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简述无锡市太湖新城水系现状,从河网水系、防洪除涝、水环境水生态、河道管理四个方面分析现状水系存在的问题。介绍水系总体规划布局,在太湖新城"三纵三横"主干水网格局基础上,蠡河以东太科园区继续完善"三纵七横"之框架性河道,蠡河以西地区则通过进一步强化"三纵一横"次干水网来改善北部区域引排调蓄能力。并对太湖新城水系规划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年1~5月太湖流域出现的历史罕见旱情,利用太湖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模拟有、无引水情景下太湖及地区河网水位,分析引江济太对太湖及地区河网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1~5月研究时段内,引江济太对太湖区、阳澄淀泖区、武澄锡虞区和湖西区水位影响较大,对浙西区、杭嘉湖区和浦东浦西区水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引江济太"工程对浙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位于长江口的常熟水利枢纽和连接太湖的望亭立交水利枢纽引长江水入太湖的“引江济太”工程,旨在增加太湖流域水资源量,加快流域水体流动,缩短换水周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流域水恶化的趋势。针对“引江济太”的调水原则、分期控制水位、引水路线和2002—2007年调水实况,客观分析了“引江济太”调水对太湖水质,杭嘉湖平原的防洪排涝、农作物生长、供水和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杭嘉湖地区水利规划以防洪治涝规划为主,推荐向其南部的杭州湾与钱塘江排涝工程为近期治理工程。杭嘉湖规划对全区的洪涝旱治理做了全面安排,主要工程措施有:山区东西苕溪综合利用水库,滞洪区和河堤工程;平原区有南排、北排入太浦河通道和太湖引排娄港,东泄红旗塘等工程,还有圩区整治工程等。  相似文献   

5.
1991年太湖大水后。国务院加快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当年开工建设了太浦河、望虞河、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等11项水利工程。从此,太湖流域有了沟通长江、钱塘江和黄浦江的骨干通道,太湖南岸有了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大堤。太湖流域初步形成了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框架,同时也为太湖流域实施防洪和水资源调度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今年入汛以来,太湖流域发生了超历史的特大洪涝。上游大量客水压境,本地降雨强度又大,连续15天内面平均雨量为700毫米,特别是天目山区和杭嘉湖地区平均降雨量接近三百年一遇,整个流域平均雨量达百年一遇以上,形成了外洪内涝,洪涝夹击的严峻形势。太湖水位在7月8日涨至5.08米,比54年型洪水位4.65米高出0.43米,比1991年历史最高水位4.81米高0.27米,其间,太湖最大蓄水量近100亿立方米。如此严峻的汛情、雨情和水情,对  相似文献   

7.
在确保杭嘉湖平原区域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对导流港东大堤沿线各闸、太浦闸和南排各闸组合调度,通过对两次南排调水试验的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措施可有效配合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进一步增加杭嘉湖地区"引江济太"水量,扩大平原水体流动范围,增加水体流速,提高水环境容量.该研究成果可为太湖流域类似地区的工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环太湖1986~2010年水文巡测资料的整理,使用分区域分阶段的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太湖入出湖水量变化情势及其成因。分析表明,太湖入湖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流域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湖西区、望虞河入湖水量增加明显,而杭嘉湖区和武澄锡虞区自2000年以来入湖水量下降明显;太湖出湖水量与入湖水量变化基本一致。研究还发现,太湖各区域入出湖水量变化不仅与区域降水量有关,与"引江济太"等环境治理工程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9.
正太湖流域治理骨干工程简称治太骨干工程。由望虞河、太浦河、环太湖大堤、杭嘉湖南排、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东西苕溪防洪、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和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等11项骨干工程组成。工程以防洪、除涝为主,统筹考虑供水、航运和水环境等综合效益。1991年长江、淮河大水以后,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对太湖流域进行水利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是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分期实施。流域防洪以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城西地区地势低洼,上承山水,下受杭嘉湖平原河流水位顶托,为易受洪涝灾害地区。以抵挡2007年"罗莎"台风洪水为目标,根据城西地区水系分布、城市布局,初步提出了洪水外排、湿地调蓄、建圩挡水的排涝布局及10种洪水出路方案。对10个方案从水位、水量、工程投资、对周边地区影响、政策处理等方面进行比较,最终提出以建设西溪湿地至钱塘江的地下排水通道、西溪湿地内部调蓄、分区建圩的组合方案为推荐方案。经分析认为,推荐方案可有效减轻杭州市城西地区的洪涝问题。  相似文献   

