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主要从带钢冷却系统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冷却装置采用的新技术、新型架构冷却装置的优缺点比较和应用实例等方面介绍了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装置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6.
借助ANSYS5.3采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模拟了高碳钢线材在斯太尔摩冷却线上冷却温度分布。结果表明,用连续转变曲线CCT模拟比较接近于实际冷却过程,能够较准地模拟由于相变而引起的温度分布变分,为分析金属材料组织,性能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板带钢轧制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指导板带钢的实际生产,减少试轧次数,故采用了有限元软件ANSYS8.0建立了板带钢的轧制模型.通过接触分析的方法对高温条件下板带钢的轧制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并对轧制过程中板带钢的变形及应力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模拟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10.
11.
Q215钢棒材热轧后湍流冷却过程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湍流管式冷却系统可以提高棒材热轧后冷却效率,使棒材表面形成回火马氏体,提高其力学性能。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分析了Φ25 mm Q215钢棒材热轧后湍流冷却过程的温度场。结果表明,棒材离开湍流式冷却系统1 s时,棒材表面由950.0℃(终轧温度)降至768.0℃,芯部温度降至861.2℃;棒材离开湍流式冷却系统后,空冷3 s时表面温度升至792.6℃。生产应用结果表明,棒材进行普通冷却后的强度极限为310 MPa,用湍流式3段冷却后棒材的强度极限达410 MPa。 相似文献
12.
通过热连轧带钢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以及带钢热连轧过程的再结晶动力学和应变累积的研究,建立了精轧过程平均流变应力模型:静态再结晶平均流变应力σk=k1 exp{0.126-1.75[C] 0.594[C]^2 (2851 2968[C]-1120[C]^2)/T/ε^0.21ε^0.13,其中T-再结晶温度/K,ε-应变,ε-应变速率/s^-1,k1-系数;动态再结晶平均流变应力σD=9.8σB(1-Xdyn) 1.14σBB Xdyn,其中Xdyn-动态再结晶率,σBB-动态再结晶进入稳态时应力。X46级管线钢(%:0.07C-0.97Mn-0.33Si-0.018Nb)工业轧制时轧制压力的实测数据与该模型预测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用彩色金相法、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研究了成分(%)为 0.2C-1.5Si-1.5Mn和0.2C-1.5Si-1.5Mn-0.5Cu TRIP钢 750~780℃不同退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0.5 %Cu TRIP钢750℃、760℃、780℃退火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含量为15.2 %~17.2 % ,770℃退火为15.2 %~15.7% ;不含CuTRIP钢760℃和770℃退火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含量分别为12.5 %~12.9%和14.6 %~15.1% ,低于750℃和780℃退火的奥氏体量分别为17.0 %~17.5%和16.0 %~16.4%。随退火温度由750℃提高至780℃ ,两种钢中的铁素体量由~70%降至~5 0% ,贝氏体量由~10%增至~3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