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能制造发展方兴未艾,对以加工、制造类型为主的低端岗位形成巨大冲击,面对智能制造浪潮,综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势在必行。本文研究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本校为例从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开设、实习实训基地、教学队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等角度动态剖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组织构架,阐明基于智能制造工厂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指引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在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迈进,但也遇到了智能制造专业技能人才短缺的瓶颈。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到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促进本地区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为目标,整合政、行、校、企等多方优势资源,探索校企互利合作的基地运行机制,强化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校企互培互聘的教师培养模式,打造集"技能培训、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精密机械零件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3.
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给传统产教融合共享型基地建设提供了转型升级的良机。但各大“双高”院校对于融合建设共享型基地尚处于探索期,文章阐述了产教融合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和意义,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双高”视域下融合建设共享型基地的建设思路和运行实践方法,为高职院校开展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的重中之重,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提升高校社会服务与人才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高职院校智能生产线的建设、拓宽人才培养路径与企业服务范围、开展产教融合、提升企业动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就产教深度融合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实现制造强国梦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素质精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5.
产教融合是通过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进一步转型的总体方向,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落实产教融合的前提条件。基于此,文章首先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首先介绍了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背景,其次分析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现有的校内实训中心条件基础,并为基地建设提出具体的实施规划,然后通过校企合作规划和建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再通过介绍基地中多种途径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明确基地的产教融合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最后总结实训基地应用的诸多效益,为区域制造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推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平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实现学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企业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广西轻工业》2018,(1):156-157
本文探讨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的建设思路及目标,提出建设方案、内容及课程设置,为打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现代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主要还是以学校建设、学校管理的形式进行。如何让实训基地更好地和行业企业结合,如何让实训基地既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达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又能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结合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阐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建设的意义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建设思路、建设基础、建设内容和校企合作建设安泰产业学院等方面,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与实践,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成为服务地方产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供应基地。  相似文献   

10.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推进专业建设是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产教园为切入点,介绍产教园的基本情况及学院专业建设现状,剖析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中,"产教融合"逐渐成为了职业教育中一个热门话题。习总书记在2014年6月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曾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本文从分析国际国内的职业教育现状,提出目前高职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在产学研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新思路,引企业入校,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真正落实产教融合的衔接配套。  相似文献   

12.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新经济形态下,首先,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分析了地方高职"产教融合"的内涵;然后,整体上分析了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通过对广东省、江苏省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层次的高职产教融合极为不均衡;最后,针对产教融合的问题和瓶颈,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提升现代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能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教融合是建设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手段,以"目标引领、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校五个专业学院自主参与到产教融合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诊改实践中来,围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建设和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为创新创业孵化园中的产教融合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切实提升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是其中的一大重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上就应当着重考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核心诉求。尤其是在“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快改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产教融合不充分等问题,全力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优秀专业技能的人才。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工业机器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提升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已成为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筹建和开设新专业是高职院校适应科技进步,服务地方经济的举措。结合对近年来一些新开设专业的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兄弟院校考察学习的收获以及参考本校重点专业的建设经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新专业筹建和发展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在优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印刷包装实训基地在设计时,就力争体现四个合一:"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技术人员与教师合一"的职业化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教研合一。产教融合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施进行的探索性研究,通过对实训基地功能的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教学运作方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重视的问题,希望对目前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一、PDCA管理模型与"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施"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国家大力推广和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宏观层面是指产业发展和教育的融合,中观层面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与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融合,微观层面是指生产与教学融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叠合。"产教融合"以"产"为主,以"产"带"教",学生在全真或高仿真生产和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路径是一种跨界的融合与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办学模式,与校企合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从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烹饪专业产教深度融合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融合路径,希望对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党建的发展路径,认为产教融合要从"紧密结合"向"深度融合"转变。希望此举对高职党员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彭继宾 《酿酒科技》2023,(8):141-144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酿酒技术专业始建于1983年,是贵州省最早为培养白酒酿造、检测、品评和勾调技能人才而开设酿酒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办学至今,已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酿酒企业输送4000余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针对新形势下酿酒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实训基地的需要,简述了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酿酒技术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