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瑞民 《山西水利》2010,26(8):47-48
通过对输水线路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勘察研究,了解分析其工程地质特征,准确评价其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提出了满足工程特性、变形要求及经济可行的地基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及其地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其工程性质特殊,对实际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西北部湿陷性黄土的实际资料,并根据已有的湿陷系数和地基处理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黄土的湿陷系数和地基处理模型的联系,推导出了黄土的湿陷系数和实际石灰桩处理方法中的桩径的关系式,最后用实际工程做了验证,表明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据引大工程东二干渠地基湿陷性黄土特征,建立了湿陷性与一般物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黄土湿陷性的简易判定法及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从而对工程地基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渠道施工时,如果地基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渠道湿陷破坏。因此,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非常重要。文章分析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对水泥土换填法这种简易的施工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针对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建设实际,在施工实施阶段通过现场试验检验,深入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特性,分析验证了工程处理措施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减少了灰土处理工程量,为工程建设节约了投资,取得较好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6.
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中的湿陷性黄土隧洞设计,是工程疑难问题之一,防渗是重要部分。概括介绍湿陷性黄土洞防渗设计情况,围绕黄土洞防渗设计,在施工方法、衬砌型式、防渗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疆某长距离输水明渠为例,对明渠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展开探讨,从施工工艺、投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施工方法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以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中阐述了某大型工程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时的方案优化对比。经比较得出:若采用强夯处理北山坡填方渠道湿陷性地基,建议北山坡比较重要的渠系建筑物,如排洪涵洞、交通桥及交通涵洞等基础,均采取强夯法处理。尤其涵洞基础采用强夯,不仅可减小砂砾料的换填厚度,节省投资,而且可进一步提高涵洞段渠道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程实际,对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所遇到的湿陷性黄土,从结构、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总结出黄土湿陷的部分原因,找出陇西地区黄土湿陷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工程处理措施,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导致其所在地区公路涵洞病害时有发生。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不良地基导致的涵洞工后沉降过大的问题,以青海民和—小峡一级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2座涵洞为例,分别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对这2座涵洞地基进行处理,地基处理后对这2座涵洞进行为期1 a的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1 a累计沉降量分别为25.0 mm和18.2 mm,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都能有效消除涵洞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1 a后沉降趋于稳定,与灰土换填法相比,灰土挤密桩法对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更加有效。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涵洞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结构性对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的差异影响,以国道G310三门峡西至豫陕界段的黄土路基为研究背景,对具有相同含水率和干密度的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进行一系列直剪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对比分析了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在抗剪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差异及其机理。直剪试验结果表明:剪切过程中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呈应变软化而重塑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呈应变硬化;原状黄土的应变软化现象随着垂直压力的增大逐渐减弱;原状黄土的抗剪强度参数比重塑黄土的大。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的抗剪强度均随黄土黏粒含量的减少而降低。微观试验结果表明:原状黄土具有清晰的骨架颗粒、明显的支架孔隙、密集的接触处胶结物,其完整的原生结构是使其抗剪强度高于重塑黄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三门峡库区长时间序列气象观测数据,采用FAO推荐的标准化Penman-Monteith公式,对库区湿地优势种群芦苇的实际蒸散量ETc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芦苇湿地蒸散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并对影响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三门峡库区芦苇湿地的实际蒸散量较大,冬季较小,在6月达到年度最高值,为190.17 mm;库区多年平均(1957—2010年)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为1 056.59 mm,54 a中最高为1 278.23 mm(1959年),最低为818.05 mm(1984年);库区湿地ETc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强夯压实黄土的工程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强夯法和常规击实法压实非饱和黄土时在压密过程中的相似性,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制备土样来试验研究强夯压实黄土的工程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压实黄土的压缩模量、回弹模量、粘聚力及内摩擦角随击实功的增大而增大;强夯压实黄土的干密度普遍较击实黄土低,但其压缩模量和强度较室内击实黄土明显地大。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为兴电灌区最主要地基岩性之一。通过资料收集与现场勘察,对灌区黄土所属地貌、时代成因、分布规律进行总结,以室内外试验资料为基础,对黄土的物理特性、力学特性及湿陷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不同时代黄土工程地质特性的差异,得出灌区更-全新世黄土的湿陷性变化规律;并针对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黄土提出了差异性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土湿陷性对大型输电线路塔基稳定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对河南三门峡地区原状黄土开展了基本物理特性及湿陷性试验,获取了其湿陷系数与湿陷等级,分析了竖向压力和初始含水率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规律,着重从结构强度的角度解释了黄土湿陷特性。结果表明:竖向压力与湿陷系数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单调增函数关系,而存在湿陷增强区间和湿陷减弱区间;塑限(18.6%)是黄土湿陷性强弱的分界点,当初始含水率小于塑限时,湿陷性较强,而当初始含水率接近或者大于塑限时,则湿陷性减弱;初始含水率与湿陷系数之间也并非只是简单的单调减函数关系,而在结构强度为200 kPa时(含水率为10%)附近出现明显的转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三门峡库区库岸工程出险的原因,提出了抢险对策:提高设防标准,加快水毁工程修复,缓降坝前水位等。  相似文献   

17.
钠盐累积对黄土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及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人工制备钠盐含量分别为0.1%、0.3%、0.5%、1.0%和2.0%(质量分数)的钠盐土样,设置其含水率分别为13%、16%和19%,干密度分别为1.38、1.48、1.58、1.68 g/cm~3,进行相对密度、酸碱度、击实、渗透、直剪及扫描电镜试验,分析钠盐含量、干密度和含水率对黄土基本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氯化钠含量的增加,土样相对密度、最优含水率及渗透系数逐渐减小,扫描电镜显示颗粒团聚、孔隙变大现象加剧,黏聚力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3%和16%含水率时,内摩擦角在30°至40°之间波动,但在含水率较大时呈现W形。研究结果可为盐渍化过程中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学通 《人民黄河》2012,34(2):10-11
对三门峡库区后川、会兴护岸工程的出险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吸取其他护岸工程的成功经验,采用适应水位骤降的工程结构型式,按照加大基础、放缓边坡的原则进行了库区高边坡护岸应急抢修方案的设计。实践表明,目前工程运行安全稳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坪头水电站布置于深切峡谷型河流上,工程区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岸坡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建设期内,岸坡拉裂变形、崩塌破坏较为频繁。本文通过对坪头水电站工程区内典型地质条件和特征的分析,总结了深切河谷地区进行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问题,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根据工程地质特征所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