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了用于纺制异形纤维的两种中间相沥青的性质,并根据中间相沥青熔体的模口膨化比等性质,设计制造了用以纺制中空,条形,Y形等异形纤维的喷丝板。异型喷丝孔的当量直径,截面积,孔长等特征尺寸决定了熔体在喷丝孔中的流变行为,建议采用当量异形度作为纤维的异形度指标。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用于纺制异形纤维的两种中间相沥青的性质,并根据中间相沥青熔体的模口膨化比等性质,设计制造了用以纺制中空、条形、Y形等异形纤维的喷丝板。异形喷丝孔的当量直径、截面积、孔长等特征尺寸决定了熔体在喷丝孔中的流变行为,建议采用当量异形度作为纤维的异形度指标。  相似文献   

3.
中间相沥青基中空炭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伟  王成扬 《炭素》1996,(4):14-18
利用狭缝形喷丝板,将热缩聚和催化缩聚两种不同方法制得的中间相沥青纺制成中空纤维。着重研究了热缩聚法中间相沥青制得的中空炭纤维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中空炭纤维的力学性能比实心炭纤维显著提高。本文对这种提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辽宁诺科碳材料有限公司以石油产重芳烃为原料,致力于高模量(高导热、低成本)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目前该公司实现了中间相沥青工业生产技术突破,并掌握了中间相沥青的熔纺技术及氧化、碳化、石墨化工艺等核心技术。诺科碳材如今已实现中国自己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量产:一期工程"20 t/a高模(高导热)中间相沥青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采用实验室用氮压式单孔纺丝机,对中间相沥青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纺丝、经预氧化、碳化后测试其力学性能和结构,分析了熔纺温度对大直径中间相沥青纤维和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龙 《安徽化工》2014,(6):41-43
以AR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采用元素分析与红外分析手段,研究了沥青原料的结构和组成,通过热台偏光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了其流动特性。采用氮压式单孔纺丝机进行熔融纺丝,制备中间相沥青纤维,研究了中间相沥青的可纺性及纺丝工艺对于中间相沥青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纺丝温度350℃、纺丝压力0.016MPa与收丝速度220m/min的条件下纺丝得到性能优良的沥青纤维,纺丝连续性好,可连续纺丝约5min。经290℃不熔化处理和1000℃碳化后,得到碳纤维拉伸强度1.45GPa、弹性模量120GPa。  相似文献   

7.
阮湘泉  张和 《炭素》1997,(3):34-38
以石油系催化裂化渣油为原料,调制出可纺性的中间相沥青,并纺出均匀的中间相沥青纤维。用热分析法和元素分析法,确定了最佳氧化条件。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及透射电镜(TEM)对中间相沥青碳纤维进行了表征,求得了结构参数。并研究了碳化过程中,结构、性能与温度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8.
喷丝孔结构对中间相沥青基异形纤维截面形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了几种不同异形孔结构的喷丝板对中间相沥青的熔融纺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丝板结构对异形纤维截面的形状有决定性影响,利用Y 形喷丝板通过调整纺丝工艺参数,可得到Y 形、三角形和椭圆形等不同截面形状的纤维,同时也制得了中空炭纤维。  相似文献   

9.
查庆芳  冀勇 《炭素》1989,(4):18-23
报道了我国某地(称LY)提供的重质芳烃油样试制沥青碳纤维,经多次试验及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以中间相含量、高温粘度、软化点等与可纺性的关系,研究了中间相沥青的性能,初步评价了该重质渣油制取高性能沥青碳纤维(HPCF)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用自行设计的喷丝板,在单孔纺丝机上纺得了中空沥青纤维,文中讨论了这种喷丝板的设计原理。利用偏光显微镜,详细考察了熔纺工艺参数对纤维截面尺寸的影响。将纺得的中空沥青纤维进一步不熔化炭化,制得了中空炭纤维。SEM分析了中空炭纤维的径向结构。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的中间相沥青原料进行了微型纺丝机的试纺工作,探讨了中间相沥青的可纺性及炭纤维性能与中间相沥青性能的关系;采用自制的落球粘度计研究了BS-9中间相沥青原料的流变性能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同时对以BS-9为原料获得的沥青纤维进行了不熔化、炭化处理,研究了预氧化最终温度对炭纤维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中间相沥青本身的性质影响其可纺性并最终影响炭纤维的性能,在熔融纺丝过程中,要与纺丝工艺参数相互协调;落球法提供的可纺温度与微型纺丝机的纺丝实验基本吻合,为今后纺丝温度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不熔化处理温度是影响炭纤维性能的关键因素。以BS-9为原料,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到直径为10.03μm、拉伸强度为1.96GPa的沥青基炭纤维。  相似文献   

