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泥盆纪末期的早海西运动及二叠纪末的晚海西运动, 均使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抬升而遭受风化剥蚀, 奥陶系出露地表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滤、溶蚀作用, 形成潜山。轮南地区岩溶系统发育, 大多数井在奥陶系钻有缝洞系统, 发育的层位为一间房组、鹰山组的灰岩内。岩溶、构造作用是控制奥陶系储集层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垂向上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风化壳300 m 范围内。平面上地表岩溶作用发育于轮南地区中部、西部, 储集空间为裂缝、溶孔、溶洞; 东部主要受构造作用影响, 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  相似文献   

2.
塔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与哈得逊地区20个原油样品的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析为基础,结合油源、区域构造演化以及成藏过程的研究,探讨影响原油碳同位素特征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轮南地区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值均大于-32‰,而哈得逊地区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值一般小于-32‰;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也表现出轮南地区重于哈得逊地区的特征.两地区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这种特征是由于两地区油气成藏过程的差异造成的,轮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组成比哈得逊地区的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的主要原因是轮南地区原油中混入了来源于寒武系的降解原油,而非二者油源不同造成.图6表2参1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轮南油田三叠系砂岩储层特征和试井资料分析,提出用土酸酸化进行增注的措施,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轮南地区奥陶系断裂及储集层裂缝分形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分形理论,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南地区奥陶系断裂及储集层裂缝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断裂及储集层裂缝分布均具分形结构,自相关性很好,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进一步研究表明,平面上的断裂发育区和井下的储集层裂缝发育带是对应的。在碳酸盐岩中找油,储集条件是关键。因此,要彻底弄清轮南奥陶系含油性,应从储集层条件最好的地方入手。分形研究证明,整个轮南地区储集层最好的是平台西区,这应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首选区块。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油源分析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合研究了轮南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构造发育史、烃源岩演化史和油气分布特征,认为轮南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并指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应该主要集中到以寒武系– 下奥陶统为主要烃源岩的战略目标上来,在轮南地区寄希望于中– 上奥陶统为烃源岩来寻找大油田是不可思议的,必将引起对勘探的误导。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奥陶系油田发现史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梁狄刚 《石油学报》2008,29(1):153-158
塔里木盆地轮南和塔河奥陶系潜山风化壳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相同的油气分布、储层特征、油藏类型和成藏条件,纵横向联成一体,同属于一个大油田。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藏的发现井是轮南1井,以后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过程,1996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从单井高产到获得探明储量,主要依靠一整套先进的地球物理、钻井、测井和测试技术。预计近几年内,轮南一塔河奥陶系油田将向东、西、南3个方向不断扩展,探明储量很快将达到10×108t以上,可采储量达到1×108t。  相似文献   

7.
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机械采油方式自1991年决定采用气举以来,目前已建成压气站一座,有20余口井投入气举采油,而且生产正常。但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该地区的机械采油应首选水力活塞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重申了该油藏的机械采油设计原则,论述了利用油井供排协调原理预测机采井生产可行性的基本方法,由此得出的气举参数与现场实际生产数据相吻合。同时分析了该油藏选择气举采油的主要依据,对气举和水力活塞泵采油在该油藏的适应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澄清了气举测试工艺、注气压力设计等有关问题,并对进一步提高该油藏的气举开采提出  相似文献   

8.
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采油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是新疆塔里木油区即将正式投入开发的第一个油藏,它地处沙漠、交通不便、气候条件差,对油井自喷期过后采油方式的选择要求具有设备简单、工作可靠、免修期长、管理人员少等特点。根据该油藏的储层特征、井筒状况、流体性质、地理位置、能源供应等实际条件,结合当前采油工艺的发展水平及举升设备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对不同采油方式的可行性及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优选结果认为气举为该油藏油井自喷期之后的最佳机械采油方式。  相似文献   

9.
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连通性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亭  梅博文 《石油学报》1997,18(4):38-42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三叠系原油是来自下古生界源岩的成熟海相原油,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都十分相似,用总的特性很难区分不同油藏的原油.用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法对轮南油田2、3井区三叠系油藏的连续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早期研究的结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评价油藏原油连续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应用有助于对油藏构造形态的深入了解,并能为油藏早期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辅助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和动态生产数据,结合岩心观察,对三叠系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储集层参数的地质模型,并对砂体的连通情况作了地质成因上的解释.研究发现,轮南2井区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胶结细粒岩性夹层及细粒岩性紧邻钙质胶结层夹层.在储集层精细描述基础上,完成了轮南油田2井区Ⅰ油组细分层系开发调整方案,方案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轮台断隆油田水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敏  张俊 《新疆石油地质》1998,19(3):210-212
对塔里木盆地目前发现最大的陆相油气聚集带———轮台断隆带中英买力、红旗、牙哈和提尔根油气田油田水化学研究, 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中油田水化学组分变化很大, 第三系矿化度和氯离子浓度在轮台断隆中部牙哈地区表现为高值区, 东、西端为低值区;白垩系矿化度和氯离子浓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认为第三系和白垩系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油田水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一方面与沉积环境有关, 另一方面与油气藏原油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彩南油田周围及外缘各凹陷内,不同程度地发育了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以及侏罗系等生油层系,均发育有暗色泥岩。长期以来对彩南油田侏罗系油藏原油的来源没有定论。根据原油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研究区原油划分为5个族群,以彩南油田侏罗系油藏为主的第Ⅳ族群原油δ13C值分布在-27.9‰~-29.0‰之间,Pr/Ph值多数在2.5以上,生物标志物特征非常一致,该类原油在准东地区分布广泛,应该来源于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的湖相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泥-腐殖混合型,而并非不同时代、不同有机相烃源岩生烃的混合产物。  相似文献   

