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寻找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展了煤炭地下气化试验。介绍了矿井煤层气化试验自动点火技术在重庆中梁山煤电气有限公司矿业分公司北矿煤层气化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矿井煤层气化的特殊性和煤层点火的可靠性、安全性,讨论了煤炭地下气化工程的点火思路、供电方案,对自动点火装置进行了设计,并阐述了煤炭地下气化的过程测控,以及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为今后矿井进行煤层气化试验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我国矿井气化采煤技术的试验情况,说明矿井气化采煤的背景技术为“煤的地下气化”;分析了该法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并对“气采-煤基优质能源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矿井地下煤层气化,在河南省新密市下庄河煤矿研制成功,已于 2000年 9月上旬在北京通过了由国家计委、国家煤炭工业管理局组织的技术鉴定,从而使煤炭这一“劣质燃料”脱胎换骨为“绿色能源”。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密矿井地下煤层气化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一项高新技术,是煤炭工业的一次深刻革命,也是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2000年 4月 29日,河南省新密市昌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应用“矿井地下煤层气化法”这一专利技术生产煤气,在下庄河煤矿点火成功。这意味着煤炭行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到利…  相似文献   

4.
从煤层气抽放、瓦斯的综合利用、煤炭地下气化、矿井水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矿井的再利用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煤矿绿色安全生产技术,论述了现在煤矿安全生产模式的不足之处,分析了煤矿绿色安全生产技术模式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煤矿瓦斯防治和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矿区需要协调开发煤与煤层气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目标。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展现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流程的问题,通过分析晋城的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与技术体系,提出一种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动态模拟与辅助设计的新思路,根据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优化决策结果,研发出一套适用于煤矿区的能交互式、直观化协调开发的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三维仿真平台,并详细介绍了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和流程设计。通过该平台在晋城矿区的示范应用,表明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三维仿真设计平台实现了晋城矿区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技术方案的可视化动态模拟,为“晋城模式”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技术体系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了数字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矿井技术气化技术的应用系统、特点和“换孔注气点后退式气化工作面”结构,叙述了矿井气化技术,分析了矿井式气化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兖州“三下”煤和高硫煤“矿井气化”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气化”技术在鹤壁矿务局一矿已试验成功,并通过了国家工业局的鉴定。文章介绍了在兖矿集团用“三下”煤和高硫煤进行气化的前景及独特优势,进一步分析了“三下”煤的“气化采区”以及应用该技术的投资和效益情况。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鄂庄煤炭地下气化工程自投产以来产气量低且不稳定的原因.研究了空气连续气化、富氧气化、富氧-水蒸气气化等参数,探索鄂庄煤层地下气化规律,认为可采用脉动两阶段工艺提高煤气热值.当煤层气化最佳气、氧体积比为1.4:1,氧气体积分数为40%时,气化效率较高.在气化过程中,需根据气化工作面、高温温度场的移动及煤气组成的变化,采用辅助孔气化、反向气化等辅助气化工艺,维持气化煤层高温温度场,提高煤层气化效率,保证气化过程连续稳定进行.该结论为2号炉建设及采用富氧-水蒸气连续气化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二期工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煤层地下气化的稳定高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国有重点煤矿超化矿井、密县县办煤矿小超化矿井的炮采放顶煤工艺和取得的主要技术经济效果,分析了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的特厚“三软”煤层分层机械化开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和借鉴炮采放顶煤开采的条件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国有重点煤矿超化矿井、密县县办煤矿小超化矿井的炮采放顶煤工艺和取得的主要技术经济效果,分析了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的特厚“三软”煤层分层机械化开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和借鉴炮采放顶煤开采的条件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炭》2007,33(B06):80-81
煤层气俗称煤矿瓦斯,是宝贵的能源资源。我国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多,煤矿瓦斯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近年来,煤矿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未经处理或回收的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进一步加大煤层气抽采利用力度,强化煤矿瓦斯治理,减轻煤矿瓦斯灾害,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快煤层气抽采利用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2.
《煤矿开采》2004,9(4):20-20
10月2日,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潘西煤矿实施科技兴安工程,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800d,安全产煤5.10Mt的好成绩。矿井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十佳煤矿”、全国“高产高效”矿井、全国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煤炭系统科技进步“十佳”矿井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3.
突出煤层掘进工作面“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煤集团超化煤矿在被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之后,通过在煤巷掘进工作面采取“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实施瓦斯综合治理,有效地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认识煤与煤层气两种资源开发的全过程,科学评价各阶段开发效果,基于煤层气矿业权和煤炭采矿权分置的现实以及现行的煤炭和煤层气开采的安全生产许可制度,考虑不同类型开采企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时空煤层气开发对煤炭生产的影响,对煤和煤层气开发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与煤层气开发全过程可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4个阶段,即:单纯性煤层气开发阶段、互惠性煤层气开发阶段、煤与瓦斯共采阶段和废弃矿井煤层气开发阶段。但随着“煤层气勘查、开采结束前,不设置煤炭矿业权”规定的落实,将来煤炭与煤层气开发仅有单纯性煤层气开发阶段、煤与瓦斯共采阶段和废弃矿井煤层气开发3个阶段。基于各开发阶段不同的的开发目标,提出了各阶段开发效果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用于指导各开发阶段开发方案的优选。  相似文献   

