像技术中,可借鉴的高精度成像方法较少,缺乏相匹配的处理软件,成像速度分析多需要迭代,成像难度大。为此,提出一种适用于3D3C-VSP数据的无需迭代的速度建模与基于散射时距关系的成像方法。首先,建立了适用于3D3C-VSP观测系统的散射时距曲线方程,将地震道上各时刻的振幅分别搬至对应的反射面上,通过干涉叠加,抽取共成像点道集;然后,针对上、下行波射线路径不对称以及偏移速度不一致的情形,把共成像点道集中消除正常时差的上行波波场校正至具有双曲时差特性的虚拟炮检距道集中;最后,对虚拟炮检距道集进行精细速度分析、动校正和叠加,获得高精度的PP波与PS波成像剖面。该方法用于四川盆地A井3D3C-VSP地震数据的偏移,获得了优于常规VSP-CDP叠加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4.
当反射界面倾斜时,各迭加道的反射波信号并非来自同一个反射点,随着炮检距的增大,其相应的反射点向界面上倾方向偏移。另一方面,经动校正后不同炮检距的各迭加道之间仍存在着一个剩余校正时差。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将影响一般水平迭加的效果。为了压制多次波,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往往使用大偏移距,大道距,这样最大炮检  相似文献   

5.
最近,人们提出了几种基于图象道集分析的宏观速度分析技术。图象道集可通过共炮检距(CO)偏移和炮点记录(SR)偏移得到。在本文中我们指出,这两种图象道集有着明显的区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作者在进行以速度分析法为基础的炮点记录偏移中,隐式地采用了共炮检距校正方程。当然,这样做未必会导致错误的宏观模型,但一定会降低收敛速度。因此,要使基于速度分析法的共炮检距偏移或炮点记录偏移达到最佳,重要的是要采用相应的校正方程。  相似文献   

6.
常规叠后地震速度分析通常基于三个假设条件,即横向速度均匀、小炮检距、水平反射层。这类假设不符合我国地质构造的特点。为此,本文提出叠前时间偏移解析速度分析方法。该法通过研究共成像点道集上同相轴的深度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同相轴的深距曲线为抛物线;2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速度的相对误差成正比;3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真深度成反比;4同相轴平直时,成像深度为真深度。其主要实现步骤为首先利用三次叠前时间偏移道集上同相轴的时差,解析求取这种时差(或称延迟)为零时所对应的速度,此速度即为所需的成像速度;然后利用此速度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通过对实际资料处理结果的观察可以看出,该法简便实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常规叠后地震速度分析通常基于三个假设条件,即横向速度均匀、小炮检距、水平反射层。这类假设不符合我国地质构造的特点。为此,本文提出叠前时间偏移解析速度分析方法。该法通过研究共成像点道集上同相轴的深度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①同相轴的深距曲线为抛物线;②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速度的相对误差成正比;③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真深度成反比;④同相轴平直时,成像深度为真深度。其主要实现步骤为:首先利用三次叠前时间偏移道集上同相轴的时差,解析求取这种时差(或称延迟)为零时所对应的速度,此速度即为所需的成像速度;然后利用此速度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通过对实际资料处理结果的观察可以看出,该法简便实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分析法是在CMP道集动校正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工区多次波的频率范围,要求多次波的剩余正常时差必须遵循下列3个原则:①在最小炮检距处的多次波剩余时差必须超过1/4甚至1/2的低频周期时间;②最大炮检距与最小炮检距之间多次波剩余时差之差必须大于一个低频周期时间;③最大炮检距与最小炮检距之间多次波的剩余时差之差必须小于(n—4)倍的高频周期时间.其中n为CMP道集的覆盖次数.只要遵守上列3条原则,就可使多次波落入多次波叠加方向特性的压制区内.文中应用了精确的多次波剩余时差式,并用双曲线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绘制出一套多次波叠加方向特性曲线.平均拟合误差小于十万分之一.根据这一方法,在一个目的层段存在严重多次波干涉的地区进行地震采集试验,获得了压制多次波的很好效果,并在该区找到了一些新含油圈闭.  相似文献   

