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通过两个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柱节点的试验 ,研究了钢纤维在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柱节点中的作用。研究表明 :钢纤维可以改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柱节点的破坏形态 ,提高其刚度、承载力、延性系数和耗能能力 ,减少节点核心区剪力筋的应变。因此 ,在设计中 ,当在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柱节点中掺入钢纤维时 ,可以减少节点核心区剪力筋的配量 ,以方便施工。 相似文献
4.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柱节点外核心区设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柱节点外核心区的受力分析 ,提出了一种新的节点外核心区的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得到了试验数据的证实 ;通过一个例题 ,比较了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与规范GBJ1 0— 89设计方法和其它文献提出的设计方法 ,结果表明 ,作者提出的设计方法概念明确 ,计算简单 ,考虑因素全面 ,可供工程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
6.
7.
8.
通过对国内外60根试验梁的分析,得出计算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公式,具有较高的精 度。由该公式可知,非预应力筋对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影响随配筋强度比的增加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对国外学者Attaalla提出的节点抗剪通用模型及国内常用的一些抗剪强度模型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轴压比的变化对节点核心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对轴压比是如何在节点核心混凝土抗剪中发挥作用进行了介绍,从而促进梁柱节点抗剪强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7,(2):60-62
建立了基于增量变形的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全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可用来分析正常使用状态及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的变化情况。本文的方法能够模拟混凝土梁开裂引起的结构刚度变化情况,利用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跨高比、预应力筋线形对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与现有理论计算方法及试验结论的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增量变形的数值方法略大于理论计算结果,并准确反映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与关键截面变形值接近直线关系这一结构机理,说明利用基于增量变形的数值方法可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变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强度进行较合理而精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根据结构可靠性的基本理论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分析了基于随机变量的极值理论和梁裂缝数目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体系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变形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20根矩形截面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粱)短期变形(或刚度)的试验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普通混凝土叠合梁的已有成果,提出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相对应的一套变形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一强度准则的预应力锚索极限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原理,结合预应力锚索破裂面的形状,推导出一个能够考虑锚索破裂面形状、锚索的倾角、锚固体注浆压力、岩土体种类等因素的预应力锚索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为验证计算公式的实用性,分别在软岩与硬岩中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权系数的增大,锚索的极限抗拔力相应增加,但破裂面形状基本没有改变;锚索的极限抗拔力主要取决于锚索与浆体、锚固体与岩土体之间的界面强度,而破裂锥体部分岩土体所分担的抗拔力较小;在软岩中锚索的极限抗拔力和破裂锥体高度主要取决于锚固体与岩体的界面强度,受注浆压力的影响较小;在硬岩中注浆压力对锚索的极限抗拔力和破裂锥体高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极限抗拔力和破裂锥体高度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2×3无粘结预应力混疑土网格梁的破坏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极限强度分析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分析的主要困难,是如何确定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本文引用文献[1]提出的“等效变形区”的概念,并认为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和“等效变形区长度与开裂截面中性轴高度” 的比值有关.通过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数据的分析及应用弯矩曲率数值法计算,发现这一比值基本为常数,并取为15.2.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分析和相应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一样方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