15.
于洪军  王成 《中国矿业》2001,10(1):57-59
18 8 8年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 :我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让煤在地下燃烧而变成可燃用气体。一个多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为解决传统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而苦苦探索。英国早在 1 90 8年就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气化试验 ;前苏联于 1 932~ 1 935年间建立了煤炭气化试验区 ,1 941年获取重大进展 ;美国于 1 946年开始煤炭地下气化研究 ,1 987年试验获得成功。我国在 5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地下气化研究 ,先后在新汶、枣庄、大同、皖南等矿区进行了气化试验 ,其中新汶孙村矿是我国最早进行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的煤矿 ,但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6.
“长通道、大断面”煤炭地下气化新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杰  余力 《中国煤炭》2002,28(12):8-10,13
总结了国内外煤炭地下气化研究及发展现状,介绍了适合我国矿井煤炭资源气化的“长通道、大断面”煤炭地下气化新工艺,该工艺可获得含氢量在40%、热值在8.36MJ/m^3以上的地下水煤气,且能够实现连续,稳定生产,该煤气不仅可作为燃料直接使用,而且可作为众多化工产品的原料气或提取纯氢,在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最近,兖州矿区研究了用“三下”煤和高硫煤进行气化的前景及独特优势,并进一步分析了“三下”煤的“气化采区”以及应用该技术的投资和效益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从煤层顶板岩性及气化空间高温对顶板岩性的影响和燃空区处理角度,分析了煤炭地下气化空间的形成与扩展,提出了倾斜、缓倾斜和近水平煤层气化空间顶板结构模型,并分析了气化空间顶板结构对气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存在大量深部煤炭资源,井工无法开采,可以通过深部煤层气化方式将其开采出来,深部煤层气化利用地面打钻建造地下气化炉,其气化成功的前提是点火,深部煤层气化不同于浅部有井式煤层气化,其气化通道比较狭窄,点火只能通过拐弯钻孔下放点火器或点火剂来引燃煤层;深部煤层气化点火时是在煤层存在一定的水和压力下点火,同时还要能在通道内实现移动点火。目前的点火方式有电点火和化学点火法,经试验证明:电点火不适应深部煤层气化,化学点火法——利用自燃性气体硅烷可以完成深部煤层气化的点火。  相似文献   

20.
张庆贺  王晓蕊  袁亮 《煤炭学报》2023,(6):2506-2518
开发了一种多场耦合作用下煤炭地下气化的数值模拟程序和方法,基于ABAQUS软件中DFLUX、HETVAL、USDFLD三个子程序同时进行了热-力-化学-位移的多场耦合计算。以贵州省盘州市山脚树煤矿12号煤层第1气化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该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煤炭地下气化初期点火装置对煤体加热的模拟;实现了注入点不断后退移动下,煤体自燃引发的化学热变化的模拟;实现了煤气化反应后空腔形成的模拟。最后分析了山脚树煤12号煤层气化反应后温度场-应力场-位移场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场演化趋势整体先增后减,随气化点的后退移动依次达到温度峰值,上覆岩层在热传导影响下温度传导范围逐渐扩大,气化120 d后,温度整体传导范围近似泪滴形状,且随着高度的增加,上覆岩层的温度变化略微延迟,温度也逐渐降低;上覆岩层在高温环境下应力重分布,气化120 d后,上覆岩层的拉应力区近似呈现为“凹”形,下伏岩层的拉应力区近似呈现为“T”形,不同高度处岩层的应力演化规律差异较大,燃空区与直接顶交界面处岩层受空腔形成的影响,应力集中现象随着气化工作面的推移逐步发生;上覆岩层整体下沉,沉降量先增再减后趋向稳定,岩层的变形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