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建立中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回顾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历史进程,提出了建立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思路,并对构建我国科学合理的煤炭价格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煤炭价格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要品种,目前煤炭生产、销售和价格市场化机制已基本确立,但近年来剧烈波动的煤炭价格给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建立灵敏、高效的煤炭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报告煤炭价格异动的倾向性,增强煤炭价格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对煤炭价格监测预警定量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煤炭因其储量巨大、价格低廉的特点目前仍是我国消费量最大的基础性能源。煤炭的价格对国民经济具有显著的影响。我国现行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存在价格机制不健全、价格构成不合理、比价关系不科学等缺陷,造成了煤炭行业资源利用率低、煤炭行业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下游行业浪费惊人污染严重、增加了调结构转方式的难度、煤炭价格较大波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等负面影响。借鉴国内外煤炭价格机制的经验,提出了市场化改革、全成本定价、提高行业集中度、降低运输成本、建立期货市场和建立国家煤炭储备制度等我国煤炭价格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破除煤炭价格机制市场化改革的五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伟尔 《中国煤炭》2004,30(12):17-19
指出我国煤炭价格机制市场化改革遇到五大障碍,并提出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应是,加快打破电力垄断和提高煤炭集中度的步伐,促进煤电联合,不搞行政行为的煤电价格联动,改革国家能源管理体制,为煤炭电力两行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空     
《中国煤炭》2005,31(11):78-80
我国煤矿瓦斯资源量为31万亿m^3;我国小煤矿的生产能力将减少1.2亿t;2010年电煤需求16亿t;曾培炎:抓紧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马凯: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濮洪九:大型煤企担纲煤炭工业结构调整重任;王显政:整顿后保留的小煤矿要优化重组。[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关于煤炭现货电子交易和期货价格形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煤炭价格的研究评述和煤炭大宗交易价格有效性和规范性问题的归纳,提出了现货电子交易和煤炭期货的煤炭市场建设思路,用其规范高效的价格发现功能对煤炭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充实和完善,同时解决煤炭大宗交易的价格有效性、规范性和信用风险问题,并提炼了运作思路、交易机制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煤炭全成本定价应体现煤炭价格稳定成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为目前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仅仅解决了煤炭价格的形成问题,尚不能解决煤炭价格的平稳运行问题。鉴于煤炭工业的特点及国内外的一些做法,提出建立煤炭价格调控基金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其相关费用应在煤炭全成本定价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我国煤炭价格体系简史,分析了煤炭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从深化煤炭行业改革、建立库存保障制度、探索煤炭价格形成新机制提出了平抑煤炭价格波动的对策。价格形成新机制的具体思路是:建立基于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全成本煤炭价格构成框架,根据成本以及市场经济规律重新完善煤价管理体制机制,打造煤炭定价网络信息平台,国家应建立煤炭最低、最高保护价格制度。  相似文献   

9.
从期货业的角度论述了当前我国推出煤炭期货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推出煤炭期货能促进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提供风险分散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规范现货市场。目前我国煤炭期货的推出有不少有利条件,但是,煤炭在价格市场化程度、品质确定性、运输瓶颈问题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汪琛德 《中国煤炭》2006,32(4):20-22
从期货业的角度论述了当前我国推出煤炭期货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推出煤炭期货能促进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提供风险分散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规范现货市场。目前我国煤炭期货的推出有不少有利条件,但是,煤炭在价格市场化程度、品质确定性、运输瓶颈问题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印两国煤炭工业发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同为世界发展中大国,煤炭均为本国的基础能源。本文重点从煤炭资源管理、煤炭消费、煤炭供应、煤矿建设、煤炭洗选、煤炭价格、煤炭运输、煤矿安全生产和煤机制造方面分析、比较中印两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加强两国煤炭业界合作交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重庆市煤矿事故风险管理工作,以8类主要煤矿事故为分析对象,以《重庆市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操作指南(试行)》的“六表一图”为核心框架,开展煤矿事故风险评估工作。首先,列出“煤矿事故风险目录”,用“煤矿事故风险采集表”;其次,计算“煤矿事故风险损害后果”和“煤矿事故风险可能性”,绘制“煤矿事故风险矩阵图”,得出煤矿事故风险等级值;再次,根据煤矿事故风险评估的汇总结果,提出采用综合分析和历史比对方法,形成动态煤矿事故风险动态监测机制,提出风险的管理标准、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应急准备,提出省级区域三级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机制;最后,以煤矿事故风险“五表一图”为基础框架,提供一种从9方面编制煤矿事故风险评估报告的方法和目录纲要,为省级区域煤矿事故风险管理提供一种示范案例。  相似文献   

