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想”及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的实质,是人的任何思维活动都不能离开自然这个范畴。唯有得自然之神的创造,才是“真美”和有价值的。就像人的所有创造实践活动一样,艺术与设计也少不了一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汉字的“想”。 剖析与观察汉字“想”,或许可以窥见中国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想”由“相”和“心”构成。“相”字的含义在古汉语里是仔细观察、认识和把握的意思。它是“木”和“目”。“木”是自然的缩影,也是五行之一。“目”则表示眼睛和用眼察看。仅仅依赖眼睛观察自然,并在自然的框架下去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  相似文献   

2.
水景在园林景观设计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得益于道家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道家思想的崇尚自然之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使得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山水文化"得以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得"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的建立"成为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崇尚自然山水的理念对中国园林景观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设计》2015,(6):166-167
UED:您理想中的中国“乡村建筑”是什么样的? 张颀:小桥流水人家,这恐怕是很多人的乡村梦.与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文化不同,中国五千年文明属于农耕文明,中国农耕文明的载体是农村——这是一个面向自然、低成本、低消费的“世外桃源”.即使是在已经过度开发、农家乐普遍取代农耕的皖南“著名”村落,也还是有一些让城里人接地气的地方,摩登的农村青年身上也还是有一些农耕文化的影子.而今天的中国城市几乎是干城一面,拥挤、雾霾、欺诈、冷漠、食品安全等等问题让城市人感到灾难深重却又不得不忍受.现在城市人的乡村情结,跟农民对大城市的向往是一样的,“已失去”和“未得到”才最珍贵.乡村建筑吸引入的地方不外乎是“绿色”与“特色”,也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鲜明的社会文化特色,而根本上还是要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特征、内容和发展趋势,创造能够承载“自然和谐、安居乐业”的物质空间,支撑引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和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曹丕的“文气说”是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发轫,其审美情趣除却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之外,更明显的张扬着道教文化的哲学思辨印记。道家文化亲和自然、关注生命、追求神仙的思想皆成为曹氏父子论文、写诗、言赋的基本立场,曹丕的“文气说”、“文章不朽说”即是以此思想为审美底蕴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思想体系。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应当遵循“道”,这就指导我们的现代设计应当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行事,在设计实践中立足“有用之用”,体味“无用之用”,怀着以自然为本的考虑,使设计出的产品发乎自然,顺乎自然最后能够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6.
作为“场所”的中国古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建筑概念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建筑有如下两个意义 :1 .建造(building)也就是“定居” (dwelling) ;2 .定居 ,也就是人存在于在地上。海德格从古希腊语中寻找着被历史遮蔽的“居”的意义。居 ,有停留 (remain) ,在一个地方停留 ,体验、平安、自由 (to free)、避难、保护、守护、赦免(sparing) ,即“在” (being)之意、安居乐业之意。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颇近似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意味 ,尤其是其“在大地之上”与“在苍穹之下”,将大地 /苍天 /神 /人四者合为一体。只多了一个明确的“神”,这个“神”不是中国的“天”“道”“理”…  相似文献   

7.
正可持续性建筑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之"。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可见,人与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合一的。道家就以"究天人之秘,合天人为一"为根本。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相似文献   

