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炭技术》2016,(3):118-120
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的资料成图分析及煤层显微组分的对比,3#煤层的生气能力弱于15#煤层,3#煤层镜质组反射率均值为3.18%,15#煤层均值为3.35%。由于分流河道的冲刷作用,山西组煤层在距主河道越远处灰分含量值越高,太原组煤层在泻湖处灰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中裕地区的精细煤厚资料,基于相控沉积理论,借助地震沉积学在地层岩性识别及沉积相带划分等方面的优势,提出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预测煤厚的思路。通过对研究区山西组2~#煤层聚煤前后沉积相带分布及其演化与煤厚相关性分析,实现对2~#煤层厚度的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2~#煤层聚煤前为下三角洲沉积环境,聚煤后为上三角洲沉积环境。后期构造及聚煤后沉积环境对煤厚变化影响较小,而聚煤前沉积环境及其相带分布对煤厚变化起控制作用。煤厚预测结果与钻孔揭露吻合较好,最大绝对误差厚度为0.24 m,最大相对误差为9.19%,精度相对较高,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对唐山矿业公司铁三、铁四区5#煤层煤厚变薄原因及开采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性的地质研究,预测了5#煤层煤厚变薄带分布范围、发育发展方向和对整个铁三、铁四区5#煤层破坏程度,为采区的布置、采面的划分、计划的安排和采掘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制作徐州某矿7煤煤厚等值线图及其他分析图件,探讨了7煤煤厚变化规律,分析了聚煤沉积环境、后期构造等煤厚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井田沉积环境属于近海湖泊沼泽沉积类型,地壳的不均衡振荡运动和古地理环境的不断变迁,使煤层出现了不同部位的变薄和缺失,后期构造运动使局部煤层厚度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西组沉积环境和3#煤层顶板岩性分析,对3#煤层因受河流冲蚀,厚度变薄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3#煤层的开采提供了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6.
阳泉矿区3#煤层河流冲蚀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组沉积环境和3#煤层顶板岩性分析,对3#煤层因受河流冲蚀,厚度变薄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3#煤层的开采提供了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7.
从新安煤田沉积环境及其后期构造等几方面分析了煤田中东部煤厚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煤田中东部二1煤层厚度总体稳定,沉积时分流河道冲刷致使区北部出现大片薄、无煤带,后期构造的改造是导致煤厚出现厚薄相间的主要原因.该变化规律为煤田以后勘探、开采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煤矿安全》2016,(5):45-48
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大同矿区煤层群开采的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煤层群开采时覆岩导水断裂带的发育过程,分析了3-5~#煤层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与煤厚、工作面长度的关系。模拟结果显示:坚硬顶板下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随采动次数增加覆岩导水断裂带高度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随煤层厚度的增加,3-5~#煤导水断裂带高度增加,当煤厚13 m时,其增幅变大;随工作面长度的增加,3-5#煤导水断裂带高度增加,当工作面长度190 m时,导水断裂带增幅减小;煤厚为15 m时,将工作面长度缩短至180 m时可确保3-5~#煤的导水断裂不与15#煤采空区贯通。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聚煤环境和聚煤期后构造形迹,探索煤厚变化成因,旨在提高地质研究程度,为煤矿矿床开发可行性论证提供依据。研究区二1煤层沉积基底与区域对比虽有其特殊性,但与煤厚变化并无直接相关性,因为煤层层间滑动对煤厚的改造,掩盖、破坏了煤层原始沉积状态。因而,顺层滑动构造乃引起本区煤厚变化、且局部陡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沁水盆地南部含气饱和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沁水盆地南部3#煤层和15#煤层为对象,采用类比法、内插法等方法对该区含气饱和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饱和度值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增;含气饱和度与煤储层埋深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即含气饱和度随煤层埋深的增加而降低。3#煤层含气饱和度总体上高于15#煤层。通过对含气饱和度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含气量和埋深对含气饱和度影响最大,煤厚影响显著。并根据含气饱和度特征,将沁水盆地南部划分为三个区,其中,Ⅰ区为煤层气开发前景最好的区块,Ⅱ区块次之,Ⅲ区块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