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杨驰  王洪  郭春泰 《电源技术》2014,(4):624-626
通过电极集流体表面预处理、正极电极活性物复合和片状负极活性物应用等手段,制作了厚型电极和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和电池充放电测试方法考察了电极的形貌结构和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383450型电池的容量可达880 mAh,能量密度达到504 Wh/L;1.0 C放电时,500次循环后的电池容量损失为20%左右。高能量密度电池进行10 V-1 C充电,不发生爆炸和燃烧。  相似文献   

2.
对比使用无纺布陶瓷隔离膜和常规PP隔离膜两种隔离膜的锂电池的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使用两种隔离膜的电池,电池容量为20Ah,800次常温循环性能容量保持率95%,能量密度在160wh/kg。运用无纺布隔离膜在动力三元锂离子电池上由于其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对电池在高温和热失控的情况下有效阻止正负极短路,从而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耐高温性能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特点,从正极材料、电解质、负极材料等方面综述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2009年12月,松下发布了一款可用于多种便携式设备的18650尺寸的锂离子充电电池的高性能产品,型号为NCR18650A。与原产品NCR18650相比,容量从2.9 Ah提高到了3.1 Ah。与原产品NCR18650一样,正极材料同样使用镍类材料,但是对材料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能源,自问世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进一步满足日常需求,研发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必然趋势。高电压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血液",其研发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结了高电压电解液的研究现状,其中重点介绍了碳酸酯类高电压高浓度电解液,高电压电解液添加剂,新体系电解液如砜类、腈类、氟代碳酸酯类、离子液体,并讨论了各自的优势以及不足。最后,对未来高电压电解液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塑料锂离子电池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陈猛  史鹏飞  程新群 《电池》2000,30(3):129-133
介绍了塑料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对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种类 ,合成方法 ,表征手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对塑料锂离子电池制造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目前达到的水平进行了论述 ;最后 ,介绍了两种新型结构的塑料锂离子电池。  相似文献   

7.
谢松  巩译泽  李明浩 《电池》2020,(4):388-392
分别对锂离子电池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进程、技术瓶颈及前景进行回顾、梳理和展望。整理锂离子电池在多电、全电飞机领域的应用进程,梳理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以及未来前景。电池比能量是制约在全电飞机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现有电池技术仅能满足小型电动飞机中短里程的需求。多电飞机方面,锂离子电池在比能量、循环寿命和维护成本方面都展现出优于传统机载电池的优势,但电池安全是制约推广应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8.
锂离子电池技术与应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锂离子电池问世以来,电池的材料、生产技术发展迅速,电池用材料的研究支持着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高和完善,电池的倍率性能、高低温性能、安全性能及循环性能等全方位的改善成就了锂离子电池在手机、笔记本电脑、音频制品、电动工具、备用电源、车用电源系统等多个应用领域的迅速推广.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锂离子电池在未来的+年仍将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并有可能推广到更多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分为线性充电和开关式充电,主要解决充电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和热问题,对两种充电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为了利用充电状态信息对未来的过程进行监测,进行了电池容量的测量研究,主要解决充电所需时长、实时充电状态、现有容量下电池的续航时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日、韩三国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林 《电池工业》2003,8(3):137-139
简单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相对于氢镍、锅镍电池的优点,比较了中日韩三国主要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家的装备和技术现状,及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额定容量为10Ah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制备方法,评价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过充电性能及电池一致性等。实验表明,电池的能量密度超过165Wh/kg;0.5C倍率充放电循环500次后电池容量仍为初始容量的90%;-10℃及-20℃时电池放电容量分别为初始容量的75%及70%;电池的过充电性能需进一步改进,过充电压只能达到5.0V;0.1C、0.2C、0.5C和0.8C倍率放电,工作电压平台均超过3.6V,电压差小于0.08V;电池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达到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2MnO3·LiMO2具有高达300mAh/g的理论容量,并且电压能够达到4.5V,从而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被广泛认为是具有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正极材料,但是该材料的循环性能以及倍率性能尚不能达到应用要求。本文从机理、合成方法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综述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现状,并且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锂电池材料研究的深入、制造水平的提升以及市场对电池性能要求的提高,通过传统更换电极材料、开发新的电解液的思路来提升锂电池性能已经非常有限。预锂化技术的出现为锂电池性能提升,特别是在改善不可逆容量损失,提升能量密度方面给出了一条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锂电池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综述了预锂化技术在锂离子电池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从预锂化材料选择、预锂化工艺方法、预锂化对锂电池性能影响机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展望了预锂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郭华军  李向群  李新海  王志兴 《电池》2003,33(6):348-351
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用石墨材料的结构与物理及化学特性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BET、ICP、激光粒径分析等方法 ,对多种典型石墨样品的结构、比表面积、杂质含量、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分析。随着石墨颗粒粒径的增大 ,石墨试样的比表面积减小。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 :在石墨材料的石墨化度非常接近的情况下 ,粒径和比表面积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较为突出 ,粒径较大及比表面积较小的石墨材料具有较好的充放电性能。试样D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 ( 2 62mAh/g)和较低的不可逆容量损失 ( 85mAh/g) ,首次充放电效率为 75 .5 % ,适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5.
锂离子电池集流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江锋  周恒辉  陈继涛  张新祥 《电池》2005,35(2):128-130
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用Cu和Al集流体.用恒电流测试研究了Cu和Al作为不同电极集流体的充放电性能,并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它们的极化曲线.结果表明:Cu和Al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和正极集流体时,都具有嵌锂容量小、高电化学稳定性、降低电极极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电池过充电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周震涛  覃迎峰 《电池》2004,34(5):326-327
从充电倍率、负极材料的种类以及正负极材料的电容量匹配等方面,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行为.结果表明:当以低倍率(0.1C和0.5C)过充电时,电池仍可维持密封完好状态;当电池以高倍率(如1C)过充电时,电池的气阀被冲开,内部电芯的温度高达182℃,比电池壳表面的温度高出80℃.在相同电容量匹配的情况下,负极材料的种类对电池过充电的影响很小;正极过量越多,电池的电压平台越长,电压曲线也越不平滑,电池壳表面达到的最高温度也越高;正极量的变化比负极量的变化对锂离子电池过充电行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空间锂离子蓄电池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空间航天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应用状态,分析了未来空间飞行器对储能电池的技术发展要求,并对空间锂离子蓄电池发展路径进行了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刘旭  杨续来 《电池工业》2014,(2):108-112
阐述了锂离子电池炭负极的表征手段,重点介绍了XRD、拉曼光谱、FTIR、XPS、XRF等分析方法在炭负极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蓄电池硬炭负极材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植物纤维做前驱体,制备了不同温度下的热解硬炭材料。通过充放电试验,发现可逆容量可以达到450~500mAh/g,但不可逆容量损失同样也大。探讨了热解温度对制得的硬炭材料的结构及可逆和不可逆容量的影响。通过恒流充放电并结合对材料的结构表征,如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电子顺磁共振、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分析等,对锂嵌入和脱嵌过程中引起的高的可逆和不可逆容量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桂长清 《电池工业》2011,16(1):45-48
锂离子电池具有质量比能量高的突出优点,因而人们期望它能在电动汽车和电动助力车领域做出令人满意的贡献.但它的体积比能量不高,跟阀控密封铅酸电池(VRLA)一样,内阻是VRLA电池的3-4倍,低温时内阻增加更快;电池组的性能远低于单电池,加上其价格是VRLA电池的4倍以及人们对其安全性放心不下.这些因素使其在电动助力车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