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李弦 《福建建材》2008,(2):38-39
建筑不仅仅是“凝固的音乐”,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建筑不仅是静态的三维空间,还应考虑动态的四维——时间因素。应当以系统的、动态的观点来设计并研究建筑形态与社会生活形态的互动互视关系。  相似文献   

2.
庄绮琴 《建材与装饰》2007,(9X):100-101
建筑不仅仅是“凝固的音乐”,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建筑不仅是静态的三维空间,还应考虑动态的四维——时间因素。我们应当以系统的、动态的观点来设计并研究建筑形态与社会生活形态的互动互视关系。  相似文献   

3.
动态建筑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三种关系正是源于动态建筑的复杂多变的形态特征,而动态建筑的特殊形态又与动态建筑的建构手法密切相关。自动构思手法建构的动态建筑形态,通过对大脑深层精神自动性的挖掘,将潜意识进行建筑化的表达,形成了具有"流畅性"和"超现实性"的建筑形态。由于动态建筑的尺度、体量和环境中建筑的尺度、体量存在差异,所以自动构思手法建构的建筑形态对外部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付予建筑的概念将是可持续发展,即有生命的建筑,有生命的建筑在形态表现上应是与自然界相协调的,而建筑的动态美是与这个动态发展的世界相协调的一种最和谐的美,研究建筑的动态美对于我们更好的设计有生命的建筑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外观日益混乱的今天,我们应更注重建筑动态美设计,这样无论是对于建筑本身还是对于城市建设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灰空间是福州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常见的空间形态,它的类型丰富、协调性强,具有动态、模糊的空间特点。文章分别对三坊七巷"灰空间"形成原因、功能形态、界面形态进行解析,探讨"灰空间"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地位,旨在扩宽传统民居研究的视野,为地域性建筑研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中基本理论的解读,通过对典型的历史性城市的城市建筑形态动态的分析,阐明运动和感知中城市建筑形态的建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仲德崑  杨军 《建筑与文化》2011,(11):126-128
建筑形态与景观之间关联性的特征开拓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突破了建筑学本位论的束缚,景观成为一种当代城市的媒介。建筑形态与景观的同构趋向于互为图底的关系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建筑形态基于网格法的控制中,在景观中呈现出动态的自组织的网格系统,网格控制成为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伟  钱锋 《华中建筑》2010,28(8):12-14
体育建筑作为大型公共场所,重视形态整体统一,应在节点细部与构造材料上进行创新设计。而材料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建筑师通过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性运用来实现一个个新颖的体育建筑作品,以材料语汇来表达体育建筑的外部形态及表皮特征。该文从设计策略、建筑实例、发展动态这三个方面介绍了体育建筑设计的材料运用及表达。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7,(3)
从非常规的角度思考问题通常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启示,新的理念往往诞生于其中。通过对建筑空间基本要素赋予动态因素,提出了与建筑静态空间不同的建筑动态空间的概念,从而构建出建筑动态空间概念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若干种建筑动态空间的模式,进而指出:如果将动态空间设计的理念应用于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和组合设计,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就会拥有更广的选择范围和更大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10.
魏秦  王竹 《建筑师》2011,(6):68-73
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进化过程是建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具有类生命体的发展进化机制。为了探寻其健康成长的基因与模式.本文借鉴生命科学中的进化理论,通过地区建筑的聚落形态、住居形态与技术体系三方面归纳与引证.剖析不同文明形态的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形态表征.挖掘其从本能地防避、自觉地适用与营造.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明确目标.运用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主动创造的演变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胡映东 《工业建筑》2014,(6):158-162
入口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兼具功能、寓意和美学价值,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入口常常是建筑的焦点,也是客流集聚的核心。交通综合体建筑正突破相对封闭的状态而演变为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这是由于交通因素的介入,使得空间与功能间的衔接不只存在建筑的外部界面上,而是深入融合在综合体的不同部分中。从入口空间的立体形态、平面形态和建筑形态等不同角度,剖析交通综合体建筑内外界面的融合、柔化所形成的过渡空间层次性、场所特征、空间导向和暗示。  相似文献   

