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含氟(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改变氟碳链长度、氟单体含量以及添加方式等因素,合成了一系列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利用表面接触角测试仪、红外光谱仪和多功能光电子能谱仪表征了共聚物涂膜的表面疏水、疏油性能以及表面化学成分,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共聚物涂膜表面疏水、疏油性能与其表面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使用长氟碳链的氟单体、增加氟单体用量以及采用在反应后期一次性加入氟单体的方法均有利于提高涂膜表面的疏水、疏油性能;当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质量分数为25%时,所得涂膜表面的氟元素质量分数达到44.284%,对水、对正十六烷的接触角分别达到127°和65°。  相似文献   

2.
由不可逆或不平衡聚合法制备聚合物材料的水性乳液的方法包括:在表面活剂存在下,将疏水单体分散在水中形成疏水单体粒子的水包油乳液,在酸性物质存在下,(均)聚这些水性单体粒子。不可逆或不平衡聚合法的1个实例是疏水性环醚的酸化开环聚合。“疏水”物质是指与水结合时形成两相的有机材料,  相似文献   

3.
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硅溶胶进行疏水改性。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不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含量对硅溶胶的改性效果。用浸渍提拉法和自流法在玻璃表面制成了疏水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热-失质量测试仪及接触角测试仪等测试方法对疏水膜进行了检测分析及疏水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在40℃,有机硅单体质量分数为9%时,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硅溶胶相容性良好,在玻璃表面涂膜前后光学性能无明显变化,涂膜玻璃片表面的疏水性有了大幅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荧光探针研究P(AM/NaAA/DiC8AM)在水溶液中的缔合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同谋  吴文辉 《精细化工》2006,23(3):250-253
以芘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孪尾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N,N-二正辛基丙烯酰胺)[P(AM/NaAA/D iC8AM)]在二次蒸馏水、c(NaC l)=1 mol/L水溶液中的荧光光谱。当x(疏水单体)=0.10%~0.40%、表面活性剂与疏水单体的摩尔比(SMR)为20~70、x(丙烯酸)=20%~40%、ρ(聚合物)=5~50 g/mL时,I1/I3值为1.76~1.25。表明疏水基团间存在疏水缔合相互作用,且随疏水单体用量、聚合物质量浓度及介质极性的增加,和丙烯酸用量、SMR值的减少,芘的I1/I3值降低,疏水缔合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
雒贵明  林瑞森 《化学世界》2004,45(8):413-415,399
采用胶束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三次采油用聚合物PL-2,室内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疏水单体、阴离子单体含量以及在盐水中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价了合成聚合物的抗剪切性与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疏水单体与阴离子单体含量分别在0.6%与10%时,该聚合物驱油剂PL-2具有很好的增粘效果,且抗剪切及热稳定性能优良,其性能可以满足高温、高矿化度油藏聚合物驱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溶液法制备了丙烯酸系高吸水树脂.将吸水树脂和用接枝共聚法制备的有机氟改性丙烯酸疏水树脂复合制备仿生涂膜.讨论了反应单体比及烘干温度对吸水树脂吸液率的影响,吸水树脂与疏水树脂的复合比例对涂膜表面结构及涂膜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M、HPA单体比为1:1,树脂烘干温度为50℃,吸水树脂吸去离子水率达3 000%,吸0.9%NaC1溶液率为367%;当吸水树脂与疏水树脂的比例为1:1时,涂膜表面发生变化,出现类似于鲨鱼皮表面的“沟-槽”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OP-10和SDS为乳化剂,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聚丙烯酸酯乳液。加入亲水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疏水单体丙烯酸长链烷基酯(V)为功能单体,研究了的亲、疏水性功能单体及配比对乳液粘度、表面能、耐水性及涂膜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m(AA)∶m(HEA)∶m(V)=1.25∶2∶5得到的丙烯酸酯多元共聚乳液各项性能较佳,此时乳液转化率可达99.91%,乳胶膜吸水率仅为15.21%,表面能为46.3143 J/m2,胶膜浸水脱落时间≥96 h。  相似文献   

