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碳酸锂系基础锂盐,主要用于制造金属锂及其同位素、各种精细锂盐及炼铝工业。已用作彩色、黑白电视机显象管玻璃、耐热玻璃、多孔玻璃等特殊玻璃的重要添加剂。高  相似文献   

2.
3.
4.
碳酸锂是一种基础锂盐, 不仅广泛应用于传统化工行业, 也是生产锂电池的重要原料, 近年来锂电产业蓬勃发展, 极大推动了原料碳酸锂的提取与制备研究。为了提取锂辉石中的锂来制备碳酸锂, 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理论分析锂浸出液的除杂规律。对锂辉石进行转型焙烧、酸化焙烧、浸取, 锂辉石中98%左右的锂可进入液相, 得到锂浸出液, 然后根据溶解平衡理论确定3步除杂净化条件:1)中和pH至6.5除大部分Al 3+和Fe 3+;2)加入氧化剂将Fe 2+氧化成Fe 3+, 调 pH 至8.0除Fe 3+;3)调pH至10.0, 加入理论量碳酸钠(以液相Ca 2+计), 最终Al 3+、Fe 3+、Mg 2+ 等浓度低于10 -6 mol/L, Ca 2+质量分数约为2×10 -5。  相似文献   

5.
碳酸锂系基础锂盐,主要用于制造各种锂化学品及炼铝工业。也用于电视机显象管添加剂、耐热玻璃、多孔玻璃及镇静剂。高纯度碳酸锂是磁性材料、光学仪器、电子工业的必需品。目前世界上锂的产量大约每年递增5%左右,予计1990年碳酸锂用量将是1980年的十倍以上。目前世界上主要由锂矿石生产碳酸锂。工业上有生产价值的锂矿是:锂辉石(LiAlSi_2O_6),一般含Li_2O1~2%,富集至5~6%;透锂长石(LiAlSi_4O_(10)),商品矿含Li_2O3.5~4%;锂云母Li_2(F_2OH)_2Al_2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锂云母提取碳酸锂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主要以酸溶法为例,通过实验了解了锂云母制备碳酸锂的过程以及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等,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盐湖提锂技术推进碳酸锂规模化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利用自主研发的高镁锂比盐湖提锂技术,推进碳酸锂规模化生产取得成效。2008年,西部矿业的科研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湖,利用自主研发的高镁锂比盐湖提锂技术不断优化碳酸锂生产工艺,设计产能为3000t/a的碳酸锂项目实现达产运行。截止目前碳酸锂产品产量已超过1000t,产品纯度≥99.5%.  相似文献   

8.
对锰系离子筛吸附法提锂所得脱附液除杂制备碳酸锂粉体,考察了浓缩级数对NaOH沉淀法除杂效果、碱耗、沉淀粒度及锂损失率的影响,并采用Na2CO3沉淀法用高压反渗透5倍浓缩除杂后的脱附液制备Li2CO3,研究了Na2CO3加入量对脱附液中Li+回收率、产品纯度和产品形貌的影响. 结果表明,浓缩倍数对脱附液除杂效果、沉淀粒度及Li+回收率有重要影响. 优化的除杂工艺为:采用高压反渗透将脱附液浓缩5倍,脱附液反应终点pH=12,加料速率72 mL/min,搅拌速率300 r/min. 该条件下可保证Mg2+和Mn2+完全除尽,Mg(OH)2和MnO2×H2O混合沉淀的平均粒径最大(28.05 mm),碱耗[NaOH/(Mn2++Mg2+)摩尔比]为3.48. 用Na2CO3直接沉淀脱附液中的Li+所制Li2CO3粉体纯度为99.51%,符合GB/T 11075-2013(工业级)一级标准,Li+回收率为71.26%,平均粒径为16.38 mm.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从焙烧温度、硫酸浓度、浸液时间、物料比4个因素来讨论其对锂云母精矿中氧化锂的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900 ℃焙烧后的锂云母与70%的硫酸以质量比为1∶1的比例在130 ℃的恒温箱中反应15 min的条件下,氧化锂的浸出率可以达到75%。采用XRD和SEM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 制备的碳酸锂纯度较高,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旋转填料床进行碳酸锂超重力碳化反应,并通过调节物料浓度、气体流量、旋转填料床频率以及进料速率4个实验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料浓度60 g/L,气体流量0.08 m3/h,旋转填料床频率50 Hz,进料速率350 mL/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实验,反应时间tx平均值为55 min,约为传统反应器碳化时间的1/3;所得cx (Li+)平均值为 9.308 g/L,较传统反应器提高了12.78 %;且结果重复性较好。该实验表明,超重力碳化反应可以显著提高传质速率,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物料和气体利用率,强化反应过程,增加产物浓度。  相似文献   

11.
锂系聚丁二烯橡胶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锂系聚丁二烯橡胶的生产工艺,以及产品品种等概况。  相似文献   