12.
中间相沥青纤维氧化稳定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两种不同的中间相沥青原丝进行了氧化稳定化研究,考查了氧化工艺参数对中间相沥青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这两种原丝的最佳氧化稳定化处理条件。为高性能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向柠  惠有权  王剑  董凤波 《炭素技术》2010,29(4):25-30,40
煤焦油沥青的甲苯可溶物中添加废聚丙烯塑料,对生成中间相的可溶性、共熔性、流动性、分子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中间相沥青的含量从22%提高到52%,并且中间相沥青的光学结构从中间相含量为74%、内含各向同性相的粗镶嵌结构改善为中间相含量为100%的广域融并体。中间相的表观黏度分析显示添加废聚苯丙烯塑料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共熔效应的增强,降低了沥青基质的表观黏度,并且中间相沥青从触变性变为非触变性。红外和核磁共振分析表明通过添加废聚苯丙烯塑料,中间相沥青吡啶可溶物发生烷基增多的现象,出现较多的α取代亚甲基结构。而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在添加废聚苯丙烯后由于烷基的增多,使芳香平面分子堆积变好。  相似文献   

14.
可溶性中间相沥青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斌  李铁虎 《煤化工》2002,30(5):18-20,27
以净化沥青为原料 ,采用四氢萘高压氢化处理制取了氢化沥青 ,氢化沥青 H/ C原子比提高 14 %左右 ,最佳氢化温度为 4 2 0℃。以氢化沥青为原料 ,炭化热处理制备了中间相沥青 ,对炭化温度和恒温时间进行了优化选择 ,在 4 0 0℃下对氢化沥青炭化热处理 3h(升温速率为 2℃ / min) ,可制得喹啉可溶物 (QS)高达 85 %以上、TI含量为 71%和 β树脂含量为 5 8%的可溶性中间相沥青。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制取过程以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并与其他前驱体碳纤维进行了比较.以期能成功制取除超高模量以外的优异力学性能的中间相沥青碳纤维.  相似文献   

16.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是应用于电子、新能源、建筑等行业的高性能材料,也是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领域必不可少的特种材料。文章概述了国内外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发展及产业化现状,综述了国内以石油、煤以及萘等不同原料制备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研究进展,为高性能碳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间相沥青流变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变性是中间相沥青的重要物性。本文用高温旋转粘度计研究了几种中间相沥青的粘度—温度及流动曲线。沥青的粘度—温度曲线分软化、平稳流功、固化三部分。平稳流动区域的宽窄同原料的原始结构及软化点有关。中间相沥青在剪切作用下结构变形,表现为剪切变稀,是非牛顿流体。但在高温阶段,剪切变稀不明显,成为假牛顿流体。以玻璃化转变温度为参考温度,松驰因子:αΥ=(η/Τ)/(ηg/Τg),用WLF公式对粘度—温度曲线关联,0到较好的关联结果。根据沥青的流变性,找出有可能得到高性能材料的中间相沥青。  相似文献   

18.
中间相沥青纤维的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相沥青熔融纺丝可制得沿轴定向较好的沥青纤维。这些纤维虽然由芳烃大分子层片组成,有较高的软化点,但仍具有热塑性,因此在碳化以前必须进行不熔化处理,使之热固化,以防止碳化时纤维的熔融和融并,保持它们轴向择优定向的结构。故不熔化处理在碳纤维的制造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本文通过在空气中加热中间相沥青纤维,研究了氧化工艺参数,氧化增重和最终碳纤维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中间相沥青纤维的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沥青为原料,采用热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各向异性组分含量的中间相沥青(MP)。以不同各向异性组分含量的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制备了中间相沥青基活性炭(MP-AC)。使用透反射偏振光显微镜对中间相沥青的显微结构进行静态观察,考察了不同恒温时间中间相沥青的收率和光学显微形态的变化,使用物理吸附仪对MP-AC的比表面积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在410℃,恒温6.5 h时可以得到各向异性组分含量约为100%的优质广域型中间相沥青;MP中各向异性组分含量的不同对MP-AC的比表面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化纤文摘》2006,35(6):28-29
20066184中间相碳纤维微观结构的形成White J.L.…;World of Carbon,2003(,2),p.3(英)通过控制喷丝板中各向异性液体的流量,制造设计好微观结构的中间相碳纤维。采用低黏度和不易受纺丝温度影响的中间相沥青,可以控制纺丝过程中中间相纤维的微观结构。(李晶)碳纤维喷丝板微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