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梳棉机刺辊下加装梳针分梳板对化纤纱棉结去除的影响问题。用常规方法对刺辊下加装梳针分梳板、锯齿分梳板及小漏底在不同隔距条件下所加工的生条棉结和纱线棉结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1)从减少生条棉结角度而言,使用梳针分梳板可以考虑隔距偏小掌握,而使用锯齿分梳板可以将隔距适当放大些,在同样隔距(限于试验中0.3、0.5和0.7 mm三种方案)下,梳针分梳板比锯齿分梳板更有利于化纤生条棉结含量的降低,但仍以小漏底方案棉结最少;(2)对于成纱棉结,总体上同种隔距下以锯齿分梳板优于梳针分梳板方案;(3)本次试验数据显示,生条棉结与三类千米棉结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SAURER(Jintan)清梳联喂棉系统工作原理,对JSC326梳棉机工艺进行了调整。从设置不同的输出速度、锡林转速、刺辊转速、锡林刺辊转速比、盖板速度以及盖板隔距、前上罩板隔距等方面探讨相关工艺变化对纺纱质量的影响,最终给出了各项设置的最优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梳棉机刺辊落棉和生条质量的比较问题。用USTER AFIS单纤维测试仪对五台梳棉机所加工的刺辊落棉及生条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刺辊落棉中总棉结数是生条的4.7倍,根数短绒率是生条的2.7倍,总杂质数是生条的84倍,可见异物率是生条的207倍,未成熟纤维含量是生条的2倍,可见刺辊部分的确可以有效排除棉结、短绒和杂质,且对大杂和大尺寸棉结及非棉物质排除的效率比较高,生产过程中可以用AFIS检测刺辊落棉和生条来判断刺辊相关工艺是否有利于棉结、短绒和杂质的排除。  相似文献   

4.
对A186型小漏底式梳棉机与刺辊下分梳板式梳棉机分梳纤维效果作了系列对比实验,对其在相同机械条件下分梳棉纤维产生的后车肚落物,盖板花,输出生条中纤维伸直度,分离度,棉结,杂质及条干不匀率等数据作了分析,采用刺辊下梳板取代小漏底可增强耐机对喂入纤维层的预梳理及排小杂能力,有效减轻西林,盖板主分梳区的分梳负荷,使其细致梳理纤维作用增强,保证了梳棉机高速高产时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锯齿分梳板隔距变化对生条、棉纱质量的影响问题。在梳棉机刺辊下分别加装了锯齿分梳板和小漏底,锯齿分梳板与刺辊隔距分别为0.3 mm、0.6 mm、0.9 mm、1.2 mm和1.5 mm,对不同隔距下生条及棉纱进行质量检测。结果表明:(1)锯齿分梳板隔距为0.9 mm最有利于生条中棉结的去除。对于生条棉结而言,采用隔距0.3 mm不如小漏底工艺。(2)锯齿分梳板隔距为0.3 mm最有利于生条中短绒的去除。采用大隔距不如小漏底工艺去除短绒的效果好。(3)锯齿分梳板隔距为0.3 mm最有利于成纱强力的提高,采用大隔距不利于成纱强力的改善。(4)锯齿分梳板隔距为1.5 mm和1.2 mm有利于成纱条干的改善,锯齿分梳板采用小隔距对于成纱条干的提高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6.
梳棉工艺与梳理器材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实现对纤维平衡梳理、柔性梳理和充分梳理的要求,提出适当增加针齿密度、减缓分梳速度、放宽分梳点隔距的做法,以有利于保护纤维,提高梳理质量。梳棉工艺试验结果证明,后部工艺及刺辊齿条的改进可减少纤维损伤,提高纤维转移率。通过降低除尘刀高度、适当缩短第一落杂区长度,可降低短绒率及落棉率。适当控制小漏底各点隔距及刺辊与大漏底鼻尖隔距,可增强短绒的排除能力,提高梳理器材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对盖板针布与锡林针布分梳纤维状态分析,对盖板针布和锡林针布的设计作了调整。试验结果表明,盖板花中的短绒率和杂质吸收率均得到改善。等隔距分梳可有效改善和稳定分梳效果。此外,对道夫针布齿形及清梳工艺配合方面也提出了改进方法。最后,在A186梳棉机上的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工艺及器材得到的生条及纱线指标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现代三刺辊梳棉机刺辊速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刺辊速度下由回花收集器在梳棉机不同部件所收集的梳棉机回花纤维性能的变化。根据Uster HVI的检测结果可知刺辊速度越高,对纤维的损伤越大。AFIS的检测结果也说明了相同的变化趋势。同样地,刺辊速度越高,纤维强度下降得越多,短纤维含量增加。有意思的是,刺辊速度越高,纤维的断裂伸长值反而越大。另一方面,刺辊速度的变化对棉结尺寸和棉结数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刺辊速度越高,杂质、尘杂和异物的数量越多。除了从刺辊区获取的回花外,其余的回花纤维在刺辊速度较高时伸长值都较大。另一个令人关注的地方是当刺辊速度较低时,从锡林后部获取到的回花纤维长度更长、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新型排杂、降短绒刺辊锯条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设计了排杂、降短绒刺辊锯条,用常规试验方法对新型排杂、降短绒刺辊锯条所加工的生条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采用新型排杂、降短绒刺辊锯条的确有利于短绒的减少和棉结杂质的下降。也有利于落棉率的下降。采用加大齿深,底部负角设计,提高针布光洁度,弧形齿背,齿顶、工作边、背边处理成弧线等技术措施是新型刺辊针布能达到降低短绒目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精梳工序机械结构的作用,从合理控制小卷定量、加强锡林的维护、合理选择顶梳密度和位置、经常检查毛刷运行情况、合理控制毛刷与锡林速度之比、确定合理的落棉率和给棉长度等方面探讨了减少精梳棉结的工艺控制.  相似文献   