12.
碳酸锶生产工艺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原复分解法生产碳酸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改进,复分解过程中以碳酸氢铵代替纯碱;溶解粗碳酸锶时采用硝酸铵溶液代替盐酸,而且硝酸铵可循环使用。改进后的工艺,成本有所降低,“三废”减少,操作环境亦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及动力汽车产业的兴起,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碳酸锂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基础锂盐,在锂离子电池中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目前,高纯碳酸锂主要通过从矿石提锂浸出液或盐湖卤水中经过纯化工艺制备. 纯化方法主要包括碳化法、苛化法、电解法、碳酸锂重结晶法及离子交换法等. 但碳酸锂制备和纯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锂钠的深度分离、高纯碳酸锂的制备等. 本工作对碳酸锂制备及纯化方法进行综述,指出了碳酸锂制备及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池级碳酸锂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以某公司生产电池的含锂工业废料为原料,采用碳化分解法对其进行提纯除杂,并进行多次滤液滤饼循环,最终得到符合电池级碳酸锂行业标准的产品。碳化过程优化反应条件:固液质量体积比(g/mL)为1∶50,搅拌转速为300 r/min,二氧化碳流速为10 L/min,反应温度为20 ℃,反应时间为60 min。热分解过程优化反应条件:搅拌转速为300 r/min,反应温度为95 ℃,反应时间为60 min。将碳化分解制备的碳酸锂滤饼和滤液进行5次循环反应,即可得到符合电池级碳酸锂行业标准的产品。所得碳酸锂产品纯度达到99.71%,而且其中镁、钙、钾质量分数分别降低至0.005 3%、0.005 0%、0.000 9%,产品收率保持在55%以上,产品形貌呈棒状、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王星 《中国氯碱》2002,(3):22-23
高纯盐酸是氯化氢的高纯水溶液,无色透明,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用于化学、冶金等工业,在食品、医药行业中用量日趋增大。 我公司于1995年引进两台SHL-30型三合一  相似文献   

16.
以青海盐湖佛照蓝科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富锂卤水为原料,与碳酸钠溶液进行反应,对沉锂过程进行研究。沉锂过程容易产生包晶现象,即生产过程中的氯化钠和碳酸钠微晶包裹在碳酸锂晶体内。通过检测碳酸锂的纯度和钠、镁、氯、硼等杂质含量,以及对碳酸锂的形貌、粒径等进行表征,考察了沉锂过程中反应温度、碳酸钠浓度、加料方式、搅拌转速、碳酸钠加入量等条件对碳酸锂纯度、杂质含量及包晶现象的影响,探究了各反应条件与包晶现象的关系,为生产电池级碳酸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江西宜丰地区氧化锂质量分数<2.0%以下中低品位锂瓷土矿,研究了硫酸铵法提取碳酸锂技术路线。首先,利用二步焙烧工艺,有利于脱氟、提高锂浸出率,并且能够有效防止结窑现象发生。在浸出液除杂过程中,采用成矾除铝的方法将大量溶出的铝离子转变为KAl(SO42·12H2O、NH4Al(SO42·12H2O等有价值复盐,规避了传统石膏法产生的大量固废,有70%的铝离子被转变为矾盐晶体,同时带出大量的结晶水,减轻后续浓缩压力,对比传统的石膏法产生大量固废而言,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碳化反应产品的XRD以及氧化锂含量分析表明,碳酸锂的纯度达到99%以上,全程锂收率为50%~60%。作为提锂实验对比,采用宜春414矿锂质量分数为4.0%的锂云母,由于414矿样中铝的相对含量更低,导致相同的除杂难度下得到的414矿样中浸出液锂离子浓度更高,浓缩倍数更小,414矿样的锂回收率更高。实验结果表明,中低品位锂瓷土提锂的工艺规律,通过适当改变参数,能够应用于难度更低的高品位的锂云母提锂过程。  相似文献   

18.
1 目的及改进情况为提高CC9—32玻璃纤维原丝生产的单机产量,减轻拉丝挡车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延长设备部件的使用寿命,减少 维修次数,提高设备利用率,我们对CC9—32玻璃纤维原丝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改进前后的部分工艺参数见表1.  相似文献   

19.
孙桂荣  邵凯  张义 《氯碱工业》2008,44(4):29-30
对盐酸生产工艺进行改造,解决了大气污染和酸性下水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浙江化工》2011,42(7):40-40
智利SQM、美国FMC、德国Chemetall三巨头主导着全球70%以上的碳酸锂产能。后两者将从7月1日起联手提价。一直以来,上述三家公司拥有碳酸锂的定价权。就在一周多前,德国Chemetall率先宣布从7月1日起全面上调碳酸锂等锂产品价格,该公司称,此次提价主要是考虑到能源、原材料及运输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