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岩盐溶腔井组间矿柱稳定性突变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固支梁-矿柱模型,利用尖点突变理论研究了岩盐井组间矿柱失稳的临界条件,并分析了矿柱突跳失稳的释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红元  唐春安 《煤矿开采》2001,(1):50-51,41
利用自行开发的岩层破断过程分析系统 ,对承压水底板的失稳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 ,分析了承压水底板失稳的机理 ,对承压水底板的突水部位进行了预测。通过与理论分析方法和实验的对比 ,说明了岩层破断过程分析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承压水底板突水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空区坚硬顶板破断机理与灾变塌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坚硬顶板下的房柱式和条带式采矿工程为背景,建立了表征采空区内矿柱支撑顶板的弹性基础板力学模型,研究顶板不同阶段的破断模式与突变失稳的力学过程.研究表明:当煤柱的有效承载面积逐渐减小到临界值时,非线性控制参数即可穿越分岔点集,顶板位移突跳产生极限点失稳,煤柱-顶板系统出现突然塌陷失稳.  相似文献   

4.
张宁博  单仁亮  赵善坤  李一哲  赵阳  王寅  秦凯 《煤炭学报》2021,46(12):3794-3804
煤矿开采活动对断层系统的卸荷效应,往往诱发逆冲断层失稳进而导致冲击地压灾害。以义马F16逆冲断层为工程背景,采用实验室实验研究了卸载条件下逆冲断层的差应力变化特征,分析了逆冲断层卸载过程中的位移场、变形场演化规律,阐述了逆冲断层失稳瞬态的滑移位移及声发射特性,探讨了逆冲断层的失稳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逆冲断层卸载失稳时发生多次差应力"突跳"现象,以首次"突跳"变化量最大,差应力"突跳"量为0.36 MPa;断层不同部位滑移情况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下部滑移量大于中部和上部、下盘远场滑移量大于近场和上盘;断层岩体的法向应变和剪切应变呈"降低—突增—波动—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变形场受位置影响较大,如下部法向应变"突跳"量大于中部和下部,两端剪切应变"突跳"量大于中部;断层失稳瞬间可分为启滑、主震、后震3个阶段,主震将释放大部分能量,为断层冲击地压的主要能量来源;卸载导致逆冲断层滑移的过程分为线性稳态、非线性稳态、亚失稳及失稳4个阶段,失稳瞬间剪应变的变化趋势为"突降—回弹—稳定";开采扰动引起的卸荷作用,造成F16断层不同位置呈不同的滑移模式,即浅部逆时针滑移、深部顺时针错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房式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时,煤柱上方顶板与直接顶来压不一致容易导致顶板切落灾害,根据煤柱在上覆荷载作用下破坏失稳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建立了顶板-煤柱-矸石的力学系统.利用尖点突变理论研究了在线性荷载作用下系统的失稳机制,获得了该系统失稳的充要条件及煤柱的变形突跳量表达式和能量释放计算量,分析了顶板-煤柱-矸石系统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柱的失稳破坏是顶板切落的主要因素.同时,利用能量法计算了在冲击作用下的冲击动载系数和支架的工作阻力.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理论推导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岩爆的物理模拟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室内再现地下工程中岩爆的这一动力现象,通过大量的试验配制出几种冲击性较强的模拟材料,利用自制的加载设备和位移传感器,再现了岩爆的动力过程,并记录了岩爆的位移突跳这一特征,所得到的结果与现场实际相吻合,岩爆的位移突跳特征与地震的地形变具有一致性,较好的解释了岩爆的频繁性和岩爆前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7.
浅埋煤层开采顶板切落压架灾害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浅埋煤层开采周期来压过程中顶板沿煤壁台阶下沉导致顶板切落压架灾害的问题,根据直接顶岩体在支承压力作用下破坏失稳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建立了由基本顶-直接顶-支架-矸石组成的系统力学模型。利用突变理论研究了荷载作用下系统的失稳机制,获得了系统失稳的充要条件及直接顶岩体的变形突跳量表达式,分析了系统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直接顶的失稳破坏,导致了顶板的切落,系统失稳除与支架和直接顶岩体的刚度比及材料参数有关外,还与所受载荷及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相关。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理论推导的合理性,并给出了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5,(12):125-128
应用岩石破裂过程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系统RFPA~(2 D),对单孔岩石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会降低岩石的强度,随着孔隙水压力的增大,裂纹扩展速度加大并很快进入失稳扩展阶段,此时声发射发生一次较大的突跳,将这个突跳压力称为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失稳临界压力,通过声发射来监测临界压力可以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矿柱失稳的不连续性、突变性,在建立顶板—矿柱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突变理论推导出矿柱突变失稳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研究了矿柱突变失稳的释放能量机理。结果表明:矿柱变形的突跳量,矿柱失稳前后的能量差均与外界干扰无关,只取决于顶板—矿柱系统的内部特性。本文的讨论为矿山合理的布置及优化顶板与矿柱的参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矿冲击地压的发生具有滞后性的问题,采用解析分析方法建立了孤立煤柱蠕变失稳理论。基于冲击地压失稳理论,揭示了冲击地压蠕变失稳机理,建立了蠕变失稳判别准则。假设煤柱顶板具有蠕变性质,提出了孤立煤柱冲击地压蠕变失稳判别准则。分别采用H体、M体、K体、K-V体、P-T体、B体6种蠕变模型,根据不同模型顶板刚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及孤立煤柱冲击地压蠕变失稳判别准则得出了孤立煤柱冲击地压蠕变失稳条件,得到了孤立煤柱冲击地压滞后时间和顶板突跳量的理论公式。结合工程实例,对不同蠕变模型条件下孤立煤柱冲击地压滞后时间和顶板突跳量理论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体模型与工程实际符合较好,但理论值与实际值相比较小,说明了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研究更加符合工程实际的蠕变模型。  相似文献   

