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带的中国石化探区西缘区块和北缘1区块,构造简单,较大规模断层不发育,地层超剥叠置,远离烃源岩,勘探难度很大。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认研究区具有远烃源供油气基本特征。北缘二叠系生油岩向北扩延到哈拉阿拉特山逆掩构造带之下,车排子西缘区块具有双源双向供油特征。通过分析评价油气输导条件,建立了“断-毯输导”的远源成藏模式,落实了岩性、地层-岩性等主要圈闭类型;在综合研究评价的基础上,选择车排子凸起南侧环带滩坝砂体上倾尖灭岩性油藏东侧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哈拉阿拉特山南侧地层-岩性油气藏为勘探突破方向,并形成了相应的配套勘探技术,从而在车排子和哈阿拉特山地区发现了2个亿吨级规模的含油区,实现了重大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2.
目前,准噶尔盆地面临勘探目标的转型,岩性油气藏勘探已成必然。为了更好地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以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油源充足、储集性能较好、生储盖组合良好、运聚系统良好;其成藏模式为“远源不整合断裂控油气成藏模式”和“源内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模式”;其油气藏的控制因素为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分布、油源断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气的运聚、储层质量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规模、储盖组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坡折带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前,准噶尔盆地面临勘探目标的转型,岩性油气藏勘探已成必然。为了更好地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以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油源充足、储集性能较好、生储盖组合良好、运聚系统良好;其成藏模式为“远源不整合断裂控油气成藏模式”和“源内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模式”;其油气藏的控制因素为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分布、油源断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气的运聚、储层质量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规模、储盖组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坡折带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华北探区断陷洼槽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华北探区断陷石油地质条件、油气富集规律、勘探潜力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断陷洼槽区剩余油气资源丰富,是深化勘探的重要方向,断陷洼槽区砂体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带类型、边界断层组合样式、坡折带类型、体系域类型和沉积相类型等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流体动力、油气运移通道、储层临界注入物性、砂体封闭等因素的控制,油气形成与富集主要受油气源、砂岩体、汇流通道等条件的控制,断陷洼槽区还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优势和构造油气藏与岩性油气藏的共生互补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油 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南深北浅 的楔形地质结构与区域单斜形态决定了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_白垩系主要发育低幅度背斜.断裂.岩性体、地层.岩性等非构造油气藏.这是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南缘强烈的冲断活动与压扭作用形成的复杂叠加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战略突破领域:被晚期深埋的腹部石炭系_三叠系大构造则是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多个油气储量增长高峰的特点.近10年来非构造油气藏、中深层油气藏的储量发现大幅度攀升。非构造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是中国陆相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地区,该区油气藏的油源主要在二叠系,侏罗系主要表现为一套缓坡浅水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新近纪构造运动对盆地构造的掀斜作用,致使岩性地层圈闭发生改造,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在这种源外缓坡背景下,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沟通油源的输导体系复杂,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不清,再加上该区地震资料品质差、地震分辨率低,这些因素造成该区岩性地层勘探的复杂性。针对研究区存在的上述难点,对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沉积背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典型岩性油气藏进行解剖,建立了断裂-沉积体系侧缘-近等深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即油气沿断裂进入储集砂体后,垂直构造等高线向构造高部位运移,当遇到与构造斜交的沉积体系侧缘时,油气运移方向发生调整,沿沉积体系侧缘近等深侧向运移,边运聚边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在玛湖、沙湾、阜康、东道海子等凹陷的上二叠统发现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群),形成了全盆地整体突破的良好勘探局面。基于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构造背景、供烃基础、储集性能、圈闭与保存条件等地质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盆地断坳转换期不整合之上发育的低位体系域砂砾岩体、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及优质甜点储层是全盆地源上它源型油气大面积聚集成藏、局部高产富集的物质基础。明确了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3大成藏主控因素:中-下二叠统规模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提供了坚实的油气资源基础;断裂-不整合立体输导体系为油气运移、大面积聚集成藏提供了重要保障;环凹大型斜坡区发育的不整合为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与保存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盆地西部上二叠统的"源储分离型——超覆-削截复合"油气成藏模式和盆地东部上二叠统的"源储紧邻型——低位超覆"油气成藏模式。以该研究认识为指导,指出玛湖凹陷南斜坡、沙湾凹陷西斜坡、盆1井西凹陷东北斜坡、东道海子凹陷北斜坡和阜康凹陷东斜坡是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已发现油藏的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系统分析,认为西部斜坡区的萨尔图油层从东到西含油气层位逐渐减少,主要发育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微幅背斜油气藏及岩性油气藏等5种油气藏类型,其中以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西部斜坡的北西向的3条油气运移路径控制了西斜坡区油气的分布,北东向及北北东向的构造带控制着油气的聚集部位;鼻状构造样式、地层超覆构造样式及与砂体展布的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和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9.
