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4,(20):10-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22例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患者和36例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和血生化指标等,探讨两者在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时间较长(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切缘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风险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比较。方法收集76例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远端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46例(腹腔镜组),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30例(开腹组)。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胃瘫、吻合口漏等)的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1、3年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清扫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例数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均P<0.05)。2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损伤大血管或周围脏器等严重并发症,腹腔镜组无转开腹病例。2组患者均随访10~52(26.8±9.8)个月,1、3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可行而短期疗效好的手术方式,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方式在治疗胃癌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胃癌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50例)和开腹组(30例)。80例患者均在术前1天抽血查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总抗氧化能力(TAC)、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腹腔镜组按经典5孔法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进行手术;开腹组按传统开腹D2根治术。分别于术后4周、8周监测Cor、NE、TAC、CAT水平,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进程等方面与开腹组比较具有明显优势(P<0.05)。术后4周、8周时两组Cor、NE、TAC、CA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胃癌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3):56-58
目的:比较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由同组医生手术,将其分为全腹腔镜组18例和腹腔镜辅助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全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辅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腹腔镜辅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腹腔镜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评分低等优点,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而且由于术中切口长度小,美容效果更好,患者更容易接受。因此,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7):44-45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LADG)治疗胃窦癌的临床推广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76例胃窦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8例行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评价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发情况等。结果: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目、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4年6月,研究组肝转移2例,对照组复发转移3例,死亡1例。结论:LADG安全可行,疗效肯定,创伤及副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手术路径和淋巴清扫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1):54-5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进展期胃癌D2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于本院进行胃癌D2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临床指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镇痛泵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619,P=0.0291)。结论:在进展期胃癌的D2根治手术过程中,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与传统开腹治疗相近的临床疗效,但腹腔镜治疗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增加美观程度,此方法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1):62-64
目的:对比腹腔镜以及开腹手术在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96例以及开腹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以及肿瘤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组,但是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明显多于开腹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3):70-7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机体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30例作为腹腔镜组,对照组30例为同期行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比较两组手术前后TNF-α、IL-6水平以及两组手术前后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两组TNF-α、IL-6水平均高于术前,对照组TNF-α、IL-6水平高于腹腔镜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CD4+、CD4+/CD8+水平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第7天的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对照组CD4+、CD4+/CD8+水平低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第7天CD4+、CD4+/CD8+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创伤小,对全身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影响小,较开腹手术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9):17-19
目的:探讨微创镜技术在老年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老年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120例。开腹组患者行传统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镇痛率、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和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更好的短期疗效,且两者远期疗效相当,有望成为老年直肠癌患者常规外科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0)
目的:分析探讨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右半结肠癌治疗的患者53例,将其按照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26例,试验组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式,试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及肿瘤根治情况(标本切除长度、结肠上旁淋巴结清扫情况、系膜间淋巴结清扫情况、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及肿瘤根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5):50-51
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并评价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本院行LSG术的7例肥胖症患者的术前资料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资料,术前患者的平均体重、体重指数(BMI)、超重体重(EBW)分别为100~140 kg、31.56~56.50 kg/m2、27.13~81.53 kg。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2、3、6个月随访,体重指数(BMI)明显减少(P<0.05),超重体重百分比(EWL%)呈上升趋势。结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症减重效果明显,肥胖症相关代谢性疾病也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4):128-12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普通外科进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手术的11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分为胃底贲门部(U组)、胃体小弯部(M组)和胃窦幽门部(L组),从性别、年龄、癌肿大小、病理分型和TNM分期等方面对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110例患者中,U组16例,占病例总数的14.55%;M组28例,占病例总数的25.45%;L组66例,占病例总数的60.00%。U组男女比例为4.33∶1(13/3),男性所占比例最大,平均年龄(60.23±10.25)岁,三组中发病年龄最高(P<0.05)。癌肿大小方面,U组最大,L组最小(P<0.05)。三组胃癌Borrmann分型比较,U组浸润型(Ⅲ~Ⅳ型)所占比例最大,L组最小(P<0.05)。结论:不同部位的胃癌有其较为独立的临床病理特点,胃体小弯部肿瘤其临床病理特点介于胃底贲门部和胃窦幽门部,所以在治疗时,应该结合其临床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8):127-130
目的:探究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对于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行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的251例患者,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U-RY组(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80例、B-Ⅰ组(BillrothⅠ式)48例、B-Ⅱ组(BillrothⅡ式)72例、RY组(Roux-en-Y吻合)51例,比较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U-RY组手术时间长于B-Ⅰ组(P<0.05),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RY组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其他三组(P<0.05)。营养指标除U-RY组甘油三酯和体质量高于其他三组(P<0.05),其余指标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RY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其中Roux-en-Y潴留综合征(RSS)、十二指肠残端瘘和倾倒综合征均未出现。U-RY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行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可有效重建消化道,缩短住院时间,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尤其避免了RSS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78-80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远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7月-2010年7月近端胃癌患者170例,其中全胃切除术80例,近端胃癌根治术90例,调查术后5年生存率、术后营养状况、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和46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52.5%(42/80)和55.6%(50/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0)。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BMI与全胃切除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64)。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维生素B12水平均显著高于全胃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11.1%(10/90),显著低于全胃切除组22.5%(18/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5年累计胆囊结石发生率8.9%(8/90),显著低于全胃切除组22.5%(16/80)(P=0.038)。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饮食情况、腹部症状均优于全胃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癌根治术较全胃切除术降低进展期近端胃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胆囊结石发生率,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2):1-5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肺炎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98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术后肺炎与多个因素的关系,评价肺炎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65例(6.6%)患者术后出现肺炎,平均术后(6.0±2.1)d发生肺炎。术后肺炎患者30 d内死亡率高于非肺炎患者(P<0.05)。术后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非肺炎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肺炎与年龄、糖尿病、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肺功能不全、术前白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除范围以及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术前白蛋白、肺功能不全、手术切除范围、糖尿病以及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是影响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肺炎组患者的3、5年生存率与非肺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肺炎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前详细评估患者的状况,及时消除高危因素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8):96-97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根治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0例。比较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临床综合指标,统计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临床综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选择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展开护理,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在根治手术阶段的护理质量,并发症少、护理满意度高,减少了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