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锻件在锻打成形后,立即在高温奥氏体状态下进行淬火冷却,随后给予高温回火,用以代替一般采用的锻后置冷→淬火→高温回火的工艺,这就是所谓“锻热淬火”。它把锻造与热处理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正的工艺过程。从热处理角度来看,它是属于高温奥氏体的形变热处理。 锻热淬火由于其对工件的强韧化作用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国内不少工厂已用于生产,大量的发动机中小型锻件(如连杆、齿轮等)正在用户受到运转的考验。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热处理强化后的40CrNiMoA钢在低于屈服强度的应力作用下常温蠕变行为和影响因素。揭示了热处理工艺及显微组织对钢材蠕变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强化钢中有微量游离铁素体存在,将明显降低蠕变抗力。钢材经1100℃高湿奥氏体化淬火和M_s点以下的等温淬火并经32O℃回火,将使蠕变抗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 一、前 言 碳氮共渗工艺是目前广泛用于提高齿轮类零件的表面耐磨性能和接触疲劳抗力的一种热处理方法。由于碳、氮原子的同时渗入,碳氮共渗层,通常存有较多数量的残留奥氏体。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残留奥氏体对渗层承载能力的提高是有害的。因此,在生产中通常采用高温回火(淬火前)、冷处理和重新加热至较低奥氏体化温度再次淬火等工艺  相似文献   

4.
1.41%C超高碳钢淬火高温回火球化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淬火+高温回火热处理对碳的质量分数为1.41%超高碳钢进行球化处理,研究碳化物超细化的机理,确定最佳的球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850~1100℃范围内淬火时,随着温度的上升,碳化物不断溶入奥氏体,使粗大碳化物颗粒变小,回火后不仅从针状马氏体中析出均匀细小的碳化物,同时在残余奥氏体中也析出大量均匀细小的碳化物,碳化物数量增加。钢中含有抑制碳化物长大的Al和Cr元素,在550~750℃高温回火时,温度越高球化效果越好,即使在1100℃淬火+750℃回火后碳化物颗粒尺寸仍然保持在0.1~0.3μm。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显微组织对低碳马氏体高强韧不锈钢疲劳损伤的影响规律,选取两种不同的工艺对0Cr13Ni5Mo钢(退火态)进行热处理:工艺1,淬火(1 050℃保温1 h,油冷)+回火(650℃保温2 h,空冷);工艺2,淬火(1 050℃保温1 h,油冷)+回火(700℃保温2 h,空冷)。用光学显微镜(OM)和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热处理工艺下试板的显微组织、疲劳断口进行分析,通过拉伸、冲击和高周疲劳试验测试试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热处理工艺下试板的组织均为板条状回火马氏体+逆变奥氏体+颗粒状碳化物,工艺2的显微组织中逆变奥氏体的量大大减少;试板经两种热处理后冲击功均大幅提升,工艺1试板的冲击功最大,为86 J,抗拉强度、屈服强度、高周疲劳极限均最高,分别为956.11、746.19、480 MPa;试样的S-N曲线在107周次左右时会出现平台,且当疲劳寿命小于107周次时,S-N曲线呈连续下降趋势,疲劳寿命随载荷的降低而增加;高周疲劳断口可以分为裂纹源区、裂纹扩展区和瞬断区。  相似文献   

6.
<正> 一、前言 钢的淬火和回火工艺是最常采用的一种热处理方法。淬火钢经回火后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也就是说,淬火回火钢的硬度H是回火温度T和回火时间t的函数,即H=f(T,t)。早在1945年Hollomon等人。根据著名的Arrhenius公式导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Cr12型冷作模具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r12钢经形变热处理-变温淬火-回火(3~#工艺)处理后,显微组织中碳化物细小、弥散。分布均匀,接近颗粒状;在强硬马氏体基体上分布少量的下贝氏体和细小、分散的适量残留奥氏体,其强韧性配合最佳。该工艺用于Cr12钢制造小冲片冲裁模,使用寿命提高8~10倍。  相似文献   

8.
<正>拉伸强度为1500MPa以上级的C-Si-Mn-Cr低合金钢的抗疲劳性能可以采用以下工艺予以改善: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在空气中冷却后再在280℃和370℃回火2h。该钢(命名为CFB/M钢)的组织是含有8%(体积分数)以上残余奥氏体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对该钢与全马氏体化钢(称作FM钢,热处理工艺为: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油淬,再在280℃和370℃回火2h)的性能进行了比较。采用轴向疲劳试验法对钢的疲劳强度进行了测定,并用压张力试样研究了钢的疲劳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炮钢的强韧性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超高温加热淬火后再在Ac_1以上10~20℃加热淬火、回火的新工艺。这种工艺与原来的调质工艺比较,可以全面地提高切口韧性和断裂韧性。从而启示我们可以遵循结构→强韧化→工艺→性能的思路去寻求新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美国瓦特伏利特“陆军军械研究与发展中心”1984年曾发表一篇最终研究报告(NOARLCB-MR-84006,AD A14632),介绍了对炮钢“奥氏体淬火”及有关性能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所谓“奥氏体淬火”(Aus-quenching)是一种试图用于大型炮管锻件并为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而不产生大的残余应力和淬火裂纹的分级冷却工艺。将一般在1550~1650℉  相似文献   