准中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侵体系域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受盆地构造面貌控制,该区主要发育岩性圈闭。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二叠系暗色泥岩,储层发育多套多类型储盖组合;走滑断层作为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古构造低势区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有利方向上的岩性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准中1区块深洼区岩性圈闭具有二叠系源岩供烃、花状油源断层垂向输导、低势区岩性圈闭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下一步勘探应重点考虑油源断裂与古构造匹配良好的岩性圈闭发育区。  相似文献   

10.
源外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埕海斜坡区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源外”油气勘探区带,尤其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埕海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区邻近歧口生烃凹陷,存在多个继承性古沟槽,为砂体输送提供了重要通道,发育2类5种地层-岩性圈闭,储盖组合条件良好,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区与生烃中心存在的源储压差是埕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富集的基础,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层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方式,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通过地层-岩性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埕海斜坡区油气富集成藏模式,明确了北部断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南部高斜坡区主要发育地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显示普遍,但发现的油气田(藏)少.针对目前在塔里木已经发现的一批以奥陶系为主要产层的油气田(藏),总结油气成藏规律和富集主控因素,有利于分析有利勘探方向和领域.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地层结构、储层类型、盖层条件和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含油气系统划分)分析入手,解剖了目前已发现奥陶系油气藏油气平面分布和纵向分布特征,认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以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为主,具有大面积连片或成带分布的特征.进一步结合前人认识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规律为:与烃源岩生排烃期相匹配的、发育在古隆起、古斜坡背景上的岩溶缝洞储集体,或受深大断裂带控制的多成因类型的缝洞型储集体,具有大范围富集成藏的特征,储集体发育程度是控制油气成藏差异的关键因素.同时提出,需要用动态的视角认识奥陶系的成藏过程和用辩证的思维优选碳酸盐岩勘探领域与目标.在此认识下综合分析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深层和顺南-古隆地区奥陶系是当前发现大、中型油气田(藏)的最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12.
柴北缘深层天然气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大,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尚不明确,制约了天然气勘探进程。基于地震、地质、地化及钻井等资料的研究,从烃源岩、储层、构造及输导体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柴北缘深层天然气藏的成藏条件,结合已有勘探成果和地质条件,指出了深层天然气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深层侏罗系分布广,阿尔金山前西段存在侏罗系生烃凹陷,深层高-过成熟度烃源岩生气潜力大;基岩风化壳和次生孔隙发育的碎屑岩可作为深层有效储层,基岩储层物性不受深度控制,深层发育碎屑岩优质储层;广泛分布的以断裂为主的输导体系有利于超深层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纵向和横向运移;多期构造活动使得柴北缘深层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烃源岩持续生烃有利于这些深层圈闭早期、多期成藏。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指出深大断裂发育的生烃凹陷周围圈闭是深层天然气聚集有利区,盆缘古隆起以及晚期构造带上大型背斜圈闭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其中阿尔金山前深层是最现实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3.
针对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但成藏规律非常复杂的情况,在回顾其隐蔽油气藏勘探历程基础上,把已发现的隐蔽油气藏划分为岩性类、地层类、复合类和(准)连续型4大类及17个亚类。其成藏特点为:多沉积体系控制;多圈闭类型展布、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多层系含油气;多期充注、多期成藏;多成藏组合型式。隐蔽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为盆地西缘车排子斜坡带沙湾组成藏组合、车—莫古隆起周缘侏罗系成藏组合、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成藏组合和北天山山前坳陷深层致密砂岩侏罗系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4.
阿姆河盆地侏罗系成藏组合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侏罗系成藏组合是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最重要的成藏组合。通过对岩相古地理、烃源岩、储层、盖层和油气成藏过程以及模式的分析,认为该成藏组合的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广泛分布、已经大范围进入生气窗的优质侏罗系烃源岩为该成藏组合内油气聚集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优质的上侏罗统储层为油气资源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尤其是生物礁建造,其储集性能优越;③厚层Gaurdak组蒸发岩盖层充当了该成藏组合的优质盖层,除基底断裂分布带外,油气不能穿越它发生垂向运移作用。该成藏组合内油气散失的原因主要是Gaurdak组蒸发岩盖层尖灭或受基底断层破坏而引起油气侧向运移和垂向运移。结论认为:未来的主要勘探潜力在该盆地深部现今由于地震资料品质问题而未能识别出的生物礁和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深部构造,平面上的有利区为大型基底断裂的不发育带。  相似文献   

15.
