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梨园水电站下咱日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工程地质勘察,研究位于梨园水电站坝前左岸的下咱日堆积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和成因。应用极限分析能量法EMU程序,计算了4个典型剖面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建立三维模型,通过FLAC程序得到的位移云图,分析该堆积体在天然、蓄水以及地震工况下的变形特性,并对Ⅲ号危险剖面用不平衡推力法进行了计算。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堆积体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存在局部滑动的可能。针对该堆积体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加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水电工程中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分析堆积体边坡的成因机制,可为工程建设、堆积体边坡的处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旦波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宏观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评价,得出堆积体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的结论。基于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思想,提出了堆积体边坡的成因机制:由于受断裂构造破碎(内动力)、风化作用(外动力)等,上部岩体发生崩塌、倾倒破坏,破坏后的产物向坡体下部运动、堆积,由于长期持续的堆积,堆积体下部发生固结压密变形。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堆积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等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对坝前堆积体的成因机制、潜在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堆积体主要在地形、构造、风化卸荷等因素作用下,岩体碎裂沿坡堆积,受河水及雨水等冲刷,进一步溶蚀胶结,逐步演化成如今的结构及外部特征。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了计算,堆积体整体较稳定,在暴雨和水位降落工况下,稳定性欠佳,对顶部进行削坡处理后,稳定性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
三家村堆积体位于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库区左岸岸坡,该堆积体主要由崩塌堆积物及坡积物形成,水库蓄水后,堆积体前缘部分被淹没,整体稳定性受到影响,可能会影响其上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现场地质调查,勘探及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堆积体在水库蓄水后,不同的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杨啡  邓辉  曾阳益 《人民长江》2016,47(21):52-56
云南古水水电站根达坎堆积体已经历了近10 a的勘察,但其斜坡堆积体的演化过程仍有待研究。从堆积体坡表的变形迹象及平硐内部揭示的软弱滑动带结构特征入手,反演推测斜坡堆积体的演化过程,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堆积体发育过程中的演化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堆积体的中前缘部位主应力较大,也较为集中,斜坡靠近地表附近的拉应力最大,说明堆积体越靠近江面,其稳定性越差,堆积体的胶结程度越低,越有利于地表雨水入渗及风化作用的深入。数值分析还表明暴雨条件下堆积体饱和状态对斜坡变形有重要影响,暴雨状态下最有可能先发生破坏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堆积体后缘,从而产生"拉-压-剪"的推移破坏模式,发生连锁的滑移-坠覆-滑移式的链接破坏。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黄梁坡滑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该滑坡变形加剧,裂缝变长加宽,下沉加剧,可能发生失稳破坏。基于此,在详细调查滑坡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该滑坡成因机制,采用地质分析判断法和不平衡推力法对该滑坡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滑坡整体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受降雨和地震影响,滑坡的稳定性会有所降低,趋于欠稳定状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该滑坡进行治理,确保滑坡临近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徐村水电站溢洪道边坡3号堆积体的物质结构特征、成因机制,边坡稳定条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3号堆积体接触带抗剪强度指标较低,有沿接触带土体产生整体滑移的可能,同时,亦可能沿最大剪应力面产生局部的圆弧形滑动。(2)3'号堆积体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边坡开挖,未触及3'号堆积体,其仍然是稳定的,但如果位于下部边坡的3号堆积体失稳,在其牵引下,3'号堆积体将有可能产生变形失稳。(3)3号堆积体部位边坡按设计要求进行了处理,完成了排水系统的施工,对堆积体边坡部位完善了边坡监测系统,加强边坡观测,监测边坡在运行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汤国强  罗旭东  李辉 《人民长江》2010,41(20):46-48
念生垦沟堆积体位于金沙江梨园水电站导流洞进口边坡右侧的坝前右岸宽缓沟谷中,其稳定与否对梨园水电站的建设至关重要,并关系到电站建设的成败。为了保持念生垦沟堆积体的稳定,在堆积体不同高程处采取了抗滑桩、锚索加固等措施,并布置了钢筋计、测缝计、锚索测力计、测斜仪、水位计等安全监测仪器。监测数据准确反映了念生垦沟堆积体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状态,为保障安全施工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树武  刘昌  聂德新 《人民长江》2011,42(11):10-12