11.
<正> 到目前为止,对于淬火、淬火并回火态钢的奥氏体晶粒显示,已有较多的文献报导,而对于球化退火态钢的奥氏体品粒显示,尚未见报导。这里介绍一种多用途奥氏体晶粒腐蚀荆“M1”试剂,该试剂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GCr15钢球化退火态的奥氏体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37CrNi3钢的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37CrNi3的组织性能(显微组织、硬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 37CrNi3钢组织中,碳化合物总量较高、并且含有大量的M2C碳化物,表现出强烈的回火脆性、高的冲击韧性.可以认为铬镍钢的主要性能特点就是零件具有高的强度,韧性和良好的淬透性.  相似文献   

13.
<正> 1 问题的提出 我厂生产的212车型变速器中间齿轮轴和倒档齿轮轴,现行工艺是中频(8000周/秒)感应淬火,随后经150~160℃回火,以求得到强韧性的良好配合。零件淬火后必须回火,一直成为人们的传统习惯。但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和工程师们提出异议: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省去回火工艺,不但无损反而有利于热处理件的质量,其基本论点是:  相似文献   

14.
钢的脆性     
钢制零件在热处理或高温工作中至少有九种脆性:1)应变-时效脆性(低碳钢);2)淬火-时效脆性(低碳钢);3)蓝脆;4)回火脆性(合金钢);5)350℃脆性(高强度低合金钢);6)400—500℃脆性(铁素体不锈钢);7)σ相脆性(铁素体及奥氏体不锈钢);8)石  相似文献   

15.
新工艺     
<正> 美国加农炮管传统的奥氏体化时间和回火时间为10~12小时,一支105毫米M68炮管锻件在炉内处理的总时间达70小时左右。为缩短热处理时间,曾在实验室内用小试样研究过奥氏体化时间和回火时间对炮钢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奥氏体化时间以及  相似文献   

16.
<正> 工作压力为35MPa,容积40L,直径D=219mm,壁厚s=10mm的钢瓶采用40XH2MA号钢材制造。钢瓶的热处理(淬火和回火)应当保证材料获得符合技术条件要求的机械性能和很高的抗破坏性能,使钢瓶在+60℃到—50℃的工作温度范围内使用可靠。 通常,40XH2MA制品在油中淬火。经这样淬火形成的马氏体组织回火后,可使钢瓶获得要求的机械性能和使用性能的结合。在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缓慢地在油中冷却可以防止形成淬火裂纹。  相似文献   

17.
<正> 前言 对于低碳马氏体向奥氏体的转变过程(所谓非平衡组织的奥氏体化过程)的研究,是有关钢加热时相变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并且由于这一课题涉及到钢的遗传性研究以及双相区热处理、超细化、二次淬火等强韧化工艺的应用及改进,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与对钢在冷却时转变的研究(如马氏体、贝氏体相变)比较及与对平衡  相似文献   

18.
低温淬火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钢材表面新的强化方法——低温淬火法。它是在含氮的气氛中进行的。按照Fe-N系平衡图,共析温度在590℃,因此,含氮的奥氏体从590~723℃淬火就可以得到马氏体,而钢材内部组织没有发生转变。这种热处理方法既可以达到表面强化的目的,又有节约能源、减小热处理变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序言 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对钢的回火脆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钢的可逆回火脆性是马氏体回火(350~550℃)时产生的脆性。当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后,以缓慢的速度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或在该温度区间内长时间保温,或淬火钢直接在该温度区间内回火,导致钢的韧性显著降低,韧脆转变温度大大提高,断口上出现沿晶断裂特征。研究表明,可逆回火脆性是杂质元素(P、Sn、Sb、As等)和合金元素(Ni、Cr、Mn、Si等)相互作用,而向原始奥氏体晶界平衡偏聚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研究60Si2CrVA弹簧钢经淬火-等温-淬火-回火(Q-I-Q-T)热处理后复相组织含量与断裂韧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等温温度范围内,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大,60Si2CrVA钢强度降低,断裂韧性逐渐增加,在300℃等温时,断裂韧性达到最大值66.37 MPa.m1/2。稳定的残留奥氏体与过渡形态贝氏体量增加是提高断裂韧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