东濮凹陷胡-庆断阶带为三个斜列展布的台阶式结构。位于洼陷区的一台阶以断鼻、墙角断块圈闭为主,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位于两条阶梯断层之间的二台阶,形成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顺向断鼻、反向屋脊断块圈闭发育,是油气聚集成藏的主要场所;三台阶构造比较简单,局部断层运移通道发育区形成油藏。一台阶离油源近,资源潜力大,近洼找具构造轮廓、砂体控制的岩性油气藏是主要方向;二台阶勘探程度较高,在主力油层深部和浅层寻找新的含油层系和新的含油领域为主要方向;三台阶离油源较远,应慎重勘探。  相似文献   

16.
下刚果盆地是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富集区之一,特别在深水区获得了大量的油气发现,逐渐成为盆地油气勘探的热点与重点。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特征复杂,发育盐上海相、盐下湖相两套烃源岩;发育深层、中层和浅层3套有利储盖组合,目前勘探证实了浅层新近系浊积砂岩和深层阿尔布阶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的两套主要目的层系,储层物性总体较好,储盖配置关系好;其中浅层组合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深层组合以近南北向与盐岩相关的构造圈闭为主;各成藏要素在时间、空间上配置关系良好。以成藏要素研究为基础,在下刚果盆地深水区建立了盐上海相烃源生油、新近系浊积砂岩储,盐上海相烃源生油、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储,盐下湖相烃源生油、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储这3种有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缘地层不整合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量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盆缘地层不整合样式结构特征,研究并总结了盆缘不整合的油气成藏特征及模式,提出了今后的勘探方向.认为: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运动与频繁岩相变化使得盆缘不整合广泛发育,在宏观样式上具有削超、削平、平行等3种类型,垂向上具有三层或二层结构,并形成了多种渗透性组合形式.受不整合样式结构及渗透性组合、盆缘地质背景、盆内源岩发育状况等的影响,盆缘不整合成藏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不整合可形成地层圈闭及其他相关类型圈闭;二是多油气来源、多充注期次、原生与次生油藏共存;三是不整合自身具一定输导能力,但横向输导范围有限,相关油藏中的油气需要由断层、骨架砂体以及不整合等构成的"断—毯"式输导体系进行运移.盆缘不整合相关油气藏具有较大勘探潜力,需要根据各地区油气发现情况与勘探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与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 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平昌—阆中地区具有十分有利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但其油气勘探潜力长期被低估。通过对沉积、生油、储集及压力条件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中下侏罗统具有大面积连续型油气聚集成藏的特征:①早中侏罗世处于湖水广布的繁盛期,烃源岩与储集岩交互叠置;②烃源岩质优、层厚,已大量生烃;③砂岩和介壳灰岩储层致密,且发育泥页岩油气层;④溶蚀孔洞缝的发育使致密储层的储集性能得到有效改善;⑤油气层普遍高压,油气连续型聚集成藏。因此,若在该地区遵循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思路,针对滩坝砂岩和介壳灰岩致密储层,采用水平井、加砂压裂等工艺技术,则有望实现侏罗系油气勘探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主要聚集在中生界,因此研究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油气勘探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相带、运聚与油藏关系的系统分析,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研究认为沉积相决定了烃源岩及储层的展布及发育特征,成岩相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及储层的储集空间,压力势或流体势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相-势耦合决定了油气聚集圈闭位置。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含油层系延长组及延安组沉积期为大型内陆陆相坳陷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断裂较不发育,在6大成藏条件中盖层、保存、圈闭一般不存在主要问题,在烃源岩明确的条件下,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储层和运聚的问题,因而相-势耦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体现了“源控区、相控带、势定位”的石油聚集规律,具体表现为盆地中生界长7段、长9段生油岩的生烃范围控制了油藏分布的区域;含油区带的分布受控于盆地周缘的11大河流-三角洲体系;对受浮力控制的浅层油藏,鼻状构造凸起背景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于受异常压力控制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源-储压力差或者流体势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向及聚集位置;在平面上及垂向上相-势耦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的差异性,具体体现为盆地东部浅层呈现“补偿成藏”、盆地西部呈现“垂向串珠式成藏”、延长组深层呈现“异常压力控藏”的规律。这一认识同样适用于勘探程度较高的、以“定藏”或“定位”为目的其他大型坳陷含油气盆地的目标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