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紧邻既有建筑物深基坑支护设计及变形控制难题,以北京大兴深基坑工程为实例,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深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变形影响规律,并结合现场监测,验证了围护桩及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支护设计方案的安全合理性。研究表明,位于深基坑西侧4.33 m处的办公楼变形最大,最大沉降值为12.45 mm,最大相邻柱基沉降差倾斜为0.71‰l,此外为风险防控的关键点,需重点加强其施工质量管控及变形监控。研究成果为类似紧邻建筑物的深基坑支护设计及变形控制提供了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广州老城区一大型深基坑工程引起的邻近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数据,研究了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指出基坑变形控制设计的重点应从控制最终变形值转变为对施工全过程的动态变形控制;邻近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大小随建筑物与基坑坑边距离的远近、建筑物的基础形式及坑内是否采取加固措施等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条件下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紧邻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基于成都典型深基坑工程实例,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紧邻建筑物沉降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实测结果表明:砂卵石地层条件下深基坑开挖可能会使紧邻建筑物底部被抬起;距离基坑远近是影响周边建筑物沉降的重要因素;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过程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由此得出的研究结果,对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伟高  张青春 《城市建筑》2022,(22):157-159+191
随着城市化发展,深基坑施工工况日趋复杂,本技术以商汤EPC项目深基坑施工为载体,开挖深度最大为6.9 m;针对紧邻在建建筑物地下水位高、面积小、空间受限等工况,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合使用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BIM技术等多种建筑业10项新技术,保证了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实施。结合项目实例,从特点、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等方面进行总结,为类似项目及市区复杂工况下深基坑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某市客运专线的站台工程为例,分析了盖挖逆作法与明挖顺作法施工时深基坑的变形情况,并通过监测数据,研究了基坑变形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据此提出了基坑变形控制措施,促进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深基坑开挖对紧邻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具体工程为例,把基坑、支护结构及紧邻建筑物放在一个系统中,在基坑开挖前,根据设计的基坑支护方案对紧邻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进行数值模拟,然后与施工过程中实际监测的该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某项目紧邻重要计算机楼建筑物,计算机楼距离基坑最近只有4.5 m,因计算机楼内部有高精密设备,建设单位对现有建筑在施工期间的沉降值要求严格。经研究,通过采用缜密的基坑支护设计、选用合理的施工工序以及信息化监测措施等,确保了基坑和计算机楼的安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支护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地下连续墙施工时紧邻既有高层建筑物的施工难度和危险性,提高施工技术的安全系数,并使其能够应用于更多复杂的地质条件,本文通过对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重要时段技术的研究,加强施工的穿插与衔接,并辅以技术保障手段,在施工中加强了信息化的施工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该施工方案可以保证紧邻建筑物的安全不受影响,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以成都地铁3号线马鞍北路站深基坑工程为例,提出了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时紧邻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方法和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相关建筑物变形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监测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胡迎风 《山西建筑》2011,37(16):92-93
针对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建立其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深基坑动态施工过程中邻近地表建筑物的变形,对比分析了桩对建筑物变形的影响,并基于相关规范评价了该建筑物安全性能,研究成果可为国内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顾春辉 《城市建筑》2013,(22):235-235
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环境条件非常复杂,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传统的深基坑设计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因此,深基坑正由传统重视对强度的控制转为对变形的控制。本文对深基坑变形的控制研究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福田深基坑嵌岩地下连续墙变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个在建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普通地连墙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总结了嵌岩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特性,发现嵌岩对地连墙的变形控制有一定的帮助;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插入深度和墙厚对地连墙体变形的影响,发现适当的插入深度可以保证地连墙的整体稳定性和控制其变形,但达到一定深度后再进一步增加插入深度并不能有效地减小变形;增大墙厚可以减小...  相似文献   

13.
以江南名居某地下室深基坑工程实践为例,围绕深基坑的监测、变形控制和信息化施工,着重论述了基坑监测的主要内容和使用的技术方法,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对基坑信息化施工的实施、对监测结果如何反馈到施工当中,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在国 《福建建筑》2007,(8):43-44,53
介绍了深基坑变形的种类,总结了可能引起变形的各种原因,并从变形机理上提出控制变形的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某建筑深基坑变形陡增的机理和采用的控制措施,结果可供其他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蕊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3):145-146
对于地铁隧道施工作业而言,基坑开挖作业会导致原土层受力平衡状态改变,进而对地铁隧道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基坑开挖作业未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合理操作,就很容易引发隧道结构位移变化以及不均匀沉降问题,甚至会对地铁正常运行造成不良影响.为减少地铁隧道周边基坑开挖作业对地铁隧道施工的不利影响,主要立足于临近地铁隧道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大型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基坑监测,分析了深基坑开挖、降水及回灌对基坑周边土体变形及邻近建筑物沉降的影响。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和回灌在基坑施工初期对周边土体变形起主导作用,中后期对土体变形有一定的影响;施工初期,降水对邻近建筑物沉降影响显著,回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均能起到减缓沉降变化速率的作用;土方开挖在基坑施工中后期控制着周边土体变形和邻近建筑物的沉降;采用坑内加固土体的方法,可以减轻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宏安  钱新  王岩  吴坤 《市政技术》2013,31(2):71-74
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受水文地质情况、周边环境及施工方法的影响,可能会引起基坑结构、地表及地上临近建/构筑物发生较大的沉降和变形,引发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因此,适当的基坑开挖作业方法及有效的变形动态监测对深基坑的安全施工至关重要。以一地铁车站大型深基坑为例,介绍了基坑土方开挖施工作业要点,并根据动态监测数据,对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和锚索拉力在土体开挖过程中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君平  陈林  江强 《市政技术》2013,31(4):140-143
为有效控制环境敏感区域中深基坑开挖变形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在江阴市澄江西路隧道长大深基坑工程中采用了地下连续墙围护体系、地墙两侧土体三轴搅拌桩预加固、加大地下连续墙插入比、坑内加固和降水,以及通过封堵墙和加固墙将长大基坑分隔成较短的基坑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基坑变形,减少了地面沉降和周边建筑的变形。通过对被保护建筑的专业检测、评估,确定了基坑施工的保护标准;通过信息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测及数据分析,为制订和实施深基坑周边风貌建筑群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变形是造成基坑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为准确预测基坑变形趋势,提出一种将局部均值分解(LMD)、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组合的深基坑变形预测模型。通过 LMD 将时序样本分解为多个分量,利用PSO优化后的LSSVM模型对各分量建立非线性基坑变形预测模型,最后采用滚动预测的方法对各分量进行预测并将结果叠加得到时序样本的预测值。通过实际工程进行模型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反映出基坑变形本质特征,而且预测精度明显提高,将其运用于基坑变形预测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有滨海相、溺谷相沉积淤泥层,其一般下伏风化不均的花岗岩层,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上软下硬的深基坑工程。但目前对上软下硬深基坑变形规律及其空间效应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福建某医院综合楼上软下硬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不同阶段不同测点的监测数据,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围护结构位移、支撑轴力、立柱隆沉、地表沉降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了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基坑浅层土体开挖时,对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而当基坑中部淤泥软土层开挖时,则会引起基坑围护结构产生较大的侧移增量,其变形量约占最大侧移量的33%~60%;相较于常规软土基坑,上软下硬的深基坑最大侧移所处位置深度上移,最大侧移量减小,其更接近与常规基坑的下限值;基坑底板的及时施作能有效降低基坑的侧移变形、支撑的轴力、基坑底部的隆起以及对周边管线的影响;该类基坑亦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表现为坑角附近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支撑轴力、周围管线及建筑沉降等显著小于基坑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