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决战深部”促使深地资源开发被广泛关注,“城市双修”“减量发展”迫使城市再一次向地下生长,“城市病”问题仍然鞭策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不能懈怠。现代城市发展无法回避地下空间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逐步由“需求”转变为“依赖”。通过分析“十二五”以来中国地下空间学术研究成果发展态势和研究特征,探讨了地下空间学术研究层次划分,揭示了地下空间学术研究与“决战深部”、供给侧改革、“城市双修”、智慧城市等的发展关系,预测未来中国地下空间学术研究发展方向与热点,主要包括深地资源、地下物流、精细化应用技术、多领域协作技术等,并为中国地下空间学术研究的有益发展提出关于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托人居环境科学,选取中国古 代都城为案例,对其空间形态结构、空间组 合模式以及人居环境视角的空间模式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形态结构,由分散式 的“团块结构”逐步向集中式“嵌套结构”演 化,由不规则向规则而后向不规则演变;空 间组合模式,节点要素的数量不断丰富,路径 系统由单一向多层级演化且成为城市形态的 发展轴线,空间区域由简单的区域分块向综 合性的空间组合模式演变;人居视角的城市 空间模式,秦汉人居建设中运用轴线法则, 魏晋南北朝“规划图”的出现标志着都城人 居环境建设新水平,隋唐人居营建范式成为 经典,“里坊”成为居住功能区,宋元街巷代 替里坊,夜市使得中国开始了全日制的人居生 活,明清“合院”单元、胡同体系、街道系统、 “轴线”城市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最 完善的人居环境营建系统。  相似文献   

3.
南京城市空间发展走向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钢  黎志涛 《规划师》2005,21(7):95-97
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在“西延”“东进”还是“南扩”的问题上有较大争论。根据南京应加速与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相融台的战略,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应优先考虑“东进”,发展仙西地区。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发生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开发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按照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人们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的提高,在城市建设中避免大拆大建的局面,既有建筑改扩建工程在建筑市场的市场份额稳步上升,成为市场的主流。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方式正从“增量开发”建设向“存量更新”转变。  相似文献   

