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土塬地震资料具有低信噪比、静校正比较突出等问题。在应用静校正方法后记录的剩余静校正量依然较大,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剩余静校正方法。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资料的较大剩余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3.
复杂地区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校正问题的解决要做到有理有序。有理就是根据近地表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校正方法;有序就是解决静校正问题需要遵循先长波长、后中短波长及剩余静校正的顺序。为了解决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首先要建立近地表模型.然后应用模型约束折射静校正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接着应用折射波剩余静校正解决中短波长问题,最后应用分频静校正解决剩余静校正问题。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这套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明显优势,也对静校正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高密度地震资料波场信息丰富和初至波信息清晰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套适合高密度地震资料且能够满足高精度处理要求的剩余静校正方法。通过依次应用多域迭代折射波剩余静校正、分频模型迭代剩余静校正和非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有序地计算高密度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进一步解决中、短波长静校正问题。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高密度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5.
静校正技术是煤层气地震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基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地震资料的特点,本文简析了不同静校正方法的原理,通过对实际资料的深入分析和对静校正方法的反复研究与试用对比,探索得到一套综合利用折射波静校正、初至波剩余静校正和反射波剩余静校正等技术的有效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该区煤层气资料的静校正问题,为深化研究该区煤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进行煤储层的裂缝预测和含气性检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复杂山区的静校正方法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8,他引:15  
静校正问题是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本文针对柴达木盆地复杂山地资料,分析了静校正问题的特征,总结了在复杂山区静校正问题中所采用的几种方法(包括多域交互迭代静校正方法、广义线性反演法、地表一致性的剩余静校正法、非地表一致性的剩余静校法)。 这些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只有“因地制宜”地采用这些方法,才能见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共中心点域浅层折射波解释方法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如果反一个共中心点道集内折射层的速度近为常数,顶面近似为平滑斜面,那么,折射旅行时与偏移距满足直线方程。直线的斜率为折射层速度的倒数,截距为共中心点的时间深度,据此提出了共中心点域折射波解释方法。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简单、不需要约束条件、计算快速、解稳定、适应性强。运用该方法确定了我国西部某油气勘探区的近地表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8.
微测井和小折射是低、降速带测量的常规方法,实际施工中,视地表条件按一定的间隔进行测量。在低、降速带较稳定的前提下,这种方法能得到可靠的低、降速层的物性参数,作为分层内插的控制点。控制点间的低、降速层的参数由控制点延拓。若表层结构较简单,且横向速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而当表层速度和厚度变化大且低、降速带的底界又起伏较大时,不但不能获得准确的地表延迟时,消除低高频静校正的影响,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长波长静校正。用FOCUS系统中的剩余静校正处理系统,能够提高地震资料品质,概述了FOCUS系统几种静校正方法的使用前提和条件,通过实例说明了应用这些静校正方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将模型道的建立与时差拾取合二而一作为一个优化过程处理,在优化模型道建立的同时,时差也拾取完毕,优化过程采用以时差为状态矢量,叠加能量为目标函数,单采样间隔摄动直接寻优。为了拾取超过地震道视周期一半的较大时差,采用了目标函数局部凸域扩展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双时窗,双道集算法,增加时差拾取的冗余度,以提高校正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复杂地表区静校正问题的处理方法及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塔里森地区的静校正问题是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塔里木地区的地热资料,总结了在解决复杂地表区静校正问题中所采用的几种方法,沙丘曲线静校正,全差分析射波静校正,扩展了互义互换法折静波静校;人工拾取大的静校正误差和自动剩余静校正等,这些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但都见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转换波剩余静校正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换波具有与纵波不同的特点,因此地震转换波数据处理方法也必然有其不同之处,其中转换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就是其中之一。Cary等认为,在地表一致性假设下,在地下构造不很复杂且接收点静校正量很大的情况下,剩余静校正量可以近似等于接收点的静校正量。因而,可以在共接收点(CRP)叠加剖面上,使模型道与CRP叠加道的相关值达到最大来实现叠加能量最大,进而拾取最大相关值所对应的CRP点的静校正量。为了验证该算法的实用性,本文不仅进行了理论模型试验,而且对实际转换波数据进行了试处理,表明Cary的剩余精校正方法在效果上明显优于常规方法,并且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南安集海探区表层结构复杂,常规的基准面静校正技术难以有效解决严重的基准面静校正问题,导致基于相关的自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受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和最大1/2波形周期静校正量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由高信噪比初至时差统计求解炮检点的剩余静校正量,不需依赖表层模型、较高信噪比资料等,对校正量的大小也无限制,侧重补充基准面静校正量的中、高频分量。通过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明晰了模型曲线和差分两种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假设前提及综合应用思路,并在南安集海探区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复杂地表条件下,由于静校正问题往往与低信噪比、地下构造复杂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需要在多个处理环节进行认真而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做好每一步处理工作,其中包括浮动基准面选择与野外高程校正、折射波的拾取、静校正时窗、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速度分析与NMO、切除等关键步骤的反复试验,以选取最合理的参数,并配合先进的静校正软件,可获得理想的静校正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纵横波共检波点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资料信息,解决转换波资料较大时移剩余静校正量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时,出现了纵横波速度比值求解不准确和资料呈现浅、中深层静校正量不一致的情况。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出现以上情况的具体原因,针对该方法的工业化实施缺点,提出了改进措施;利用纵波构造控制解决转换波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采用常规剩余静校正进一步求解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应用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再次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得到更精确的速度;进行动校正之后,采用基于纵横波CRP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和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求解最终转换波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改进措施后,结合文中工业化实施流程能够进一步提高方法在处理多波资料时的适应能力和静校正量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三湖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湖地区浅层低速异常体可造成地震反射同相轴从浅到深“下拉”现象,这种“下拉”异常给气藏识别带来了陷阱。只有采用正确的静校正方法,消除浅层低速异常体影响,才能正确识别由含气目的层引起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下拉”现象。本文提出的静校正方法是利用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确定〖WTBX〗V1〖WTBZ〗速度和参考模型,采用折射静校正计算出静校正量,然后进行高低频分离,先应用高频分量,叠后应用低频分量来确定构造形态和交点闭合。剩余的静校正量用反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解决。台东2号含气异常钻探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静校正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复杂区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是一项配套技术,它涉及地震记录的折射初至拾取、折射层段划分、折射速度分析、延迟时计算、建立近地表模型及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等一系列步骤。为了提高最终静校正效果,要求对上述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在拾取折射初至时间时,必须确保大部分道的初至时间是正确的,才能保证后续处理符合要求。因地震记录折射初至具有连续性和高覆盖次数,增加了统计效应,所以由此建立的近地表模型更加真实,计算的静校正量更加准确。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适用于复杂地表条件,如山地、过渡带、黄土塬、丘陵等静校正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复杂区初至层析反演静校正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复杂区的静校正问题一直是地震勘探的“瓶颈”。而基于折射波理论的折射静校正方法,无论是假设前提还是实际应用效果,都不适用于地表剧烈起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的复杂区。为此本文推荐初至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并将该法应用于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中,即利用地震记录中的初至旅行时求出介质的速度分布,提高了近地表建模的精度,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时间项技术的三维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在求解大型方程组时由于方程组的病态性质将遇到困难。本文利用折叠技术,将地震采集初至数据进行折叠处理,能基本消除高速层顶面旅行时的影响,再通过SIRT方法求解,不仅可以消除方程组的病态问题,而且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减少方程的数目,显著提高求解的速度。经过理论资料和实际资料分别进行不同静校正量的处理效果对比,验证了此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