11.
坚硬顶板下煤柱岩爆的尖点突变理论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徐曾和  徐小荷 《煤炭学报》1995,20(5):485-491
用尖点突变模型对坚硬顶板下煤柱岩爆非稳定机制的讨论,给出了岩爆发生准则,岩爆时的顶板突跳和能量释放量,讨论了影响岩爆的因素及影响程度。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岩爆发生的前兆规律与过程,提出了可临测的前兆信息。这种既研究准则、又研究前兆与过程的方法,是防治岩爆的更为实际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浅埋煤层开采周期来压过程中顶板沿煤壁切落时对支架造成冲击的现象,根据基本顶回转切落造成直接顶岩体非线性破坏特征,建立了由基本顶-直接顶-支架-采空区矸石组成的力学模型,应用突变理论和岩石动力学方法,推导了直接顶失稳前后基本顶切落荷载作用下的支架压缩量表达式,分析了顶板切落过程中的动载效应,获得了顶板切落条件下支架工作阻力。研究结果表明:基本顶回转切落和直接顶失稳破坏是造成支架冲击的主因,直接顶岩体变形的突变量决定了冲击荷载的大小,系统失稳时的支架荷载除了与基本顶的周期来压步距、上覆岩层荷载、直接顶厚度有关外,还与支架和直接顶岩体的刚度比、直接顶岩体性质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冲击地压和突出的统一失稳理论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相似文献   

14.
子波变换在围岩非稳态破坏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阐述了围岩非稳态破坏的声发射监测的特征及子波变换的信号分析技术,尝试将子波变换技术应用在采空区动力学破坏监测的非稳态信号分析中,给出了具体的分析过程与步骤,最终结合统计力学的理论,对采空区围岩非稳态破坏位置进行了统计推断以及对断裂位置正确定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而证实这种信息挖掘方法,将会与岩石的变形破裂机制密切联系起来,从本质上给围岩破裂机制和非稳态损伤与破坏提出更为有效的分析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下峪口煤矿1110回风巷道原U型棚支护的失稳机理、采动影响、围岩物理化学性质和底板破坏特征的分析,得出围岩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结构补偿原理提出了高应力破碎煤层巷道棚-索协同支护技术。通过对围岩变形信息的检测,表明该支护技术有效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6.
深井冲击地压特征及煤岩结构动力失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总结开滦赵各庄矿(-1100m)发生的两次冲击地压特征的基础上,从材料强度破坏、结构失稳、能量释放理论,分析了千米深井高应力、强流变回采巷道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同时指出煤岩体结构动力失稳破坏的临界状态,是围岩渐进变形过程中细观裂纹突变、分叉形成不同力学特性的多介质组合体的结果,并对其脆塑性结构进行初步稳定性分析。最后总结了赵各庄矿冲击地压防治对策及经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已有的微震监测资料,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分析深部矿山开挖条件下围岩裂隙损伤演化机制,同时探寻微震监测数据与应力场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微震监测系统可以有效的识别围岩微破裂孕育机制并圈定岩体潜在失稳区域;结合数值模拟与微震监测结果发现3363号矿房围岩出现潜在失稳主要是由于矿房上覆岩层内部存在高水压含水层,在高水压力和开采扰动作用下,含水层与采空区之间形成条形的应力集中带,诱发微破裂的萌生、扩展和贯通,最终产生潜在失稳区;微震监测数据(累积事件数、累积能量、累积应力降)与应力场变量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微震监测数据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对高应力区域的转移进行描述,并验证定量分析不同区域的应力状态的可能。研究结果为揭示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矿山开挖岩体失稳机制及微震活动规律提供依据,指导矿山现场短期或者长期开采工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准确判别岩石产生失稳破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花岗闪长斑岩试样单轴加载声发射试验,并分析其受载作用下失稳破坏全过程声发射的幅值、振铃计数率和b值变化特征可知:振铃计数率与b值的整体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均能反映岩石承载作用下其内部新裂缝的产生、发育、贯穿直至失稳破坏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发现,当加载应力达其峰值强度的 80%~90% 时,不仅振铃计数率进入大幅度反复振荡的非稳定期,而且声发射b值的峰后“断崖式”回落中出现“波动中值”,此现象可作为岩石失稳破坏前的判据。研究成果可为岩体变形破坏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