10.
减少精梳棉结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精梳工序机械结构的作用,从合理控制小卷定量、加强锡林的维护、合理选择顶梳密度和位置、经常检查毛刷运行情况、合理控制毛刷与锡林速度之比、确定合理的落棉率和给棉长度等方面探讨了减少精梳棉结的工艺控制。  相似文献   

11.
刺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梳棉机刺辊转速通常是由梳棉机的主轴电动机通过皮带传动的方式进行控制,利用更换不同直径的皮带轮得到多种传动比来实现刺辊的转速调整。文章通过对刺辊加装独立电动机驱动,利用PLC控制和变频调速技术来实现刺辊转速的调整,以适应不同梳棉刺辊速度的调整要求。改装后的刺辊转速的变频调速,可满足对刺辊的多级或无级连续的速度调整需要。  相似文献   

12.
高产梳棉机刺辊工作的一些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产梳棉机刺辊工作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从握持分梳角度讲,刺辊直径大较有利,上给棉不利于分梳。三刺辊减小直径会造成分梳不良,三刺辊间剥取不会产生分梳作用。为了便于刺辊上的纤维转移,应该减小第三刺辊直径。除尘刀除杂会使好纤维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13.
对梳棉机刺辊处气流研究进行了综合述评,分:(1)除尘刀前后;(2)小漏底(包括分梳板);(3)刺辊与锡林间;(4)刺辊罩壳4个部分。对刺辊处气流运动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归纳分析,指出了以往刺辊部分气流研究的不足,对今后刺辊部分气流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采用当今先进的测试技术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刺辊处气流运动的速度与压力,利用当今的梳理理论、CFD等相关专业知识可以建立刺辊部分气流运动的数学模型,使刺辊部分研究从定性研究为主走向定量研究,并用之指导刺辊部分的设计和生产工艺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高产梳棉机的“梳棉理论”(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梳棉机气流问题、剥棉问题和锡林与盖板间纤维的脉动问题。分析了刺辊部分、锡林与盖板部分前上罩板、锡林与道夫间气流运动的规律,以及上述气流对梳理过程中纤维转移的影响。讨论了梳棉机不同形式剥棉机构的优劣和梳棉机锡林盖板间纤维是否存在着波动现象,指出梳棉机锡林与盖板间纤维存在着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在梳棉机上采用柔性梳理工艺提高成纱质量的问题。文章通过优选锡林刺辊速度,确定合理的锡林与活动盖板、刺辊与给棉板、锡林与道夫、锡林与前后固定盖板隔距等参数,选择配套合理性价比高的大白鲨针布等技术措施,使成纱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国内外梳棉机的发展历史;梳棉机给棉与刺辊的基本作用;刺辊的梳理;刺辊梳理度、梳理功、平均梳理比功;刺辊下气流运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梳理发展历程的认识,也有助于对给棉与刺辊部分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锡林和盖板间的梳理作用;双区盖板和金属针布盖板;刺辊分梳板和锡林前后固定盖板、锡林与道夫间纤维转移;传统道夫机构的缺陷及其改进;锡林及刺辊的梳理作用与高产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加深了人们对梳理过程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仿生射流表面孔径与射流速度耦合减阻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仿生射流表面流场问题,基于非光滑表面减阻的仿生学理论,对鲨鱼鳃裂部位射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具有类似于鲨鱼腮裂部位射流特征的仿生射流表面模型及可拓模型.利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仿生射流表面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在主流场速度为20 m/s时,分析了不同射流孔径与不同射流速度耦合情况对壁面摩擦阻力、压差阻力及减阻率的影响,并对仿生射流表面减阻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射流孔为5 mm时与射流速度耦合情况下的平均减阻率最大,为11.566%,同时为仿生射流表面多因素耦合情况下的减阻特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小直径锡林梳棉机分梳效能问题,分析认为,小直径锡林有以下几个优点:(1)离心力大,有利于杂质的排除;(2)有利于锡林上的纤维向盖板转移;(3)有利于小隔距区间长度的增加,因而可提高分梳效能;(4)有助于锡林滚筒表面变形的减少,因而有利于锡林与盖板隔距的稳定,也为锡林与盖板隔距的进一步减小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小直径锡林也有不足,如不利于刺辊与锡林、锡林与道夫间纤维的转移,这些可通过调整道夫和刺辊直径等参数来加以改善。小直径锡林针布配套要考虑使用工作角小的针布,以提高纤维抓取能力,道夫工作角稍大或等于锡林针布的工作角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