8.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单体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传蓉  黄荣华  代华 《化学世界》2004,45(8):437-441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和少量的疏水基团,疏水基团间的疏水缔合作用使这种聚合物具有独特的增粘、抗剪切、耐温和耐盐的溶液性能,通常采用亲水单体和疏水单体共聚制备这类聚合物。对常用亲水单体AMPS及各类疏水单体如季铵盐不饱和单体AMPDAC和DAMAB、长链丙烯酸酯,N-烷基丙烯酰胺和N-芳烷基丙烯酰胺的合成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含氟丙烯酸酯乳液涂膜的疏水性与氟含量的平衡关系,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HM)为含氟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和己二酸二酰肼(ADH)为交联单体,采用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自交联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研究表明:含氟单体含量为12%(即氟含量为6.84%,均以聚合单体的总质量计,下同)时,含氟基团在涂膜表面可以达到饱和,乳液固含量可达38.2%;再添加4%交联单体,涂膜的水接触角为116.6°。当含氟单体含量降为4%(氟含量2.28%)时,通过提高成膜温度或添加成膜助剂,也可使涂膜表面的水接触角达到104.2°,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能。  相似文献   

10.
陈泽成 《广州化工》2012,40(17):20-22
描述了碱溶性增稠剂的定义和分类和流变行为的研究。分别介绍了共聚单体、聚合物分子量、表面活性剂及交联单体对碱溶性增稠剂增稠剂性能影响的研究。同时介绍了碱溶性增稠剂疏水締合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1.
表面处理剂对纳米碳酸钙表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种表面处理剂对纳水CaCO2进行表面处理,通过电镜、电子能谱仪、接触角测试仪、红外分光光度汁等观察分析了处理前后的纳水CaCO2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表面处理剂B有效地促进了纳水CaCO2粒子的分散和细化;2种表面处理剂均使纳水粒子的表面能降低,并改善其表面亲油性。  相似文献   

12.
重晶石粉的表面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晶石粉经表面改性处理后由亲水性转变为憎水性,粉体流动性好,不聚积易分散。改性后的重晶石粉可作为填料代替沉淀硫酸钡在油漆中使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不饱和聚酯树脂(UPR)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水射流用塑料磨料,考察了Al2O3用量、不同亲水性共聚单体及用量对磨料表面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l2O3用量的增加,磨料的水接触角增大;加入亲水性共聚单体后,磨料的表面亲水性增强,其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时效果最显著;以100份UPR、6份HPMA与30份Al2O3悬浮聚合制备的塑料磨料,其表面水接触角为24.2°,可以满足水射流工艺的要求,已获得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聚合物超疏水表面疏水原因的理论分析及其超疏水表面常用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从热力学角度评述了关于超疏水状态的两种理论模型: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分析了微纳米结构对聚合物超疏水表面表观接触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电池封装用PVDF/PMMA共混薄膜的表面形态及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聚偏氟乙烯(PVDF)粉末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颗粒物理共混后采用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备成共混薄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研究了PVDF/PMMA共混薄膜表面一定范围内的形态和组成。研究发现,PVDF与PMM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两者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PVDF在共混体系中的结晶,并通过红外吸收光谱证明了类氢键的存在。PVDF在共混体系中可以发生明显的表面富集现象,表面自由能低的PVDF在表面相的含量大于体相。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交联PBA为主链,gr和AN为接技单体,通过乳液接枝共聚会成了PBA-g-AS井聚物.研究了乳化剂加入量、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单体加入方式及单体浓度、反应时间以及PBA胶乳性质等对接枝率、转化率及粒子形态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TDM用量对接枝链分子量及接枝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酰胺基烷基膦酸盐系列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表面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酰胺、酮和三氯化磷的Mannich型反应合成了酰胺基烷基膦酸盐型新表面活性剂,经元素分析、物理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证明得到了预定结构的纯品。它们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是一类单链型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测定了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和它在碳钢表面的吸附作用,显示出对碳钢优良的缓蚀能力。  相似文献   

18.
煤的分形表面结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曾凡桂 《煤炭转化》1995,18(2):7-13
介绍了分形理论在煤表面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对煤分形表面结构的实验技术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对煤在处理过程中其表面分维的变化进行了简明的介绍。最后,简要地讨论了煤的分形表面结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The explanation on the causes of the surface devitrification of glasses upon heating, as heretofore considered, is imperfect. The modes of surface devitrification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urface conditions of the glasses. The author gives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of surface devitrification, i.e., the surface contraction which is caused by the surface tension at the glass surface acts most seriously toward the surface devitr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