9.
茅金根 ,梁秀文 ,杨午阳 ,冯有奎 .等偏移距自动初至静校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5 ) :4 6 9~ 4 72  本文提出一种自动计算静校正量的新方法。它首先在等偏移距道集内对相邻道的初至波采用高精度相关构建一个关于炮、检时差的超大矩阵方程 ,然后采用优化统计迭代算法求解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并用概率分布函数确定精确的炮、检静校正量 ,最后用误差校正函数消除炮、检静校正误差。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 ,本方法自动、省时、精度高。  相似文献   

10.
衰减多次波的剩余时差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分析法是在CMP道集动校正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工区多次波的频率范围,要求多次波的剩余正常时差必须遵循下列3个原则:(1)在最小炮检距处的多次波剩余时差必须超过1/4甚至1/2的氏频周期时间;(2)最大炮检距与最小炮检距之间多次波剩余时差之差必须大于一个低频周期时间;(3)最大炮检距与最小炮检距之间多次波的剩余时差之差必须小于(n-4)倍的高频周期时间。其中n为CMP道集的覆盖次数。只要遵守上列3条原则,就可使多次波落入多次波叠加方向特性的压制区内。中应用了精确的多次波剩余时差式,并用双曲线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绘制出一套多次波叠加方向特性曲线。平均拟合误差小于十万分之一。根据这一方法,在一个目的层段存在严重多次波干涉的地区进行地震采集试验,获得了压制多次波的很好效果,并在该区找到了一些新含油圈闭。  相似文献   

11.
遵循反射地震数据叠前偏移可分步描述的思想,即动校正+叠加+叠后偏移,根据叠前观测波场、零炮检距波场和叠前时间偏移波场之间的坐标位置关系,通过波场变换实现了偏移到零炮检距地震剖面和叠前时间偏移。计算实现简单,只是空间方向的Fourier正反变换与时间方向的积分,并且偏移到零炮检距地震剖面与叠前时间偏移计算量基本相当,计算没有任何关于小炮检距近似或小反射倾角近似假设。最后讨论了这种方法在研究保幅成像、地震道插值等方面的应用可能以及处理实际地震数据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分偏移距动校正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鑫  陈新荣 《石油物探》2003,42(2):212-214
动校正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的动校正方法一般都忽略了偏移距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致使动校正结果不尽如人意 ;同时也影响了静校正的结果 ,使动、静校正后的地震道集内还存在着动、静态时移 ,从而影响资料的叠加和偏移成像。分偏移距动校正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偏移距对速度响应的差异 ,计算并消除这种差异所造成的CMP道集内的剩余时差 ,使同相轴的连续性和平滑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共中心点(CMP)道集通常用把反射系数表示为对称反褶积子波的峰值振幅来提供振幅随炮检距(AVO)变化的信息,这就把反射系数R放在每个炮检距h上给出了一个函数R(h),但是,我们怎么把入射角φ与炮检距h相联系,从而得到反射系数函数R(φ)呢?这就需要进行振幅与入射角(AVA)关系的分析。本文的一个目的是通过不依赖于速度的倾角时差校正(DMO)、偏移径向剖面,以及叠前零炮检距偏移之后,求出振幅与入射角  相似文献   

14.
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树林  高磊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3):407-410,500,326,327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求取准确的速度非常困难,速度误差带来的剩余正常时差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将剩余正常时差转换为速度误差的函数,采用多时窗分别对旅行时进行分解,可以获取不同时窗内的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和速度误差值。在获得速度误差后,分别用到相对应的时窗数据中,完成剩余动校正,再将剩余静校正量用于此数据,完成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处理。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法是解决复杂区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叠前时间偏移在三维转换波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昭军  唐建明 《石油物探》2007,46(2):174-180
在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和倾斜时差校正等是处理的难点,而叠前克希霍夫时间偏移技术不需要进行共转换点道集抽取、倾斜时差校正和叠后偏移等处理,就能实现三维转换波资料的全空间精确成像。为此,探讨了叠前克希霍夫时间偏移技术在转换波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论述了建立叠前时间偏移初始速度场的方法原理——根据转换波的特点,在转换波散射旅行时方程中引入各向异性参数,针对转换波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利用“三谱”分析技术建立叠前时间偏移初始速度场;论述了建立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的方法原理——通过对共成像点道集的偏移、反正常时差校正处理、交互迭代解释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等,确定最佳的偏移速度场。将该技术应用于XC气田的三维三分量转换波资料处理,处理后的三维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成像清晰,归位准确,地质形态细致。  相似文献   

