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跌落测试系统机械手提升试品以及自动调整试品跌落角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试品滑动甚至脱落现象,为保证安全稳定夹持,可通过检测试品与机械手之间的滑动,采用机械手夹持力反馈控制系统,实时补偿夹紧力。为实时检测滑动情况,选用增加橡胶表皮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做为触滑觉检测的敏感单元,设计调理电路对传感器输出的电荷信号进行转换和放大,使其变为可分辨、可用阈值法进行判断的触觉信号和滑觉信号。实验结果表明,粘贴橡胶表皮的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滑觉;经过调理电路输出后的信号可明显分辨触觉和滑觉。  相似文献   

2.
为增强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的压电效应,以纳米氧化锌(ZnO)作为填充物,运用等离子对纳米ZnO进行表面改性,采用刮涂法制备了P VDF-HFP/改性ZnO复合薄膜.研究了P VDF-HFP/ZnO复合薄膜中纳米ZnO的分布情况,以及复合薄膜的β相含量、压电应变常数d33.结果表明,等离子处理之后的纳米ZnO能够更好地分散在复合溶液中,得到更高的β相含量,提高了P VDF-HFP/ZnO压电薄膜的压电输出.  相似文献   

3.
压电驱动器和传感器的ANSYS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了压电材料的本构方程,利用由压电聚合物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而成的双压电晶片悬臂梁模拟压电驱动器和传感器,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8.0进行模拟分析,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NSYS8.0的模拟结果与理论值十分的接近,因此,用ANSYS8.0对压电材料的驱动器模型和传感器模型进行模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半导体应变片和聚偏二氟乙烯(PVDF)传感器,建立了2套脉冲推力测试系统;介绍了测试和标定原理及结果,给出了应变片的电压-应变转换率和PVDF传感器的动态压电系数;研究了2种方法所获得的推力曲线出现振荡的原因,并把2种瞬态脉冲推力测试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所获冲量耦合系数与国内外相关文献吻合,验证了2种测试手段的可行性,对脉冲激光发动机和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性能优化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压电材料的本构方程,利用由压电聚合物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而成的双压电晶片悬臂梁模拟压电驱动器和传感器,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8.0进行模拟分析,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NSYS8.0的模拟结果与理论值十分的接近,因此,用ANSYS8.0对压电材料的驱动器模型和传感器模型进行模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碳纳米管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锆钛酸铅(PZT)陶瓷颗粒为功能相,运用流延工艺制备了0-3型压电复合薄膜,研究了碳纳米管改性对0-3型压电复合薄膜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碳纳米管的掺杂不仅可以提高PVDF基体的介电常数,还可以导致具有压电性的β相基体的形成,以上两个效应均导致了0-3型压电复合薄膜压电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新型高性能铁电聚合物薄膜的制备技术,采用热压法工艺制备了Zn颗粒/聚偏二氟乙烯(PVDF)金属聚合物压电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晶形结构进行了分析,运用准静态压电测试仪测量了复合薄膜的压电应变常数d33.结果表明:Zn颗粒的加入使复合薄膜诱导产生β晶相,而热压制备的纯PVDF薄膜只含有非极性的α晶相;同时,Zn/PVDF复合薄膜的压电应变常数d33相比于PVDF薄膜明显提高,具有较强的压电性;并且,压电性能明显受到薄膜中氧化锌含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Zn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压电应变常数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8.
针对物体表面形貌无损探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大面积薄膜晶体管(TFT)和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的表面形貌探测方法,具有大面积、可覆形、便携化和高精度的特点。该方法利用电容传感器原理,将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领域的TFT阵列与传感器相结合,可精确定位物体表面微米级缺陷,测量分辨率达到50 μm,实现了对物体表面形貌的精准无损探测。  相似文献   

9.
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压电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具有耐化学腐蚀性、耐磨性、高介电强度等优点。不同于常见的PVDF压电薄膜类产品,PVDF压电纤维具有灵敏度高等独到优势。本文介绍了PVDF的压电机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利用各种纺丝法制备PVDF压电纤维时,通过改变纺丝方法、纺丝参数、纺丝添加剂及后处理条件,提高PVDF纤维的压电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机器人通过触觉感知外部环境信息,弥补视听交互信息缺失的不足,根据聚偏氟乙烯(PVDF)材料的压电效应设计开发基于触觉传感器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触觉识别系统,能够根据所采集的触觉信号识别出材质类型. 提出基于渐进式级联卷积神经网络的触觉识别算法. 该算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机器人传感器的信号特征,包括经过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触觉数据频谱图和信号表征周期内的时域特征. 为了解决特定材质识别混淆的问题,利用K-Medoids聚类算法和动态时间规整(DTW)距离度量算法将分类过程区分为粗、细2个层次,构建渐进式分类模型. 实验表明,设计的触觉传感器对物体材质的平均识别正确率约为97%,机器人能够成功识别触摸到的真实材质,为下一步的探索交互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信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然而,长期以来三门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存在授课内容重复、衔接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文章首先阐述了整合的总体思路,其次提出了整合的具体方案,然后分析了整合后课程体系的特点,最后对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人为本 ,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 ,把党性原则和“人情味”联系起来 ,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4.
VBA与VB应用程序之异同和相互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VBA(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与VB(VisualBasic)之间的异同点,以及VBA与VB的代码对照,并举例说明了两者之间进行相互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人为本,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把党性原则和"人情味"联系起来,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花鸟画和花鸟图案虽然在表现的目的、功能和工具材料上相异,但在表现手法和造型规律上却相互融合。在设计艺术中进行工笔花鸟画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互融性,将设计艺术中的一些有益因素贯穿到花鸟画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工笔花鸟的表现语言,同时也使花鸟画教学和设计艺术专业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泥岩涂抹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及封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岩涂抹是断层封闭的主要机制之一,为了建立合理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泥岩涂抹类型、形成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泥岩涂抹主要有3种类型:即研磨型、剪切型和注入型.泥岩、页岩、煤层、膏岩、泥质盐岩、碳酸盐岩和粉砂岩均可成为涂抹的原岩,由原岩与周围岩石的强度差异所决定的拉张型叠覆带是泥岩涂抹形成的关键地质因素.叠覆区的几何学特征、断距与泥岩厚度的比率、有效正应力控制着泥岩涂抹的连续性,亚地震断层(断距小于15m)泥岩涂抹连续临界SSF值范围很大,最大可达到50,规模较大的断层(断距大于15m)临界SSF值一般为5~8,有效正应力越大,临界SSF值越大.连续的泥岩涂抹导致断层在盖层段垂向封闭.断层侧向封闭取决于多次涂抹形成断层泥含量,可建立SGR,SSF和CSP与过断层面压力差之间的关系,从而计算断层所能封闭的最大油气柱高度,实现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9.
由于缺乏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科技哲学和科技美学的指导 ,现代科学和技术越来越陷入自设的困境 .面对现实 ,提出致力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特别是理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融合 ,以此促进科技、美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联姻 ,唤醒科技的人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常见天然沸石的结构.性能和应用情况以及对几种典型沸石类分子筛材料的合成方法.特性及应用,提出了开发利用沸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