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识别代表身份识别技术的未来方向,近年来发展迅速。文中对生物识别技术本身仅作简单介绍,文章侧重于生物识别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在外军的一些重要研发及装备动态,最后提出了生物识别技术的一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常见,且信息安全也逐渐受到关注。在此种背景下,本文从生物识别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观点入手,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又分析了信息安全领域中生物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融合。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身份识别在社会的多个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生物识别技术得以开发和应用,通过判断人的动作行为,进而区分其个体身份。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识别技术,步态识别技术将身份识别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前身份识别领域重点研究的方向。文章基于步态特征的身份识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指纹识别技术在信息安全和银行业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识别技术发展概述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已经进行多年,其中指纹识别作为其中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分支,其民用化应用近年来日渐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应该说,指纹识别技术和基础产品已经到达了规模化应用所需的成熟性、实用性、易用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其应用发展的两种趋势,一是应用项目的规模逐渐扩大,二是不断与其他技术相结合而产生新的边缘应用。我们可以将各种应用归纳为以下几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身份验证的准确性、安全性、稳定性.人体生物特征表现出了几大特点:唯一性、稳定性、不可复制.本文通过深度学习技术简述、分析特性、探究支持,研究了生物特征识别中的虹膜识别方法.虹膜识别性能指标在应用中相比其他生物指标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希望通过本次对虹膜识别方法的探究,促进虹膜识别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背景与现状在信息惠民工程中,各领域对身份识别有很大的需求。第一,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社会保障领域,在全国20几个省市进行身份识别应用,得到了老百姓一致的认可。我们可以应用人脸识别,包括指纹,虹膜技术进行身份识别。在信息惠民工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分享,共享,整合。第二,信息惠民工程在跨领域结算中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三,移动互联网爆发性的增长,我们由网上社保过度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生物识别就是通过对人类共有的,不过每个个体间的行为和生理特点都是有区别的,这些特征正好实现了个体识别的形式。在生物识别技术中包含了人脸识别技术,其主要识别人体的面部特征,通过对比面部的采集信息和数据库中的信息达到识别的目的。现阶段,这种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很多的领域、场合,如教育、金融,超市、银行等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而且,高校也在加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不过,对于这一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也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下面,我们就从网络舆论方面来分析高校校园管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利弊。  相似文献   

8.
茹志鹃 《电子测试》2016,(19):61-62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今市场上已经出现多种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典型应用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如国防、司法、金融等,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认可.  相似文献   

9.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利用人的生物特征信息,自动实现对个人身份的识别和认证。本文综述了目前已有的8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比较其在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同时,还讨论了生物特征识别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可以非接触式远距离采集生物特征,数据获取更加自然、直接、便捷。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经济文化保卫、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安保领域中主要有2种类型的应用,即静态人脸比对识别和动态人脸监控识别。动态识别技术可应用于车站、机场、地铁等重点场所和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以及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出入口等多种治安、安保、安防、反伪等领域。静态人脸识别搜索比对是指静态人脸照片与人脸数据库比对,进行人的身份搜索和身份管理,主要应用在治安和户籍管理、身份核查、内保等方面。文章对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保卫工作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