13.
从轻烃分子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两方面刻画了塔中4石炭系油藏原油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高分子量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初步厘定了蒸发分馏、水溶分馏、有机质熟化、热蚀变等次生作用对石炭系原油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石炭系不同油组(CI、CII、CIII)原油轻烃地球化学特征显示,CI 和CII-CIII可分别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成藏体系。CI原油主要是早期形成的低熟原油,该类原油轻烃富含正构烷烃,贫环烷烃和芳烃,链烷烃/环烷烃比值偏高,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富含12C,高分子量芳烃成熟度指标偏低;CI原油保存相对较好,可能只遭受了程度较弱的水溶分馏等次生改造。CII与CIII原油大多是晚期形成的高熟原油,这类原油轻烃富含轻质环烷烃和芳烃,贫正构烷烃,链烷烃/环烷烃比值偏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富含13C,高分子量芳烃成熟度指标偏高;热蚀变和蒸发分馏次生作用对CII与CIII原油轻烃地球化学特征有重要影响,不同期次及成因原油在CII与CIII油组内相互混合的现象也较为普遍;CII与CIII部分遭受热蚀变改造的原油可能是寒武系-下奥陶统古油藏内的原油热裂解后通过断层运移到石炭系聚集成藏,原油热裂解对该区晚期天然气形成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影响塔里木盆地几个油田产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面径向流产量公式为理论依据,以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塔中4油田、解放渠东油田实际生产资料为基础,研究了产能与影响产能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给出了定量计算式。  相似文献   

15.
遵循富集、色谱分离、瞬时裂解、同位素比值测试原则,搭建了气相色谱—裂解—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Py-GC-IRMS)在线位碳同位素测试系统用以测定特定化合物位碳同位素组成。由于丙烷瞬时裂解严格受控于动力学过程,因此,以丙烷为例,考察不同温度下丙烷裂解转化率以及裂解产物碳同位素组成,获得该测试系统丙烷的最佳裂解温度为780~820 ℃,并根据丙烷裂解动力学分馏模型,计算获得丙烷位碳同位素组成。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已知上古生界煤系成因两件天然气样品丙烷位碳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气藏和石炭—二叠系气藏天然气丙烷中心碳相同的碳同位素组成可能指示二者具有相同的气源,而石炭—二叠系气藏天然气丙烷端元碳同位素显著富集13C,则指示了其高演化阶段成因特征。研究成果初步展示了丙烷位碳同位素组成在天然气成因研究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原油碳硫同位素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碳、硫同位素在石油生成演化过程中的分馏作用为基础,对塔里木盆地原油、油源对比进行了探讨。原油的δ13C继承了生物母质的δ13C值,海相原油的δ13C小于-32‰或大于-24‰,陆相原油的δ13C为-32‰~-24‰。原油中有机硫来源于源岩中的硫酸盐,温度高于成熟原油(80~120℃)的δ34S与油源岩中硫酸盐的δ34S接近,但原油δ34S似要比相应的硫酸盐δ34S轻3‰~4‰。根据碳、硫同位素特征和原油其它物理化学特性可以将塔里木盆地原油分为4种。第1种为寒武—奥陶纪原油,其δ34S为21‰~26‰,δ13C小于-32‰,为典型的海相原油,并可细分为寒武纪原油(δ34S在24‰~26‰)和奥陶纪原油(δ34S为21‰~22‰)。第2种为石炭—二叠纪原油,其δ34S为5‰~7‰,δ13C小于-32‰,亦为海相原油,如沙3井原油,但母质类型较差。第3种为三叠—侏罗纪原油,δ34S在10‰~14‰,δ13C在-26‰左右,为典型的陆相原油。第4种则是前3种原油的混合相原油,δ34S介于海相原油与陆相原油之间,-C—O和C—P两种海相原油混合,其物理化学性质仍为海相原油特征,而-C—O与T—J原油混合则具有混合相原油的性质,没有发现C—P原油与T—J原油的混合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玉北地区皮山北2井奥陶系71个碳同位素样品分析结果的初步研究,首次在塔盆井下发现GICE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将该区奥陶系的碳同位素特征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缓慢上升(鹰山组中下部);第2阶段为\"零\"值附近振荡(鹰山组上部至良里塔格组中下部);第3阶段为GICE事件(良里塔格组的上部).该区奥陶系碳同位素表现出自下而上由负值向正值整体缓慢升高,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上部突变为正值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