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梅、兰、竹、菊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呤诗作画用来抒发情感的主要题材。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梅、兰、竹、  相似文献   

2.
苏梅 《中国陶瓷》2013,(3):68-72
在文人士大夫引领时代风尚、掌握时代话语权的宋代,竹作为谦谦君子,是文人审美品格的物化载体。在宋代兴盛的竹文化影响下,竹被作为设计元素,以多种装饰形式运用到了宋代瓷器设计当中,从而体现和拓展了宋瓷的文化内涵,渲染了浓浓的文人意趣和审美风尚,并对后世的瓷器装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人壶是指有文人参与制作的壶器,这是紫砂壶独有的魅力所在。历代诸如陈曼生、董其昌、郑板桥等文人的参与,使文人壶充分满足了壶迷们追逐传统文化唯美唯雅的心态。本篇以"逸竹壶"为例,探寻紫砂文人壶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世人影响深远,比如,"四君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题材之一。古人以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用以比喻君子高尚的品德。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旷世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他们都没有媚世之态、遗世而独立,四君子成为中国文人高洁人格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字画常见的题材,明代文人黄凤池便辑有《梅竹兰菊四谱》,并  相似文献   

5.
千年传承的紫砂陶文化,在山水的滋养之中,延续着紫砂与竹的旷世情缘.在传统紫砂艺术创作与竹文化清韵自然氛围中两者得到艺术的升华.紫砂艺人以竹的形象作壶,体现了文人爱竹,爱壶,也表达了自己的脱俗清高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宜兴被誉为"竹的海洋",而竹文化又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君子情怀和贤者风范,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紫砂壶"一捆竹"以竹文化为题材而展开创作,撷取大自然中的竹子为形象元素,并以花器造型传递其艺术性能,带给人一目了然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共鸣。  相似文献   

7.
居有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本期专题讲述了人与竹的故事。一大批不为外界干扰,坚守竹世界的人们,他们研究竹文化、竹生态,他们创新竹的使用领域,他们改变竹的固有形态……他们的竹生活方式或许恰好能给你一些启示,关于生活本身,关于创意未来,关于环保想象。  相似文献   

8.
笔筒属于文房清玩,材质主要有竹、木、象牙和陶瓷等。宜兴出产紫砂,所以紫砂笔筒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现代的文人常以案上能有一只入目的紫砂笔筒为荣。现在以紫砂"六方笔筒"为例,探析当代笔筒妙然之趣以及人生意境。  相似文献   

9.
君子如竹,是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竹子所具品格的向往与追求。自古以来嘉定文人辈出,众多才子的审美情趣带动了当地工艺美术的发展,嘉定的竹刻艺术也脱颖而出,成为文人墨客喜好钻研的一门手工艺。  相似文献   

10.
<正>竹的自然属性受人们的偏爱,并用来寄寓高尚的情感。竹,中空有节、坚韧常青,外形潇洒飘逸,常常被人们喻为坚贞操守、有气节的象征,千百年来为我国文人醉心相向。在流传至今的咏竹、画竹的历史传说中,不乏著名的例子:文与可、苏东坡二人是最早将竹子入画的人,苏东坡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  相似文献   

11.
吴赛春 《江苏陶瓷》2010,43(6):54-55
古今文人都爱竹,竹四季苍翠,在夏季的烈日下给人们带来清凉,冬季大雪压顶,其不屈不挠、坚韧无畏的品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养竹记》载:"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相似文献   

12.
周伟光 《江苏陶瓷》2012,45(1):44-44
紫砂“花货”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着意于潇洒的风格。紫砂“花货”以松、竹、梅等自然风物为装饰题材时,要求劲松刻划出枝干劲拔、针叶挺秀、气势铿锵;劲竹喻以中国传统文人内心的自喻、自尊、自省、自强的精神;秀竹则是娴静有致、俊逸潇洒:  相似文献   

13.
丁小华 《江苏陶瓷》2012,45(6):77-78
自古以来,松、竹、梅有"岁寒三友"之称,是高洁、坚贞的品格和勇于献身的精神的象征。坚韧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虽然不属同科,却在寒中同生,都有着不畏严霜的冰清玉洁、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历来被我国古今文人所敬慕,是历代文人雅士托物言志常用的笔墨题材,并留传下许多有关松、竹、梅的名句佳作,被誉为"岁寒三友".而"岁寒三友"起源于苏东坡的"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同样,在历代紫砂壶艺的创作中,松、竹、梅也是艺人们所喜用的题材,以壶流露和表白技艺、思想和意蕴。  相似文献   

14.
子禾 《中国搪瓷》2010,(5):28-3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900年前。苏东坡就直白地借竹抒意。  相似文献   

15.
子禾 《中华手工》2010,(5):28-3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900年前。苏东坡就直白地借竹抒意。  相似文献   

16.
何叶 《江苏陶瓷》2011,(6):46-46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咏竹诗。其诗歌颂了竹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以竹喻人,表达了诗人对竹的可亲、可近、可咏、可师的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17.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喻其为"四君子"。"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  相似文献   

18.
<正>"方匪一式,圆无一相",八个字概括了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紫砂壶不仅是有独特的材质,还因为打泥片、围身筒、拼接成型的手工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因为文人的参与赋予以紫砂为载体的器物"文人气",使紫砂由日用器走到收藏类艺术品的高度。而随着文人的参与,紫砂壶的器型构思设计更考虑到装饰性与创意性,而紫砂花器则通过另一种创作语言,表现出手艺人的智慧,它通过堆花、贴花、肌理效果等装饰手法塑形成器,体现的是自然之美,紫砂"贵妃竹壶"(见图1)就是一件花器作品。  相似文献   

19.
<正>自然界的竹高耸挺拔、摇曳多姿,一年四季苍翠欲滴,虽经雪压仍坚韧,虽经风霜不改色。古代文人多喜咏竹,并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曾作《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诗中歌颂了竹的品质,观赏竹则诗韵顿生,并感悟到竹的品质的正直有节、坚强挺拔、风骨凛然。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一个典  相似文献   

20.
周钧林 《江苏陶瓷》2010,43(1):51-52
紫砂壶自问世以来,渐与书画名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吸收多种艺术的长处,是紫砂艺术包罗万象,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主要原因。诗书画印则首当其冲,文人是中间枢纽。传说苏东坡当年在蜀山讲学期间,曾亲自设计了"提梁壶",并刻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这是宜兴紫砂壶与文人书法之间结缘的一段很有名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