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诺 《华中建筑》1997,15(3):24-25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曹诺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在一般人看来,“建筑”与“艺术”一个是工程学科,一个是艺术学科,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建筑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又产生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等这些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培育建筑企业集团和“建筑之乡”基地县是确立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两大支撑点。“建筑之乡”如何调整建筑业产业结构、壮大企业规模、完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素质、增强经济效益,实现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我们再次深入“建筑之乡”——福建省永泰县,开展调研,感到世纪之交“建筑之乡”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挑战:“建筑之乡”的忧患所在建筑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建筑市场环境出现的几种新情况,切不可忽视。一是“建筑之乡”要增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的意识。《建筑法》…  相似文献   

3.
李行 《南方建筑》2001,(1):28-30
建筑三大规律之一的“地点性”是建筑区别于其他物质产品的唯一特有规律。建筑及其设计方案之成败首先在于建筑的选址即地点,在于其“特定地点性三要素”间的关系,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中的所谓“风水”,这是建筑中一条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4.
浅谈建筑装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洁 《工业建筑》1998,28(9):58-59
1引言众所周知,自从新建筑运动后,尤其是从现代主义开始,建筑装饰被扫除殆尽,一些人把装饰看作美学上的低能和道德上的堕落。著名的“少就是多”,“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装饰是罪恶”……等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限制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建筑机能...  相似文献   

5.
《建筑创作》2002,(4):8-11
问:作为一名建筑师,您对“建筑”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黄:如果离开某一个特定的建筑来谈建筑,也就是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我想只能从建筑的基本属性开始,虽然这与当今崇尚 “理念”的潮流似乎格格不入。人们开始从事建筑活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建筑的风格样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一些属性几乎贯穿建筑活动的始终,正是由于它们的永恒存在,建筑才成为“建筑”。 1.“功能”属性 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满足人们某种活动或“体验”所需要的场所,这个场所可以是任何形状的、带有任何表情的空间,但它一定要能够很好…  相似文献   

6.
费麟 《钢结构》2005,20(1):94-95
当前讨论“建筑方针”,有其现实意义。1958年建筑艺术座谈会以及1961年梁思成先生对此都作了专门的论述。“建筑方针”不单是学术理论问题,更多的是实践问题。离开工程实践,沙龙式空论建筑方针是徒劳无益的。下面就建筑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谈一下“建筑方针”问题。  相似文献   

7.
石库门建筑是旧上海所具有的 一种特色建筑。所谓石库门者;是房屋建筑大门的门框均用条石构成,考究的还在门的上方砌有如蝙蝠等象征有“福”的雕饰,或是刻有如“长发其祥”、“松柏长青”等吉祥字句的石牌。上海石库门建筑有单元式或分成几进的,均为砖木结构。上海市区和郊县城镇,乃至在上海附近的江浙两省都有。石库门建筑在建造时,颇重视防火,往往用高墙与邻居隔断开来。这种建筑的形制,很有可能是受徽州明清民居建筑的影响。 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中,有一种“里弄式石库门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是上海滩上城市居民的典型特色建筑之…  相似文献   

8.
王昀 《华中建筑》2002,20(3):33-36,54
该文以独特的视角,精妙地剖析了“音乐中的数”和“建筑中的数”的关系,从而找到音乐与建筑相互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共通点-数,于是将产生有着普遍意义存在的音乐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对话,于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名言不再抽象。  相似文献   

9.
李先逵 《建筑》1998,(11):26-27
建筑,这个词的使用是近代从日本传入加以普及的,在中国古代则称为“营建”或“营造”。建筑这个词在中文里是个多义词。一是直接指房屋等建造物;二是措施工的工程行为;三是指建筑艺术;四是指建筑学这门学问。不过,要作为对建筑实质性的理解,必须要以后二者作基础,站在建筑文化或曰“住文化’懒高度,方能深入堂奥。那种以为建筑不外乎盖盖房子,没有多少大学问、没有多少高科技,这样的看法就失之浅薄了。由于建筑现象的复杂性,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对建筑的认识也各执一词,见仁见智。建筑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建筑的本质,至今还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二千余年以来的发展是受生态环境和哲学思维所制约,就地取材,利用木结构中铺作层的高架减震性能,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目的。 近代中国建筑界对“唐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使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向前发展了一步。 “仿古建筑”的提法,不利于中式传统建筑向前发展,提出用“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取代“仿古建筑”的称谓,以适应发展中的“中式建筑”。 目前,国内风景区的景点建设和文化遗址公园、寺庙建筑以及休闲山庄中仍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在适应观光客流量大,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经济效益而商品化等因素带来的新问题,以实例进行探讨。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