11.
ASTER卫星影像在太湖水质空间分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TER卫星影像针对太湖的部分水域水质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夏季与影像同期太湖水体主要为竺山湖水域和梅梁湖水域中的水质实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太湖水体主要受到悬浮物和藻类物质的污染,其他污染指标与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针对水质的遥感分析也以这两类污染指标为主。对太湖的部分水域水质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用水体指数掩膜将水体从背景中分离,监督分类将水体按污染物成分与含量不同分成6类:近岸水(相对干净水体)、泥沙污染(泥沙较多)、泥沙和藻类混合、混沙水(泥沙少量)、混藻水(藻类少量)和藻类污染(藻类较多)。分类的总精度为84.796 5%,Kappa系数为0.817 4,统计出各污染类型水域的面积,发现太湖的污染物主要为泥沙类,其次为藻类。在太湖沿岸水域受泥沙污染较严重,且具有一定的扩散趋势;太湖中、东部受藻类的污染较严重。用NDVI提取藻类污染区,结果与监督分类的相符。最后结合遥感图像水体周围状况以及实际统计资料对太湖水质的污染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军 《中国水利》2004,(2):32-35
太湖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两年的引江济太试验对缓解太湖水质恶化、使死水流动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但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修复和保护在本质上仍然还是要先治污.因此,引江济太工程需要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有机结合,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地下水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太湖流域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及上海市的地下水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指出,由于苏锡常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超采地下水,逐步形成了以苏锡常3市为中心的大型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深达80m,面积广达5483km2;杭嘉湖地区有漏斗区8个;上海市开采井深已达200m左右。基本划定3个地区的地面沉降范围和沉降值,并分别针对上述地区的不同地质条件,提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湖西区入湖水量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收集、整理1986-2007年太湖流域湖西区实测入湖水量的基础上,从区域降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沿江口门引江水量变化等方面对湖西区入湖水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主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前,降雨量为影响入湖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着湖西区沿江口门工况条件的改变,2000年后,引江水量成为影响入湖水量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和湖西区、澄锡虞区主要入湖口门水质资料,对2000年前后的太湖水环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太湖湖西区和澄锡虞区由于受引长江水的影响,入湖水量大增,导致河网污染物大量入湖,使输入太湖的污染物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纳污(自净)能力,太湖富营养化有加剧的趋势。建议严格强化陆域控源减排,优化"引江济太"调度方案,适度控制引长江水量,以减少竺山湖、梅梁湖、太湖西部沿岸区乃至整个太湖的污染物入湖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多年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太湖水环境改善需求,明确了影响太湖水质改善的关键因子,设计了考虑太湖水质指标的流域骨干工程调度方案,并对调度方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太湖水质指标的优化调度对竺山湖水质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建议在新孟河江边枢纽调度中考虑太湖水质指标,通过改善竺山湖水质促进太湖总体水质提升。  相似文献   

17.
太湖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太湖1997~2006年系列监测资料为依据,对太湖近10年的整体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状况以及主要污染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水体状况呈逐渐恶化的趋势,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剧,太湖治污工作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水科学与水工程》2020,13(2):83-94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changed a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flow in the Taihu Basin. Based on long-term time series of hydrological data from 1986 to 2015, we analyzed variability in precipitation, water stage,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nd net inflow into Taihu Lake with the Mann-Kendall test. The non-sta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water stage was first analyzed for the Taihu Basin and the Wuchengxiyu(WCXY) sub-region. The optimized regional and urban regulation schemes were explored to tackle high water stage problems through the hydrodynam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1) The highest, lowest, and average Taihu Lake water stages of all months had increasing trends. The total net inflow into Taihu Lake from the Huxi(HX) sub-region and the Wangting Sluic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2) The Taihu Lake water stage decreased much more slowly after 2002; it was steadier and higher after 2002.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Wuxi urban flood control projects, the average water stage of the inner city was 0.16 e0.40 m lower than that of suburbs in theflood season, leading to the transfer of flooding in inner cities to suburbs and increasing inflow from HX into Taihu Lake.(3) The regional optimized schemes were more satisfactory in not increasing the inner city flood control burden, thereby decreasing the average water stage by0.04 e0.13 m, and the highest water stage by 0.04 e0.09 m for Taihu Lake and the sub-region in the flood season. Future flood control research should set the basin as the basic unit. Decreasing diversion and drainage lin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can take an active role in flood control.  相似文献   

19.
实施“引江济太”探索流域治水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生 《中国水利》2001,(10):65-66
太湖流域管理局按照水利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提出实施“引江济太”,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缓解流域水质型缺水矛盾。近期“引江济太”调水主要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对流域水资源实施科学调度,每年引长江水10亿-15亿m^3入太湖。远期将望虞河,太浦河等建成“清水走”生态河道,最终实现太湖流域山清水秀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