5.
大空间建筑是人类群居生活、生产或活动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大空间建筑从功能到形态都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大空间建筑的空间建构和创作手法日益成熟。“庭”式大空间是大空间建筑创作的一种典型模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公共建筑中。本文依据空间的特点,将“庭”式大空间归纳为中庭空间、边庭空间和空中庭院空间三种模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产业体系的构建完善是我国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的视角,从创新投入与创新链要素空间分布、创新企业联系网络与创新要素空间变迁等方面对我国创新产业体系布局的总体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新格局下的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创新一体化市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要求,提出新格局下创新产业空间治理的建议,即推动区域创新空间协调发展,促进创新要素有序转移;以城市群与都市圈为核心载体,推动创新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建立完善创新型城镇化体系,实现创新要素流动的分层有序组织;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提升创新要素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向快节奏、机动化发展,体力 活动缺乏引发的慢性病对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 胁。科学选择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是改善慢性病 的重要途径,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是城市中重 要的体力活动空间,其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体力 活动水平。基于“慢性病—体力活动—空间供 需均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 研究量化评估了两类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特征 及差异,并针对特定群体需求偏好,探究不同空 间类型供给与老年人、青少年需求的格局特征。 研究表明:第一,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分布不均 衡,总体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第二, 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供需均衡度较高的社区分 别聚集在北部和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第 三,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并不代表空间类型 供给和群体偏好相互匹配,部分高均衡度的社区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绿色锻炼或青少年中高强度的活动需求。建议从人与空间精细化匹配、绿色 空间运动化、绿体空间耦合、完善空间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空间优化,为城市规划的公共健康促 进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拓展新空间创造新环境--广西玉林市城东区概念性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荣  黄亚平 《规划师》2004,20(7):33-36
玉林市城东区的发展应顺应城市东扩的趋势,城市依“十里长街”城市空间发展主轴延展,构建“轴带”的“十”字形框架,采用拓展外向型服务业市场的经济发展策略、塑造多元性新城市文化的文化发展策略和开拓区内外空余生态位的环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城乡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着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县域范围内城乡空间结构变化更为突出;同时关注城乡空间发展的演变进程,研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发展趋势正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当前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城乡空间发展趋势下,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最佳效率匹配,是解决城乡空间发展失衡的新视角.因此文章从空间效率视角审视县域城乡空间,通过梳理城乡空间效率体系,重构“人居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城乡空间”,探讨在县域范围内产业—人居—生态空间的最优匹配模式,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发展模式,最终建构从“企业联动—产业循环—产业空间—人居空间—城乡空间”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合理的产业格局、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县域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空间管控工作重视国土资源多元价值属性的统筹平衡,是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实现高水平治理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在解析我国现阶段国土空间管控制度的基础上,对“空间冲突”现象进行溯源,并从“部门博弈”视角对国土“空间冲突”进行模拟分析与实证,发现“空间冲突”实质是各类规划部门针对国土空间资源发展权利进行非合作博弈。其次,进一步分析“人地耦合”与“空间融合”内在关联,并提出基于“空间融合”思路的空间管控优化解释框架与规划应对路径,为各类规划部门明确事权提供指引,促使各类规划部门由博弈走向协作。最后,从逻辑认知、方法转换、范式演进3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国土空间管控工作更好地融入新型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空间的意义——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谈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毅强 《新建筑》2001,(4):75-78
通过回顾建筑空间概念的演变,完善对空间问题的认识。从城市、人为感知和建构等角度对空间规律提出思考,并对我国的建筑学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谈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装饰空间概念的提出为出发点,分析探讨了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之间的一致性关系.通过论述强调应加强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在创作活动过程中的沟通和联系,以使建筑的空间创作意图得到有效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欧阳杰  李旭宏 《规划师》2007,23(10):60-6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进入了区域空间整体发展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顺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应淡化区域内各城市的行政区划界线和道路环线,强化区域内各城域之间的互动,将城域空间和市域空间的协调发展纳入区域空间规划的范畴,从而形成由空间链、交通链、产业链、生态链等组成的区域链式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寻“留白”这一艺术理念对于传统园林以及传统空间建构形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哲学、认知方式以及审美观等角度,对留白在传统园林空间的创作以及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留白的创作思想表现在园林空间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及时空互渗等方面,留白的空间处理手法是形成传统园林空间意境的重要设计策略.传统园林空间中的留白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和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成设计是在尊重空间本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人们的需求融入这种自然的生命现象,产生丰富的、有自身特色的空间形态的一种设计方法。办公空间的生成设计通过在一定前提下电脑的随机生成,打破了现代办公空间的单调和制约,还原空间自身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今天,数字化技术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已经悄然无声地蔓延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空间意识。本文以电脑游戏中的虚拟空间为例,试分析虚拟空间在超链接方面的特性;同时试图通过对库哈斯具有超链接特性的设计方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数字时代下实体空间的超链接特性。  相似文献   

17.
如何将历史城区的物质环境与社会文化等人文要素相结合,营造“高语境”、“原真性”的历史空间环境,是历史城区保护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叙事学视角,从叙事簇群、叙事廊道、叙事点核的单元结构出发,引入空间句法量化方法,对历史城区叙事空间的空间权力表征、功能表征、特质表征给予量化解释,并为历史城区活化保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空间叙事体系藉由时空空间梳理、叙事框架的建构、主题的表达,能让空间形成秩序与逻辑,并强化用户对于空间的认知。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大安森林公园站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为例,分析其如何从空间叙事主题构建、叙事要素选取、核心区的场景塑造、空间叙事的场景分布、叙事路径组织、延伸至外部的叙事强化等6个方面将空间叙事应用在地下空间的场景营造。同时,归纳出此方式能让大安森林公园站具有主题更为明确突出、形成与其他空间的逻辑与联系性、形成与城市要素的一体化发展等三方面与其他轨道站不同的优势,并能提供生活圈一个全天候活动的公共空间。最后指出,空间叙事营造场景会是我国地下空间设计的一种新选项。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具有连续性,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之间不应出现断层现象。本文从城市设计方面寻找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过渡体和中介空间,使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根据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功能,即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为导向,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特色城市理论、系统学理论、城市开发策略理论等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构造满足生态功能的生态安全格局、营造满足社会功能的宜人特色场所、布置满足经济功能的过渡提升空间,并由此构建出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基础上,自下而上满足耦合功能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模型。并以宜兴环科新城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为实践案例,探讨了新城区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运营,以期进一步完善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为新城区园林绿地系统健康良好地建设运营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