12.
詹巨聪 《四川建筑》2014,(1):24-25,27
通过对软件园食堂及多功能厅的HILLS概念、布局、形态、景观、构造等介绍,来诠释建筑的体验性和地景建筑的动态感。  相似文献   

13.
王小玲译 《世界建筑》2009,(11):114-117
该建筑要通过创新,设计出大胆且优雅的形态,使建筑易于识别,并结合动态发展的“聚会场所”概念.建立符合弗罗茨瓦夫传统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4.
“国外建筑设计及动态”学组罗小未:从格蒂中心看美国最近建筑的一种动态新现代派是当今西方建筑界多种动态之一。过去现代主义注重建筑的功能、技术在建筑形式方面的表现,强调建筑不表现别的什么,只表现它自己;后现代则认为,建筑应该表达义些意念,例如业业主的个性、建筑帅的风格特证等,认为建筑是一种表达意图的语言。新现代派也强调建筑只表现建筑自己,认为建筑的形式美来源于建筑本身的构筑形态(arcjotectpmoc)。新现代派近年来在欧洲和美国有一定的影响,颇受社会欢迎。理查德迈耶是新现代派的典型人物,他所设…  相似文献   

15.
刘琳 《城乡建设》2012,(4):74-75
古村落不仅有固化的有形建筑,而目传承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传统,许多古村落还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并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村落居住建筑形态生成和发展的进程,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到主动地适应和利用自然,以致巧妙地与自然有机相融的过程。居住建筑作为古村落的主体建筑,在特定的自然因素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稳定的建筑形态,这些形态对我们今天研究乡土建筑具有实践意义。建筑形态指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古村落居住建筑形态的产生完全是自发自在的过程,有形的形态往往伴随着一种无形的控制因素,而表现出对整体环境的某种协调与礼  相似文献   

16.
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理论分支,是通过对建筑的功能载体和建筑形态的分析,研究从建筑设计构思到具体的建筑形态的动态思维过程。本文以BIG建筑事务所的作品为例,参考建筑形体学理论知识以及使用建筑形体学分析建筑实例的方法,从建筑创作理念、创作思维模式和建筑形体手法三方面探讨其具体内涵,相互作用以及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和分析建筑设计创作中形体产生的内在逻辑,以指导提升建筑设计作品的创新性、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技术给建筑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冲击,建筑拓扑学则是发生这种变化的本源。结合拓扑学特点和本质,描述了当今拓扑建筑的非线性形态特征,分析建筑拓扑化的原因,并结合设计案例探索当代建筑在多种可能性、内外界面一体化、动态空间和层级消解等方面发生的拓扑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 审美形态作为文化的大风格,有着确定的文化内涵,建筑艺术的审美形态以优美、崇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荒诞、滑稽等形态。大部分的建筑审美形态都是属于优美类型。优美形态的结构特征是完整与和谐。优美的建筑造型必须是完整的、秩序井然的整体,它有一个明确的焦点(通常是建筑的主要人口)成为构图中心。崇高形态的结构特征是体量无限大,力量无穷大。造型坚实、笨重、动态大、凹凸不平。崇高的背景是无限。它总是压倒感性的前景,甚至突破前景,强烈地显现于前景之中,以至于主体直接与无限对面。同时,无限又不能由有限的感性前景充分显现,它显现于感  相似文献   

19.
李志  刘合拴 《中州建设》2008,(23):67-67
自然界万物以动态演变获得生命力,建筑形态的变化也总是在一个不断突破的进程之中。建筑空间,借助于日新月异的建筑技术,正以越来越流动开放的形态展现其魅力。一方面,就整体而言,建筑空间的开放布局使各局部空间相互激发,获得较之独立分布空间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就空间的“单体”形态而言,从四壁明确界定的空间发展变化为“虚体空间”,使空间本身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对哲学认知的加深与人类科技能力的进步引发了观念层面的变革,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这也导致建筑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发生转换。从古代的手工艺建筑美学,到工业时代的机器建筑美学,再到现在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建筑美学,建筑形态审美的取向不断跃迁,建筑美学的原则悄然变异,而建筑形态的不断创新正是反映了这种变迁。新的观念影响着建筑师对世界的认知,进而影响了建筑师的艺术风格和作品内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师重新以一种更加关联、交互和动态的思路探索建筑形态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