8.
建园以远俗筑囿见道心—中国古典园林的道家文化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弘 《华中建筑》1995,13(3):19-20
中国古典园林系文人营建,是观赏自然美和游憩的理想的建筑空间,它凝聚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显示出道家文化性格,精神气质,折射出道家对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社会生活和关系的理解,中国古典园林是道家意趣的物化。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先贤和当今学者都对和合文化作过精辟的论述。《彖传》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1;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提出“礼之用,和为贵”3;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的和谐观念由四个方面构成,“这就是说,由‘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普遍和谐’的观念”4。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村落建筑哲理及道家思想在中国古村落建筑中的体现三方面,对古村落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了推敲和探索,以便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古村落建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姚金秀 《城市建筑》2014,(26):134-134
本文从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村落建筑哲理及道家思想在中国古村落建筑中的体现三方面,对古村落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了推敲和探索,以便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古村落建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陈晓丽 《风景园林》2014,(3):137-137
我原来是搞规划的,多次到深圳来都是为了规划的事,直到2008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换届,我担任了理事长以后才认识了孟兆祯院士,深深为孟院士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所折服。记得在筹备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召开的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第47届世界大会,讨论会议主题时,原来我们打算用“天人合一”,孟院士提出来应该是“人与天调”,用管子的这句话。我感觉“人与天调”选的比我们之前选的“天人合一”要更好。因为“人与天调”里面讲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该主动地顺应自然,所以我们中国人常说“师法自然”、“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在我认识孟院士后,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几乎每一年的学会年会在召开前讨论主题时,最后的定版的词都是孟院士给我们做的调整,词句不多,意味深刻。当今社会很多理想逐渐飘浮了,但是孟院士仍然坚持着他的学术思想,特别使我感动。我听过孟院士做学术报告,听过孟院士拉二胡,听过孟院士唱京剧,为我们园林界有这么一位大师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13.
刘晋媛  汪侠 《规划师》2006,22(8):42-44
道家生态美学以自然美为核心,并关注审美过程中自然带给人的精神收益.将道家生态美学运用于旅游规划是对传统旅游业进行哲学反思、适应国际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传承中国旅游文化的需要.老子山旅游区规划将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系统运用于旅游地形象设计、空间布局、景区策划中,形成"一带、两园、五区"的总体格局,有效地诠释了旅游区的原生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风景"(Feng Jing)观起源,从字形、辞源、内涵、本质、功能等方面切入,发掘"风""景""景风""风景"的产生演化,发现中国"风景"观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综合认识,自始至终探究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人居环境生存到渐成习俗的文化结构意旨符号,其产生源自对"风"(Feng)和"景"(Jing)2种自然要素的科学认知,在经历了由"生命理想""政治理想"到"审美理想"3个逐级递进的目标阶段后逐步融为一体。中国古人以"风""景""风景"3类符号为载体,将宇宙(天)、地球(地)、生物(人)三者联为一体而综合思考,这种对于万物的综合世界观是中国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的思想基因和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历史,其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传的,即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容了道家和佛学而最终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但是,每当谈到中国古典园林,以往的研究往往认为老庄道家思想对园林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偏偏忽略了园林这一古代艺术的重要范畴?对园林的许多现象,是否都能以老庄思想解释得通呢?的确,孔孟荀有关园林的直接论述极少,这也许是造成上述问题的理由之一,另外可能与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屡遭批判而得不到重视有直接关系。对历史的是非功过在此不作评述,只想以孔子关于“乐”的思想为突破口,探讨儒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乐”——基于本体论的艺术观孔子儒学可以说是关于人的哲学,一部《论语》述及“仁”就多达109次,仁是孔子“人的哲学”之基础。“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大地转变了对于人的看法。首先,他把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放置在由血缘关系所产生的亲  相似文献   

16.
当代城市高密度住区日益趋同,这导致住区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疏于回应。为了提升住区品质,心理利益共同体的塑造成为了设计目标,而中国传统理想生活空间“桃花源”为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契机。桃花源作为一个传统的共同体,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自然”空间范式,它包含自由理想、“中”之仪式、“无”之永恒等3层内涵;将其与当代社会语境相结合,提出了“主题型住区”的设计理念,并发展为教学课程以展开初步的设计探索。最后,通过4个“现世桃花源”住区设计教学成果的展示,揭示出以桃花源概念为代表的主题型住区所具有的无限可能,及其作为一种社会策略对住区未来发展可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对于人文山水的思考,无疑受到东方哲学的影响.无论是崇尚天道与自然的道家,还是讲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佛教,亦或是对于有志入世的儒士们,从自然获取的观察和体悟,成为了文化脉络,蔓延至今. 这种思考,到了唐宋,在盛行的诗歌中尤为体现.而追求生活本质的庭院文化,成为了唐诗宋词里,对理想人居的物态表现. 位于...  相似文献   

18.
江佩  陈圆 《城乡建设》2013,(11):49-51
“天与人’是一种哲学的存在关系,天与人相互交融、相互转化、和谐共生。也即,“人’一定是在“天”这个大自然环境中造物,造物活动这个主体与“天”和谐共生,从而获得主体的自由,并成为真实的存在。墙绘艺术这种造物活动的开展应该遵循三方面的原则,一是以城市品牌建设规划为核心,在敬畏自然下改造自然,在尊崇历史中寻找创新,要做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坚持以人为本,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公共心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装饰》2013,(10):144-145
正《礼记·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道家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了人和物对自然的崇尚。这也恰恰诠释了海菱在十余年的研发设计生涯中,对中式灯的执着与热爱,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诠释的一种向往,希望通过灯具、家具的设计、陈设等方式,把自己视角中的中式韵味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论水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莹 《四川建筑》2003,23(2):6-6
从古至今 ,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水。水作为开天劈地有史以来的最珍贵的财富维系着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进步与文明 ,人类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存在是与水的存在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进步、工业时代的物质文明以及现代社会的高度技术化都离不开水的存在。中国古人居住选址对水都有情有独钟 :从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人类文明发源地的存在形式看 ,人类社会以水而存在。从打结记事到有文字史的进步里程中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对自然本身的广阔胸怀的释怀。“天”是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的“自然”的意思 ,它强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