13.
煤矿吨煤成本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爱荣  徐静 《煤炭学报》2007,32(2):221-224
以国有重点煤矿原煤成本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对吨煤成本及其构成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我国煤矿成本水平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煤矿的吨煤成本呈总体上升的趋势,而国家的政策调控、物价上涨、人工成本的增加、煤炭价格的影响是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煤炭应急储备亟需立法规范,应及时确立社会性、市场化、效率效能、安全环保等原则,建立健全储备监管、储备评估、现货轮库等制度.煤炭应急储备立法应注重与能源储备立法的衔接,采用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法规规章与标准规范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煤炭定价机制效率不仅关系到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关系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发展、公平、竞争3个维度建构了包含11个指标的煤炭定价机制效率评价体系,并根据相应的指标对当前煤炭定价机制效率进行了系统评价,分析了煤炭定价机制改革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未来改革的方向与路径。要构建更富效率的煤炭定价机制,不仅要强化煤炭市场的市场定价原则,还要从可持续利用、公平利用、环境优化等方面赋予煤炭定价机制更强大的支配能力。  相似文献   

16.
曲剑午 《煤炭工程》2012,(2):115-117
 通过研究国际、国内煤炭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从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探讨了推动煤炭交易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在山西省乃至全国煤炭市场及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炼焦煤资源储备情况、供应形势及煤炭交易在炼焦煤资源保障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建立现代煤炭交易模式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翔  李小波  赵鑫 《中国煤炭》2012,38(5):29-31
以霍特林法则和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推导出煤炭耗竭性资源初始价格的可变参数定价模型,理论模型显示:煤炭资源初始价值与年煤炭资源储量增率、开发周期增长率、市场利率与开釆时间的乘积相关。釆用2002-2010我国煤炭初始价格与年煤炭资源储量增率、开发周期增长率、市场利率与开釆时间的乘积对该模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3个解释变量对初始价格都有显著的作用,从而证明了本论文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对蒙东基地、宁东基地、晋北基地、晋中基地、晋东基地、两淮基地、黄陇基地、陕北基地、新疆基地、神东基地的基本情况、煤炭供应量、煤炭供应去向,以及四大耗煤行业对煤炭的需求情况进行了统计。认为,我国煤炭供求关系存在供需基本平衡、供需逆向分布、周期性供需不平衡等特点,且运输问题是限制我国煤炭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极近距煤层矿压显现强度的间距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浅埋近距煤层下工作面在通过上层采空区和遗留煤柱时矿压显现机理,合理确定支架支护阻力,对浅埋深、近距条件下煤层开采矿压显现强度变化规律与工作面支架阻力确定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层间距的增大,支架阻力逐渐减小;当层间距小于15 m时,层间距变化对该工作面矿压显现变化影响较大;当层间距大于15 m时,层间距变化对该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变化影响较小。在采空区、煤柱与实体煤层下矿压显现呈现不同规律:采空区下来压步距9.8 m,最大工作阻力10 920 k N,动载系数1.3;煤柱下来压步距10.8 m,最大工作阻力11 065 k N,动载系数1.35;实体煤下来压步距12.2 m,最大工作阻力10 742 k N,动载系数1.39。  相似文献   

20.
按照国家能源集团“一个目标、三型五化、七个一流”总体发展战略,以“安全、绿色、智能、高效”为目标,阐述了世界一流煤矿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和建设思路。以大柳塔煤矿为例,按照世界一流煤矿建设评价体系,贯穿“高效、智能、绿色”矿山创建主线,从矿井安全、环保、生产、经营、机电管理方面探索创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实现生产运营一体化、经营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智慧化、环境治理清洁化和煤炭品牌国际化的建设水平。结合煤矿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世界一流煤矿建设未来探索与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