乌弄龙水电站坝前堆积体成因主要为崩塌堆积,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及现场天然休止角测量成果对选取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评价认为在天然状态下,坝前堆积体稳定性好;水库蓄水后,堆积体前部(约70 m高差)处于库水位以下,堆积体基本稳定;在蓄水和地震工况下其稳定性降低,存在失稳的可能性,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为前缘调整性坍岸再造。针对澜沧江上游段类似的大型崩塌堆积体,分析总结了一套松散堆积体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对类似工程地质问题(特别是澜沧江上游江段水电工程)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在重力和降雨作用下形成的复合堆积体的特性及成因机理,以东义河水牙堆积体现有的地质勘察资料为基础,对其特性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水牙堆积体下部存在一定厚度且范围很大的洪积扇,覆盖于原来洪积扇剖面之上的碎石土堆积层为水牙滑坡体的滑坡舌堆积,此堆积体滑坡为岩质滑坡,并且由一区牵引着二区发生变形破坏。研究结果可为该类堆积体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某大规模堆积体变形较大,库区左岸上游约1~2km处变形堆积体规模巨大,达3400×104 m3,分布在高程990~1662 m之间,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和历史监测数据分析堆积体的变形机理,采用二维刚体极限平衡法和三维数值差分模型分析评价堆积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卡基娃水电站导流洞进口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受降雨影响发生了滑塌,形成了高达130 m的危险土石混合高边坡。在对边坡及滑体进行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滑体及滑床的物质结构组成,确定了滑动模式,并计算了坡体三种工况下的安全系数。最后,综合各种因素得出了该边坡的滑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金坪子滑坡形成机制分析与河段河谷地貌演化地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面搜集地质测绘与勘探、系统测年、岩土试验 等大量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金坪子滑坡的地质背景、滑坡分区及特征,分析研究 了金坪子滑坡的形成机制及金沙江金坪子河段河谷地貌演化过程,明确了滑坡主体位于金沙 江古河槽中且处于稳定状态的结论,为乌东德梯级开发的确立和坝址比选奠定了基础,也为 乌东德梯级河段乃至金沙江流域河谷发育史的研究积累了重要技术资料,其成果与经验可为金沙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类似工程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倾倒-变形多发生在逆向层状边坡内,但在近几年工程勘查中发现,陡倾顺向边坡也存在该种失稳模式,研究其形成机制对正确评价工程边坡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以西北黄河流域某水电站坝前右岸的Ⅲ#滑坡为例,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和定性分析得出滑坡的形成过程分为河谷下切、坡表卸荷,岩层发生倾倒-变形,滑移-拉裂3个阶段,利用UDEC再现了滑坡的形成过程。利用有限元和离散元计算得到的结果互相吻合,证明了结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层状反倾向岩质边坡倾倒变形倾倒方式,分析产生3种倾倒变形方式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倾倒变形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某水电站工程1号倾倒变形体工程实例,分析影响1号倾倒变形体的主要成因机制,对水电水利工程前期地质勘测设计、施工期边坡开挖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要介绍了猴桥水电站枢纽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针对坝基及开挖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坝基岩体质量及围岩稳定分类方法,对混凝土重力坝岩体及厂房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取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水淋岩滑坡体位于向家坝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公路2号隧道出口至3号隧道进口段之间,由于专用公路施工堆渣、破坏原有排水系统,滑坡体发生濡滑变形,严重威胁铁路行车安全。简要介绍滑坡体地质背景,分析滑坡体成因机理,通过稳定性计算,表明在现有堆渣、按原地形开挖卸载两种情况下滑坡体都不能满足稳定要求,需要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电工程常建在高山峡谷地带,这样的地势条件决定了常遇到深部拉裂问题。深部裂缝是指在微新岩体中发育的张性破裂或破裂带。拟建水电站坝区左岸存在大量的深部拉裂缝,通过对其发育分布、变形特征的考察,提出了左岸深部裂缝是在特定较高地应力环境和岩性条件下,伴随河谷快速下切,岸坡岩体中积存的应变能强烈释放,使原先较高的地应力得到释放,并由于岸坡特有的岩体特征产生差异回弹,坡体内原有的构造结构面浅表生改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泰兴水道的天星洲形成发育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历了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快速发育阶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冲淤调整阶段,及90年代末以来的相对稳定阶段。研究表明:泰兴水道顺直放宽的河段特性以及江岸节点的挑流作用,形成大片缓流区,导致泥沙容易落淤形成水下浅滩,给天星洲的形成发育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上游嘶马弯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大规模江岸崩退,则给天星洲的快速形成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泥沙来源。通过深入探讨天星洲的形成主因,分析其历史变迁过程,掌握其演变规律,为本河段的航道整治与岸线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