16.
叠加速度最佳地表示了共中心点道集正常时差曲线的特性,而偏移速度则零炮检测距剖面和共中心点道集的绕射曲线特性。对于水平层状介质来说,由于其法向射线与成像射线一致,所以这两种速度是相同的,在倾斜地下的情况下,叠加速度取决于反射面的倾角,并与法向射线有关,但是反射点的横向分散(模糊性)与倾角有关,经倾角时差校正后,叠加速度降低了,而反射点分散现象消失,射线聚集于共反射点上,对于均匀介质来说,倾角时差校正  相似文献   

17.
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前所用的几种波场外推算法(分步傅里叶、傅里叶有限差分、广义屏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可以在共炮道集上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上述算法中,共炮道集为了兼顾各种波传播角,每炮偏移都要考虑相当多的边道,并且炮点和检波点要分别向下外推,因而计算量很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的深度偏移方法,它适用于二维和三维叠前深度成像,其步骤为:①在高频假设条件下,把共炮检距道集波场延拓公式中的积分运算进行稳相近似,得到波场延拓的相移公式;②把速度场分裂为层内常速背景和变速扰动,可求得整个均匀层波场深度延拓的偏移时移量、各层的偏移时移量及振幅校正系数,进而可得到最终波场延拓值。脉冲响应测试和理论模型试算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可适用于复杂地质体成像。  相似文献   

18.
叠前深度偏移为复杂介质中的速度分析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两个重要的速度分析方法-深度聚焦分析方法和剩余曲率分析方法,它们都依靠近拟公式修改速度,通常这些公式都假设反射层是水平的,横向速度是均匀的或在小炮检距情况下得到的,但是,当速度横向变化大时,修改速度的常方法就缺乏准确性计算效率,这里,基于射线理论我发现了成像深度是关于偏移导数的解析表示方法,这个导数函数描述了剩余时差和剩余速度之间的一般关系,应用导数函数和扰动方法,得到了根据剩余时差来修改速度的一个新公式,在这个导数中,我使用的炮检距,此外,我的公式还对基于偏移的速度分析提供了灵敏度和误差估计,它对所估算速度的速度的的可信度最化是益的,这篇文章的理论和方法已在合成记录上测试过的(包括Marmousi数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基于共炮检距数据体的适用于大规模三维地震数据体的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PSDM)并行实现方案。其基本思路为:①利用任意介质中的动态规划法三维旅行时计算方法提供旅行时场;②按照炮检距组织数据;③根据机器物理内存大小分配成像深度段;④对共炮检距数据分深度段进行基于消息传递接口(MPI)的进程并行处理;⑤对单进程作业进一步利用OpenMp并行同时实现多个单道的成像处理。此方案可充分利用节点内存,减少数据输入/输出(I/O)量。该方案是将单个炮检距的某个深度段的成像空间和需要的所有炮的对应深度段的旅行时场调入内存中,每一深度层的成像均在内存中进行,而且Inline和Crossline方向的偏移孔径可以自适应地根据偏移速度和成像深度进行选择,并采用空变反假频技术,可较大地提高成像精度。成像结果按体偏移形式输出,同时也可以输出成像道集。该方案在内存利用、数据I/O量和计算效率上达到最佳平衡。并行方式充分采用MPI+OpenMp混合编程模式,可高效、高精度地处理大规模三维地震数据。理论和实际数据的偏移成像结果均证明了本文方案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20.
当地下界面存在倾角时,地面上同一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到的反射波并不是来自界面上的同一个反射点,而是来自界面上的一个反射段,用这样的共中心点道集直接进行动校正叠加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从而严重影响了倾斜反射波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成像质量。而MO就是将非零炮检距地震记录转化为自激自收地震记录,保证在任何地层倾角的情况下都能实现共反射点叠加的一种重要技术。我们将看到:在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大炮检距地震记录在叠加前应尽可能作DMO处理,以消除非零炮检距地震道由于地层倾角而产生的时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平叠加剖面的质量。而且DMO还能消除地层倾角对叠加速度的影响,从而使得叠加速度更接近均方根速度,提高速度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